瀏覽人數
8,357,047
2014
12
月號論壇主題
解讀台灣九合一大選結果及影響
新舊價值的再次淘洗----2014大選帶來的毀滅與重生
楊羽雯/資深媒體人(台灣)

這次大選與過去幾次一樣,都有著標誌時代的特殊印記,但這次最特別的是,致使國民黨面臨毀滅性潰敗不是在野黨的政治路線,而是人民的怒吼。我們看到新舊價值在選舉的各個層面嚴重衝突激盪,選舉固然是成敗論英雄,但價值激盪對社會的淘洗卻是長遠,影響得失無人可預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舊價值對壘,首推世代與階級。台北市長選舉,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聚焦年青世代敲動傳統藍綠板塊,這個戰略是取自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突顯出的新社會力,他弄潮站上浪頭,連帶再次發動青年世代集結,投入各地選舉活動,台北市外溢出的效應至少遍及桃竹地區。返鄉投票運動盛況空前,網路上公民透過各種平台議論政治的熱度廣度,幾乎讓藍綠政黨望塵莫及,甚至影響輿論方向,讓傳統的優勢媒體淪為被動追趕。
青年世代成為影響大選走向的新勢力,挑戰的是掌握政治機器的舊世代,同時也因爭奪資源重新分配,在政治態度上也選擇站到父祖輩的對立面。選戰到最後,柯文哲訴求的「這一票聽孩子的」,召喚青年世代以溝通鬆動舊世代,使得國民黨不得不以「這一票聽父母的」回應。台北的世代之爭白熱化,但擴散到全台是不爭事實,在選戰最後一週,民進黨開始強力訴求為孩子投票,著眼的也是青年世代。面對國民黨執政不力,民心思變,這次在野候選人選擇從世代矛盾切入,將思變落實為行動,已預告新世代對舊政治板圖的破壞力量。
世代問題牽動的另一個新舊價值對立,在於權力階級。過去台灣政治地位無論朝野政黨或方派系都是世襲居多,而選民對於民主政治中有此封建殊景卻無太大質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專業。但隨著近年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惡化,政策往資產階級傾斜,使得平民必須以運動方式爭取權力。
過去六、七年裡已有不少關於土地、環保的社運,去年洪仲丘事件推倒軍審制,今年太陽花學運牽制兩岸協議進程,正面對抗西進的企業財團,直到選戰中出身政治世家的連勝文受制於權貴身分苦戰。連帶其他有類似家族資源的候選人,如新北市朱立倫、桃園吳志揚、雲林張麗善、嘉市陳以真等都必須在階級背景的問題刻意淡化家族色彩,但最後除了朱立倫虎口餘生,其餘盡皆敗陣。這裡透露出,源自經濟地位不平等的階級矛盾,已擴及政治領域。其它可以觀察到新舊價值對壘還有選戰策略,國民黨在台北市採取傳統的組織動員及文宣,幾乎被網路鄉民盡數殲滅,而在中南部的雖然還能透過派系椿腳運作,但台中彰化嘉市的失守,以及雲林開高走低,在在證明派系椿腳的動員已不被群眾認可,甚至可斷言派系根本已見風轉舵,折服在民意風向前。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舊價值對立在於意識型態。「藍綠v.s第三勢力」、「統獨對立v.s支持現況」、「國族矛盾v.s公民認同」,這是本次大選中非常特殊的價值選項並列。過去這些對立都曾個別成為議題焦點,但在今年,由於國民黨自北到南失去地方執政的危機升高,這些價值對立被重新拿出來催票。藍綠格局是最基本的選戰模式,特別在濁水溪以北,國民黨必須在此架構下打選戰否則開不出基本盤。但這次第三勢力不只在台北市異軍突起,甚至在中部是自家人出現「第三方面」另開戰場。中彰派系整合失利,藍營候選人被迫自家人要先內戰一場,雖然資源已下放但選舉結果證明藍綠格局自南到北已全數瓦解。
