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432
2015
04
月號論壇主題
蔡英文競選總統的最後一哩路,會怎麼走?能怎麼走?
讓歷史來評價李光耀及其政治遺產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辭世,在亞太地區情勢掀起一陣漣漪,這位政治強人的崛起改變了新加坡的命運與歷史。筆者對於看待李光耀的視角,純粹是對當代傑出政治家的仰視,偶爾也慶幸自己不是新加坡人,不需要對李光耀愛憎分明,國內部分傳媒對於李光耀辭世的輿論,仍然糾葛在反李登輝/羨新加坡/憂台灣前途的主觀情緒上,台灣人看李光耀的投射也不太客觀,毋須太早蓋棺定論。
 
        2005年赴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發現該公共政策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其宗旨乃培養和啟迪當今世界與未來的領導者,以提升亞洲治理水準,改善人民生活,促進亞洲轉型,該學院的牆上刻著一段犀利的文字:If you want to reach your goals and dreams, you can not do it without discipline,讓筆者聯想起傑出的運動員,除了天賦,就是嚴厲的訓練和教練,李光耀就是新加坡這名球員背後嚴厲的教練。事實上,研究李光耀一生的從政資歷,讓筆者聯想起與李光耀具有「瑜亮情節」之三位政治人物:星國工會領導人林清祥、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以及前總統李登輝。

在新加坡建國歷史話語權中被邊緣化的林清祥
 
        新加坡在獨立建國前,也深受去殖民化統治的浪潮,而左派在對抗帝國主義及擺脫西方殖民化統治具有堅實而籠絡人心的論述,特別是在共產勢力高漲的50-60年代。即便李光耀在年輕時也保有一份左派意識型態的激進思維,而左派在新加坡的華人具有十足的影響力,反映在工會的組織運作,而林清祥便是工會領導人及左派著名政治領袖,1956年新加坡的政治精英組成代表團赴英國,與英國政府商討新加坡自治問題,林清祥與李光耀皆為代表新加坡的代表團成員,林清祥在華人界的聲望甚至更高。
 
        那時新加坡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時,主要有兩派政治力量:一派是以李光耀為首的民族主義右翼,另一派是以林清祥為首的民族主義左翼。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大選,李光耀成為第一任總理並組成人民行動黨政府時,林清祥為首的左派,卻在1961年退出政府和人民行動黨,另組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左派當時在新加坡的影響力,以及新加坡與馬來亞關係的不睦,讓李光耀頗為頭痛。1963年2月2日被政府以從事顛覆活動的罪名被捕入獄。拘禁多年後,於1969年辭去社陣秘書長職退出政壇遠赴英國,曾經高漲的新加坡左翼影響力徹底式微,在新加坡建國歷史的話語權塑造中,遭遇被邊緣化的困境。
 
律師V.S醫師,同為星、馬強人政治領導的馬哈迪
 
        「Dr. M」之稱的馬哈迪在國際舞台上的評價與李光耀類似,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即便任內極具爭議,卻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惟其威權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幾乎與李光耀無異。馬哈迪在政治生涯初期曾遭遇挫敗,甚至還撰寫「馬來人的困境」一書指責當時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下台,被巫統開除黨籍。1970年東姑下台,於是,馬哈迪於1972年獲准重新加入巫統,當年就當選巫統最高理事會成員。此後,馬哈地迅速成為一顆政治新星,並在1981年當選巫統主席和政府首相,從此成為馬來西亞的領導人,掌權長達22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競合關係,頗實令人玩味。
 
