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700
2015
04
月號論壇主題
蔡英文競選總統的最後一哩路,會怎麼走?能怎麼走?
再論解析中共軍費迷思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台灣)
壹、迷思蒙蔽、刻意炒作
每年中共召開兩會時,循例都會對外公佈年度國防預算數字;此項議題總是會被媒體關注,年年都有中共政情觀察家或軍事評論家刻意炒作,最後若非歸結出解放軍預算不透明,就是指控北京刻意隱瞞實際軍事支出額度。
 
去年筆者曾經撰寫「持平解析中共軍費結構」一文,試圖說明若欲評論解放軍之軍費預算,必須先理解諸多中共軍隊財務基本概念,方能避免信口開河胡亂臆斷。該文刊行後蒙受諸多讀者抬愛,曾經受到多方轉載,同時亦獲得若干迴響,並有幸遭致同好援引轉述。
 
但是今年中共兩會再度披露其軍費預算數字後,西方媒體立即又發出諸多評論,並將該等數值與諸多經濟統計指標聯結,如此使得解放軍預算成長之真正嚴肅意涵,再度被埋沒在此等媒體報導硝煙之中。
 
有鑑於此,筆者不吐不快,特別將經常與軍費預算攀比之各個指標逐項討論,並說明各項迷思謬論所在;期使讀者更能理解,諸多媒體報導與評論中,動輒指稱他國之軍費過高或過低,其實都未見得是持平論斷。
 
貳、經濟成長、無關軍費
首先就是媒體引據西方中共軍事觀察家之說法,其基調係指陳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減緩,而其軍費增長之勢頭完全不受影響,運用兩者數字間不能同步相稱之表象,期以暗示解放軍預算過高,甚或是藉機控訴中國大陸窮兵黷武,再扣上引發周邊國家不安,破壞區域和平穩定之罪名。
 
此種似是而非之論調,確實在乍聽之下相當合理,但卻完全忽視掉國家整備軍事戰力之需求,係與其所受威脅高低、本身國防建設規畫以及軍事戰力能否因應戰略環境變化而定,其與經濟成長雖有其關聯性,但絕對不存在因果關係之必然性。
 
有些國家面對強敵威脅,就算經濟成長不盡理想,還是必須配置資源投注預算來整建軍備。但亦有國家經濟發展極度良好,但因無外敵威脅,所以也就不會編列預算,毫無目的地來籌建軍事戰力。
 
儘管富國強兵是人類社會經常之表象,但國家富裕對於整建軍備確實是有利條件,但並不表示國家財政情況良好,經濟成長表現理想,就必然要投資建軍。所以刻意將經濟成長數字與國防預算增幅聯結,這完全就會讓議題失焦,更是錯誤導引思索問題之主軸。
 
至少就歷來與當前各國軍事投資額度與其經濟成長狀況對比,實在是沒法歸納出兩者間具有比例依存關係。冷戰後歐洲各國軍費降低,原因在於具體威脅程度減緩,而非經濟成長蕭條。美國儘管經濟表現不算理想,但當其決心投入全球各地反制恐怖活動時,亦自然會在軍事預算上加碼。由此可見此種論點,完全是刻意模糊視聽,作出不合理之政治指控。
 
叁、配合整體、亦無道理
不過若是像今年中共人大發言人傅瑩女士為辯護大陸國防預算成長時,刻意援引中央政府總預算成長比例,對比軍費額度增幅,其實亦未具合理基礎。此因任何國家之中央政府總預算,係依據其國家預算之實際需求,然後經由國家領導高層加以審定,各個不同部門所獲得之預算額度與配比,其實是顯現出當前施政理念與規劃藍圖。
 
所以中央政府預算各個單元,絕無可能齊頭成長;不同政府部門在不同階段之需求有所差異,假若要投資特定建設,自然就會將資源集中,可是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其預算配比就會降低。當某些施政項目成為當務之急,自然就會排擠其他項目預算;這種分食預算大餅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各國行政體系都是常態。
 
所以就學理上來說,中央整體預算成長並不保證國防預算得以分配同樣增幅;當面臨外敵威脅程度提升時,就容易獲得建軍備戰經費,但承平時期,軍事投資就很難與其他國家建設預算需求匹敵,經常在競逐資源時落敗。所以唯有當國家領導層級關切國防施政時,軍費預算才會保持成長,所以對比中央政府總預算成長比例,來強調增幅不大,實無學理根據可言。所以北京若欲藉此開脫外界質疑,其論述說服力確實值得存疑。
 
肆、躉貨物價、結構有異
至於像某些解放軍軍事專家經常對外公開表示,目前大陸物價飛漲,各項軍事採購價格以及部隊訓練值勤成本都在提升,再加上要與物價指數同步調整軍人待遇,因此就援引諸多經濟指數作為軍費成長之辯護理由。儘管此等經濟指數對於維持部隊活動所需預算來說確實是有關聯,但是以生吞活嚥方式作為增加軍事預算之參考指標,嚴格來說,亦缺乏精確論證之可靠性。
 
