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9,621
2015
01
月號論壇主題
網路世代對兩岸三黨走向的衝擊
網路世代的政治影響力
楊羽雯/資深媒體人(台灣)
 台灣九合一大選讓長期固著的政治版圖大位移,百年政黨國民黨被擊潰到大安溪畔,新北市竟成藍營偏安「孤島」,讓國內外關注台灣政情的人士極為吃驚,究竟是什麼力量撼動執政黨的地基?
許多分析中較為人關注的就是青年世代的影響,這群生於上世紀九十
年代的族群,政治態度去政黨化明顯,另一個特徵便是高度網路依存。如果用過去政黨組織動員的分類來觀察,這個類群不屬於傳統的組織,但卻是非常積極的參與者,甚至引領議題走向,使得朝野在選後都得下重兵在這個「新族群」的開發上。
兩岸三地的「九十後」很早就在網路上從事各種活動,從娛樂到公共
事務無一不在網路上進行,網路的開放、即時、交互與匿名等接觸便利讓意見發表和呼吸一般容易,也使得公共討論以及言論影響力已進入光速時代。
以往公共討論受到媒體言論空間的門檻限制,一般人意見不易在第一時間廣為人知,更遑論在最短時間裡一石激千浪,但網路完全顛覆這個言論生態。即使是掌握政治舞台、媒體鎂光燈的藍綠政治人物,在網路名人的光環下也得低頭稱臣,因為網路名人在社群媒體上一句話可能就能動員千百人灌爆政治人物的網頁、辦公室電話。

大陸的網軍發展和規模都比台灣早成型,但受限於政治體制,網軍在
政治事務上的影響遠不如商業活動。而官媒及黨政相關部門都以明文規範管理意見的表達秩序,因此網路意見對政治事務的表達仍不脫「下情上達」的型態。
不過由於領導班子從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時代,便對網路輿情高度重
視,不僅設立回應反饋機制,更藉網路作為觀測民情的風向計。隨著網路產業蓬勃發展,宣傳及安全部門也格外重視網路民意的管理,發揚愛國精神及培養公民道德成為管理重點,實名制更是一記殺手鐧,使政府得以全面管控網路的言論秩序。可以說,大陸領導班子已將網路順利收納成統治工具,引領形塑意見的斧痕斑斑,但這並不表示青年世代沒有表達與監督空間,只是和台灣情況不可比擬,甚至是一種對比的關係。
台灣的網路世代對政府除了監督,在這兩年幾乎是有顛覆的影響。積極參與網路社群活動的正是廿到卅五歲的青年世代,這群具備高教育水平的人在台灣的政治和經濟活動中也正面臨發言「缺位」的處境,
他們在網路上找到發言位置,但卻不結隊扈從,透過資訊形塑個人認知、判斷和言行,在行動上則採取協作,使得他們的集結方式及效率都突破傳統的政治動員方式。
國民黨比民進黨在這方面遲鈍,這與政黨性格有很大關係。國民黨主政者向來與青年距離較大,雖有青年團等組織,但黨政運作及政策路線都沒有青年參與的空間。相較之下,黨外時期就吸納年輕人的民進黨,因黨工便以青年為主幹,各派系也多有計畫培養接班梯隊,對「新族群」的動向也較敏感。這也使得國民黨一直誤判網路世代是民進黨地下部隊,從一開始就採敵對,終至被這群新興力量全面抵制。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網路世代在立場上較親近民進黨。這從反大埔佔地
、白衫軍及太陽花等代表性事件可得知,網路世代對於民進黨在公共事務上態度不一、行動退化的表現極不滿,對最大在野黨除消極抵制毫無作為不以為然。正因如此才有柯文哲的出線,否則民進黨自可提名參選台北市長。
台灣的網路世代在國族認同上,相較於其他年齡層,都明顯趨於自主獨立,他們的台灣意識和其它世代不同,既打破族群界限,也超越藍綠壁壘,形成世代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在網路崛起的力量,一天廿四小時都在發文,能量比電視、網路媒體更強勁,也逐漸取代了媒體的主導地位。

這次大選中,本來已主導紙媒的有線電視新聞,不僅追著網媒報導內容,甚至也跟著網媒去社群網站、論壇上抄文章、挖題材。整個大選的輿論方向被新族群重新設定。民進黨一名資深幕僚就形容,過去選戰是街頭動員,比動員場子誰熱就能有勢,後來談話節目興起,言論引導議題,進而反映在民調數字上,變成客廳動員,但這次變成是網路動員,誰在虛擬戰場缺席便註定要敗北。

網路世代的影響力不在人數而是感染力,透過媒體、社群網站病毒傳播,多數人本來就有黏貼主流意見的表態慣性,跟隨者反饋在網路上就形成集體力量,讓不同意見者自然音量變小。這次大選民調大幅失準主因之一,便是無法捕捉到這個族群及其影響的範疇,也使得未來民調機構必須花費更大成本去深入這有如伏流的意見走向。

網路世代是讓朝野政黨極想掌握卻難捉摸的力量,民進黨選後態度極謙卑自省,便是感受到這股力量的龐大不可知,今天他們站在國民黨對立面,但明天很可能就位移到民進黨門前,政黨對這股新興力量必須極為敏銳謹慎,毫無僥倖的餘地。

不過使用「網路世代」來分類這個新族群是有盲點的。青年人之所以在虛擬世界中集結成太平軍,這是全球趨勢,從茉莉花革命、佔領華爾街等反抗運動都是利用網路發起,針對不公不義與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集結抗爭。但這不只一個世代的問題,只是年輕人首當其衝,深受全球資本主義之害,為對抗低薪失業等問題而站了出來,但分配不均、政商利益集團寡頭壟斷的惡果是全民的痛苦共業。

因此在面對網路世代現象時,不宜用世代矛盾看待,朝野更不宜用政策討好或敵對的立場去面對這群人。各世代的成長及文化背景雖有不同,但大家都活在同一個時代,網路世代反映的思維其實是整個社會的當下縮影,並非特定一群人的利害。在不同議題中,這個新興群體會位移形變,朝野政黨若沒能認清這個群體的本質在於流動的民情,而非人或組織,便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視野。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羽雯/資深媒體人(台灣)
曾任聯合報撰述委員、政治組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