派系整合不易其實透露出基層對於藍綠政治格局的不滿。在中南部,這次鄉鎮級的基層選舉,無黨籍人數爆增,其中由藍變白的最多,雲林以南各選區,掛國民黨籍參選寥寥可數,使國民黨只能棄守改支持非民進黨候選人。
藍綠對決格局的失靈在中南部縣市長選舉中也非常明顯,嘉市陳以真、雲林張麗善刻意淡化國民黨色彩,對手刻意將黨徽、馬英九與之連結還引來反制。這個傳統的對立線快速消解,國民黨這次又只好拿出統獨牌,雖是地方選舉,但打出統獨對立是企圖埋下經濟恐嚇伏筆,似乎對都會選民有一定效果。然而在兩岸和平紅利已為財團企業掠取的前提之下,儘管郭台銘全台輔選,加上15萬台商大軍返台,仍無法發揮決定性作用。
統獨意識最高漲時,其實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到陳水扁執政前期,那是台灣經濟發展還在正成長階段,中小企業景氣蓬勃。但這些年的社會趨勢卻是兩岸愈交流支持現況(反對統一)的人愈多,即使用經濟牌來包裝兩岸牌都已效力疲軟。
藍綠統獨牌的失效,在台北市長的選戰中卻意外引爆國族認同的政治地雷。國民黨大老連戰、郝柏村的「皇民說」將解嚴以來逐漸沈積在歷史記憶中的國族認同問題翻攪到檯面上。殖民時期是多數台灣人家族的經歷,三、四代人從日本人、中國人到中華民國人、台灣人,期間還有二二八的集體傷痕,連帶的省籍矛盾也被挑動。這種催票的粗暴手段,不只傷害本省籍人士,軍公教為主的外省籍家庭一樣感到不安。兩岸和解之後,國族認同矛盾竟如幽靈般浮現,雖然連郝在國民黨內眾本土大老勸說下道歉滅火,但舊土新翻,深埋在歷史底層的意識型態糾結重新呼吸到當下的社會氛圍、汲取人民意識的養分,究竟會如何萌芽結果,是這次大選最深重的懸念。為兩岸搭起和解橋樑之人,最後一戰竟親手撕裂兩岸融合的認同基礎,歷史最大的諷刺莫過於此。
兩岸在馬英九執政初期,本可在經濟紅利帶來社會和解的有利條件下,擴大認同營造更進一步的共識基礎,但可惜的是,大陸當局選擇的是香港經驗,以企業財團、特定政黨、親共社團等網絡進入台灣社會,或許這些年來的垂範效果不錯,擴大了共同利益的群眾基礎,但卻忽略這些源自國家資本收攏而來的財團、權貴及幫辦完全沒有牽頭台灣意識的能量。直白的說,這些積極支持和解促統的力量,是大陸統戰工作從台灣社會切割出去的,而不是營造兩岸共識的緣接界面。這個事實,在這次大選的過程中可獲得充分檢證。
一次大選不能翻轉兩岸既有關係,但大陸當局關切的政治談判,顯然是在一個舊的政治結構中推進,嚴重忽略台灣新的社會力在公共事務、政策方向及政治版圖消長所發揮的影響力。
新民意具備渲染共震的能量,選舉結果已宣告台灣政治版圖的破與立。地理上在野黨已越過大安溪,但真正重要不是藍綠的壁壘在那一座山脈或河流,而在人民思變,企圖追尋一種新價值以改變當下的生存困境。隨著新生世代逐年投入民主政治活動,新舊價值的淘洗會在可見的未來改造這個社會的面貌。
從太陽花學運引燃的兩岸協議反思,伴隨行政機器失能而蓄積的公民意識覺醒,大選結果裂解傳統政治格局,未來一年半台灣社會已註定在新舊價值激盪的情境中,邁向第三次政權輪替的歷史挑戰。有意逐鹿的政治人物不可能不回應這股愈發壯大的新民意,而舊價值的固守者必然也會抗衡反撲。我們拉起觀察高度不難發現,此時此刻正是兩岸開放交流廿多年來,台灣面臨世代交替之際,最全面的價值覺醒,人民如何選擇,牽動兩岸未來何去何從。大選結果不是答案,迷霧方起。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羽雯/資深媒體人(台灣)
曾任聯合報撰述委員、政治組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