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749
2015
02&03
月號論壇主題
從查理周刊事件看人類文明衝突
我的眼中沒有你:恐怖主義陰影與媒體功能失調
曹培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副教授(大陸)
 恐怖主義襲擊,常常是一個巨型的事件與邏輯鏈條中可見(visible)的部分。導致其發生的種種原因,結構複雜,難以厘清,也常常被誤解或者忽視;而恐怖襲擊的後果和意義又有可能因為其後由傳媒主導的輿論爭奪,脫離真實的面貌和嚴肅的歸因探討,坐失對話與最終找到解決方案的機會。傳媒在此巨型鏈條中的作用,自不待言。
查理事件發生後,全球主流媒體都一致譴責恐怖主義行為,並將此事件定義為針對言論自由與現代民主制度的襲擊。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手挽手走上街頭,人鏈的兩端就有以色列總理和巴勒斯坦總統這對老冤家,他們走在高舉“我是查理”的人流中,同仇敵愾。《查理週刊》則毫未退縮,繼續既有編輯方針,出版針對襲擊的諷刺漫畫,發行量也一夜之間不斷翻倍。此時,在恐怖襲擊中堅決站在《查理週刊》一方,與支援漫畫週刊的內容編輯方針,已經混而為一。而此前針對雜誌內容的批評聲幾乎被淹沒了。

其實,這場歐洲媒體與穆斯林原教旨主義之間的戰爭早就已經開始。一方是對宗教先知的信仰,一方是把對言論自由的捍衛,當成信仰。看目前的情勢,雙方斷無妥協的餘地,戰爭還會繼續下去。由此可見,奉行言論自由的歐洲主流媒體,似乎也不能醫者自醫,調整自身與原教旨主義恐怖襲擊的惡性循環。那麼,在大陸飽受詬病的新聞管制之下的大眾媒體,又是怎樣與恐怖主義議題互動?

2008年以來,大陸已經發生數起大規模的針對平民的恐怖主義襲擊,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2009年的“7.5事件”。仔細研究大陸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不難發現官方報導恐怖主義事件的基本話語模型:對事實(傷亡和損失)的官方獨家統計與認定;臨時的資訊封鎖:包括對非官方媒體採訪的限制和對互聯網的臨時關閉;單調歸因:“境外反動勢力支持,國內反對勢力上演”;以及刻板化的解決方案:嚴懲違法者、給予賠償、重申局勢可控。

在這個由傳媒“全程參與”的話語模型中,問題最多的便是“歸因”一環。中國有自己的歷史與現實情境,此恐怖主義亦非彼恐怖主義。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生長起來的恐怖主義毒瘤,需要依症施治。大眾媒體對恐怖主義襲擊的歸因與討論,正是其能發揮積極作用的時刻。而在今天的大陸,新聞管卻成了阻止傳媒發揮積極作用的最大阻力。

就“7.5事件”而言,導致事件的種種可能的解釋——包括漢族人口在新疆的不斷增加;漢維兩族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公平(雙方互有抱怨);中國政府的民族文化政策;甚至是當前的經濟發展整體態勢——都沒有機會進入大眾傳媒。官方卻選擇了一個“境外敵對勢力滲透,國內反對勢力執行”的陳詞濫調作為解釋。這種有意為之的,使真實原因不可見(made invisible)的做法,只會讓單個的事件,被理解為民族間的矛盾;讓下次可見的恐怖襲擊,再次帶來悲劇與震驚。

未經探、辯論、讓步與和解的恐怖主義事件,就像未經清洗的傷口,其帶來的創傷難以癒合。作為一位經常的赴疆旅行者,筆者有這樣的觀察:“7.5事件”後,在新疆的街頭,倘若一維一漢兩個人相向走來,很有可能,他們完全不會對視,他們從對方身旁走過,眼神空洞,似乎沒看到對方;又似乎是沉默的宣言:“我的眼中,沒有你。”——這便是大眾媒體功能失調帶來的後果:本應透過透明的資訊流通、專業化的分析和真誠的探討,認識恐怖主義的本質,化解民族矛盾。大眾媒體在這個過程中卻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那麼,而此刻我們不妨反省以高度透著稱的歐洲的大眾傳媒,是否也有類似的失調現象呢?以德國為例,其人口中有超過11%的土耳其裔穆斯林。然而從大眾傳播到日常生活,穆斯林的可見度(visibility)遠遠低於其在人口中的真實比例。對待這個異族同胞,德國媒體傳播實踐又何嘗不是“我的眼中沒有你”。當各國政要走上巴黎街頭,大張旗鼓地表達對《查理週刊》的支持,又有沒有使得批評的聲音變得不可見了呢?

無論是在中國特有的媒體審查制度之下,對敏感的民族問題和恐怖主義的特有呈現策略;還是在歐洲已經形成傳統的,大眾媒體對穆斯林人群的報導偏見,都無益於真正解決恐怖主義的威脅。而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抑或是在大眾媒體上,對待一個路人,或者對待一種文化、一個族群、一種觀點,讓人看見和看見他人的存在,應該是首要的。我希望,這會成為驅散恐怖主義陰影的第一道光。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曹培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副教授(大陸)
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副教授。
學歷:德國美因茨大學傳播學博士。
曾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任記者、編輯;德國之聲中文組、臺灣中央廣播電臺德文組自由撰稿人。2005-2006年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訪學。中國攝影教育獎(2012),德國弗裡德里希瑙曼獎學金(2004-2007)獲得者。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