若是將國防預算成長與其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對比,強調軍事開銷亦要增加,但此說法並非正途。此因消費者日常生活所構成消費結構,與維持軍事運作物資材料耗用結構完全不同。不同型態軍事組織,遂行各項軍事活動,就將形成不同消費需求。因此資訊化與機械化兵力與傳統部隊,不論在平日演訓或是實際作戰,其補給需求亦是完全不同。所以在參考指標並不相同之基礎上,或許能有參考價值,但絕對無法顯現軍事消費結構之全貌。
 
至於還有更離譜地引用總體經濟上躉貨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作為推估國防預算應當相應成長之參考數據。誠如前述指出,此等經濟指標所選擇之代表性商品或消費品,作為統計分析之參考基礎,其實與軍事活動與軍備投資之消費結構落差甚大。


當然總體經濟之指標確實可以證明物價上揚,但因為軍隊不斷地在調整其編裝與訓練方式,其消費結構亦在動態變化,更是無法確切保證與此等指標得以保持任何同步之關聯性。所以將此等指數成長作為軍事支出增多理由,不但牛頭不對馬嘴,更是無從精準無誤地將實況表達。所以在直觀上或有些論述說服力,但確實是經不起認真地加以計算與檢驗。
 
伍、產值比例、無效指標
最後就是要談到解放軍涉外人士向國際社會辯解其軍費預算並不算高,兩項經常引用之理由─其國防預算對比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之百分比,以及其軍職人員平均國防開支值(defense expenditure per capita)。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總值之百分比是媒體與軍事評論家經常運用,以便描述各國建軍整備積極投入程度之參考指標;儘管其普遍為各方認為合理,但是只要細想兩者間之關係,就會發現這確實是項沒有道理之迷思。
 
國內生產總值是總體經濟之重要指標,其所涵蓋範圍係包括整個國內經濟活動所產生之總值,誠然其中亦包括諸多之消費,但確實是以各類產業之生產活動為主要計量重點。但反觀國防預算則是為支應軍事活動與建軍戰備所付出之開支與消費,兩者不但是涵蓋範圍完全不同,在本質上亦有所差異;但儘管如此,絕大多數媒體與政論家還是慣於以訛傳訛,從來就不會去細究其意涵。
 
只要細想某家企業每年生產與消費活動總值,對比其保全作業之開銷,兩者間究竟有無絕對之關聯性,就知道此種參考指標只是各界都能接受之慣例,但絕對不存在任何理則關係。所以每當有民代呼籲國防預算要保持國內生產總值3%時,其實是根本沒有任何道理必須達到此項參考數值。若是再考量前述說明國防預算需求之驅動因素,就可以理解到此等參考指標是多麼地荒誕無稽。
 
陸、平均單價、更是誤導
至於軍職人員平均國防開支值,或者是戰鬥員平均預算值更是會誤導思維。儘管國家間相互爭戰是應當傾其全體國力或軍力相搏,但在實際狀況下,許多兵力或部隊因為其所從事之戰鬥方式與作戰空間影響,卻是完全無用武之地。所以此項單純之算術計算,將所有國防開支除上戰鬥員或軍職人員總額,實在是無法產生任何具體之指標意義。
 
比方說具有強大海軍艦隊之海權強國,必須深入到特定內陸國家從事長期之綏靖作戰,其耗費鉅額投資所營建之海軍艦艇部隊,就沒有發揮空間,但是在計算所有戰鬥員平均開支時,都必須列計此項投資與資產總值,如此豈不是讓整個計算數值失誤。核武強權對非核武國家遂行傳統作戰,其核武部隊開支總值亦要列計,如此使其戰鬥員平均開支為之提升,但此等兵力與部隊完全就無法用在實際作戰,更使得此種計算方式顯得可笑。
 
最後還要很不客氣地指出,穿草鞋的戰士未見得打不過穿皮靴之現代化部隊,許多在預算上非常充裕,裝備硬體各種精良先進之兵力,確實在面對裝備劣勢與糧餉不濟之對手時,曾經是獲得悲慘之敗績;從越戰與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就可以看到此等具體例證。論起建軍備戰時,金錢絕非萬能;但是在實際作戰與戰場拼命時,完全沒錢那也是萬萬不能。有錢當然好辦事,但推動戰爭時撒下重金,可不能保證取得勝績。所以戰鬥員平均預算值到底有多少參考價值,這就更要以審慎態度加以看待,絕不能當作可靠指標。
 
柒、迷思甚多、切勿盲從
對於衡量各國軍費或國防開支本來就有很多,各國國防體制亦不盡相同,對於國防預算之結構與規範,國際社會從來就沒有統一之標準,正因如此,才使得政治對手國間相互指控軍事預算不夠透明是如此浮濫。
 
筆者在前述段或中列舉多項各界經常運用之指標,其與國防開支之間都未具備有堅實之因果關係,所以讀者在閱覽有關國防預算與軍費開支之評論時,千萬不要盲從於評論者所提出之參考指標。更重要的是不要毫無選擇地認同與接納,隨附於此等指標後之政治評論或戰力評估。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台灣)
國防大學解放軍研究所兼任教授
經歷:海軍中權軍艦艦長
學歷: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8年班
海軍軍官學校72年班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参謀學院45期績優畢業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指揮學院1998年班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電機工程碩士
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