        李光耀在國際政治領袖的圈子內人望甚高,李光耀和各國政要的人際關係奠定新加坡發揮小國外交的影響力,但李光耀和馬哈迪卻稱不上摯友,星馬尚未分裂前兩人就結下樑子。李光耀年輕時便以律師身份從政而名滿天下,馬哈迪則以醫師身份在1964年當選國會議員,和李光耀相比算是後輩,然而,李光耀愛說教及愛炫耀的個性,讓馬哈迪及巫統認為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頗有染指全馬來西亞的企圖,馬哈迪曾在為「你所不知道的李光耀—李光耀是狐狸?還是刺蝟?」一書中,指稱「李光耀絕非池中物。他不滿於現狀,他曾有抱負成為整個馬來西亞的總理。兩人各自擔任星、馬兩國總理期間時常爭鋒相對,直至兩大政治強人卸職後,星、馬雙邊關係才逐步得到改善。
 

李光耀與李登輝的共通性:價值、權威、敢對中國共產黨說不
 
        國際輿論認為李光耀之於新加坡及李登輝之於台灣,各自發展路徑代表不同價值的激盪,「民主」和「權威」價值的衝突。國內輿論也時常消遣兩人「話不投機,半句多」。杭廷頓比較李光耀和李登輝甚為有趣,「李光耀所談的民族主義,他死後就會消失;但是李登輝所說的民主主義,他若過世,台灣的民主主義還是會存在。」弔詭的是,李光耀晚年後,新加坡人對於民主的渴望,似乎不斷加深;李登輝晚年後,台灣人對於民族的想像,卻奔向另一個高峰。中國大陸部分學者對於李光耀和李登輝則帶有一種民族式的批判:兩人明明都是華人,一個像英國人,另一個當起日本人,讓新加坡人和台灣人不敢堂堂正正地作中國人。
 
        筆者對於兩位當代名震中外的政治家,發現有三種共通性:其一,兩人在政治哲學的深度及內涵十足,台、新政治圈內少有人能夠契及,對於國際社會的現實皆有所體悟,竟而瞭解國際政治處境謀定而後動;其次,兩人皆為受過良好的西方教育薰陶,卻也能融合東方文化的厚度,政策擬訂及施政過程講究嚴謹,威權式的家父長展現無疑,領袖性格魅力讓國人的信賴普遍大於質疑;最後,兩人對中國崛起有現實主義式的見解,新加坡、台北在國際社會上永遠保持對北京的差異性,兩人對中國崛起的姿態其實大相逕庭,但是對中國威脅的見解卻是殊途同歸,內心對中國共產黨絕對不會死心塌地或俯首稱臣。
 
小結:新加坡政治發展途徑要怎麼走
 
        「李光耀那一套以經沒用了!」出自國大精英學生內心的呼喊,即便新加坡從獨立建國半世紀迄今,GDP從五百美金攀升至五萬美金,堪稱人類經濟史以來之最。星國反對黨和年輕人對李家王朝的開明專制,業已不留情面及不假辭色的批判,讓我想起台灣在波瀾壯闊80-90年代,反對勢力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年代,即便國民黨在經濟上取得的高成就,終究無法帶來統治正當性而被產生政黨輪替,台灣兩次政黨輪替經驗在星馬兩地的在野政治人士奉為經典教材。若非「集選區」的特殊設計,讓人民行動黨在國會席次佔有超額席次,否則在星國的朝野選票支持比例已接近55:45,不過新加坡的在野勢力錯綜複雜,尚不成完整氣候。

        新加坡舉世無雙的經濟奇蹟,卻是倚靠高度的管制政策的基礎上,從比較政治的角度來看,政治、經濟、社會這三種體系必然有所平衡和牽制。亞洲四小龍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必然對政治體制造成不同的衝擊,畢竟高經濟所得、高政治威權、高社會壓抑絕非常態,有時甚至是改革或革命的前兆。韓國與台灣經歷政治陣痛期而漫步平穩,香港仍在陣痛劇烈,網路興起改變傳統政治格局,人民行動黨和其他在野勢力的權力關係如何演變令人好奇,新加坡未來的政治發展途徑為何?人民行動黨的政治精英早就注意民意的變動,卻不敢有所行動,在李光耀辭世之後,徒留許多想像空間。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