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696
2015
04
月號論壇主題
蔡英文競選總統的最後一哩路,會怎麼走?能怎麼走?
選擇與承擔──如何看待蔡英文競選總統的最後一哩路?
顧忠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
隨著2016年總統大選腳步的逼近,台灣媒體及各界開始關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一舉一動,尤其她在訪問美國之前,是否會公佈「兩岸政策」,成為聚焦之所在。這主要因為在2012年的總統選戰中,蔡英文提出的「台灣共識」被認為內容空泛,無法抗衡國民黨和共產黨設定的「九二共識」,遂導致蔡英文競逐總統的「最後一哩路」有如天險般險阻重重,功敗垂成。
 
那麼,2016年的情況會歷史重演嗎?雖然目前看起來,國民黨遲遲推不出總統候選人,甚至引發不少基層黨員十分焦慮,使得蔡英文好似以逸待勞,可以如探囊取物地輕鬆當選總統。但是另一方面,包括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以及美國涉獵兩岸關係的官方或民間人士,都紛紛「放話」要求蔡英文必須接受以「九二共識」包裝的「一中原則」,如果想要偏離此一底線,將會產生「地動山搖」的嚴重後果。
 
的確,當國民政府1949年流亡至台灣以來,攸關台灣存亡的最根本要素,便是處理與共產中國的關係。由早期蔣介石的反共復國、到蔣經國三不政策、經過李登輝「兩國論」震撼、陳水扁「一邊一國」試圖突圍、再進入到馬英九重返中央執政,以「九二共識」搭建起多項兩岸經貿協議的階段,我們可以說,兩岸之間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客觀」或「必然」的關係,很多時候,台灣的主政者像是在一根以統獨為兩端的香腸上,依照其認定的台灣集體利益,朝一邊不斷切過去,但這個動作完全不是依著其「主觀自由意志」能夠貫徹,相反地,國際形勢和台灣內部政治生態,永遠左右著這隻「切香腸的手」,讓兩岸關係始終擺盪不定,而領導人的決策則猶如走鋼索一般,必須戰戰兢兢,避免粉身碎骨,蔡英文能夠脫離開這樣的宿命格局嗎?
 
有趣的是,就在中國和美國都咄咄逼人地要求蔡英文表態之際,台灣卻開始出現一種聲音,主張台灣在2014年發生了318太陽花學運後,一個反對馬政府傾中政策、戳穿「和平紅利」假象的「新台灣共識」已為成形,因此蔡英文若以此實質的、尤其受到多數年青世代認同的本土共識作為後盾,根本沒有必要提出具體的兩岸政策,畢竟無論蔡英文如何就「九二共識」表達意見,恐怕都一定會得罪一批人,反而對贏得選舉沒有任何助益。
 
事實上,純就選舉策略來做考量,很可能蔡英文比較希望保持一定程度的曖昧態度,只想一再強調「三有利、三堅持」這類話術,來迴避掉對於究竟是否承認「一中框架」的質問。只是站在一個未來極可能擔任總統的領導者高度而言,這種回應方式不只在氣勢上帶有示弱的味道,而且等於把真正表態或攤牌的時機往後拖延,不見得符合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標舉的「責任倫理」。
 
換句話說,假使蔡英文誠心檢討她2012年未能走完「最後一哩路」的關鍵理由,即便四年後捲土重來的選舉形勢轉為十分有利,她作為一個準備領導全台灣人民的政治領袖,仍應該踏踏實實地「走完」這一哩該走的路,而非試圖以某種「凌空」之姿,蜻蜓點水般地輕輕躍過「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的天險。悲觀來看,就算蔡英文2016年當選了總統,說不定到頭來發現「一中」的緊箍咒如影隨形,最終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蔡英文能夠有什麼解套的招數?或許一方面可以參考柯文哲市長最近成立「大陸工作小組」的模式,廣邀不同政治光譜的人士共同營造可緩衝兩岸緊張的安全閥;另一種承擔起歷史責任的選擇,則是展現出「卡理斯瑪型領袖」的魅力,在選前即直接面向台灣廣大的群眾,一步步凝聚高度集體意識,創造兩岸「後國共時期」的嶄新階段,這也意味著她必須喚起全體國民陪伴著她來完成「最後一哩路」,讓兩岸關係不再充滿切香腸式的不確定性。設若蔡英文的使命感及大智慧能取得美國的信任和中國的尊重,這樣的選擇和承擔就不只是她個人邁向總統之路的最後一哩,而可以視作是台灣超越李登輝前總統感嘆之「場所悲哀」的絕佳契機了。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顧忠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
顧忠華,1956年生,專長為社會學理論、公民社會及非營利組織研究,也長期參與社會倡議活動。關心的領域頗為廣泛,包括教育改革、終身學習、社區大學、社區營造、以及民主政治等,主要的理念是推展知識啟蒙及公民自治,期盼透過倡議與行動,社會成員能集體建構出一個自由與公義的社會。
學歷:
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1987年)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社會學碩士(1984年)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士(1978年)
經歷:
政治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2012年退休)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2007-2011)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2006-2012)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1999-2005)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2004-2005) 澄社社長(2002-2003)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