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2,054
2015
06
月號論壇主題
2016總統大選,國民黨還有機會一搏嗎?
全球製造業大國 中國PK美國搶第一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最近十年,存在於中國與美國兩大經濟體之間,關於誰才是真正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之爭,最近引起了國際的較大注意。

美中無可避免必然進行第一大國PK賽

在中國,金融海嘯危機後,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嚴重生產過剩的製造業部門,正面臨外資產業廠商大外移而有空洞化之虞,以及東協崛起取代「世界工廠」大挑戰的關鍵時刻;相對地,在美國,歐巴馬總統也正透過「製造業回流投資」方略,力圖振興美國經濟,創造新就業機會,並冀望藉此再度拉抬美國既已沒落的「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國際地位。為了保衛及爭奪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角色地位,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在進行一大PK賽。

先回顧一下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之職能地位,在過去短短的五百年,已然歷經了至少兩次重大變遷。先是歐洲領先進步發展,在實物經濟的生產製造領域,先發早執全世界之牛耳,隨後是北美洲的崛興,並快速超越歐洲,緊跟著1985年後,亞洲新興快速追比趕超,也成就了佔居世界第一大製造業經濟體之職能地位。祇是美國因為同時掌控了全球經濟霸權與金融霸權,在世界金融海嘯象徵經濟資產泡沫之後,緊急回轉頭來,冀望持續掌控全世界實物經濟的龍頭地位,當然也就無可避免地,必然與近三十年崛興「以量取勝於全球」之世界級新興製造業大國的中國,起了直接面對面PK競爭的衝突。

全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權位的嬗替

三個世紀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英國領先成為全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並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日不落國家」;早在兩個世紀前末葉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得美國可以超越英國躍居為全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1990年代的金融大爆炸(Big Bang),象徵經濟急速擴張膨脹,衰退了先進社會的實物經濟體制,讓改革開放的中國產業有其一步躍動機會,而以廉價數量膨脹優勢,從「世界工廠」遽然搶進成為全世界新興第一製造業大國。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起自英國的技術革命,是產業科技發展史上一次巨大革命,開創了人類社會「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次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之被廣泛使用為標誌,不僅是一次產業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而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因此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至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完成,英國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製造業大國。

「以製造業為主軸的資本主義工業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乃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9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其中,西歐(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低地國家和丹麥)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製造業取得飛速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集中圍繞於鋼鐵,鐵路,電力和化學品的發展。新技術包括,電力、內燃發動機、合金和化學品等新材料與物質、電報和無線電之通信技術,以及煉鋼技術的關鍵發明,都在1871年的前十年間出現。生產鋼鐵變得更便宜,使得蒸汽機運輸更加便宜和快捷,隨後,在1914年以前,化學、電器、石油生產、鋁及合成纖維(「人造絲」),以及鋼鐵行業等領域,也都有巨大創新,以致「基礎產業科技及工業材料之創新」構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軸。

美國製造業首次問鼎世界,正是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巨大的豐富資源,土著和歐洲移民的資本供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湧入,西進運動形成的廣闊市場,迅速成長的人口需求,造就了美國製造業的輝煌發展條件;更因為工業革命的洗禮,使美國製造業進行了全方位升級:傳統製造業的生產動力,由蒸汽機械轉變成為電和內燃機,而且大規模生產的科學方法不斷湧現,加快了美國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完成了「以製造業為主軸的資本主義工業化」。

「後工業社會」熱潮 引致美國製造業全面萎縮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競爭對手國家經濟全面受到重創,急需戰後復興,美國製造產業乃以此作為契機,再次以驚人速度佔據全世界市場半壁江山。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總和的40%左右,「美國製造」在全球市場建立了不可動搖地位,美國製造業再次登上巔峰時期。這一發展,讓美國得以維繫長達半個世紀,將近50年的全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的國際統領地位。

20世紀70年代,美國掀起了「後工業社會」熱潮,試圖將國家經濟重心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轉移,而美國政府部門祇對基礎研究、衛生健康和國防建設提供大量的技術支援,放棄了繼續對全國製造技術和製造業的經費支援。以致1975年美國製造業份額,已經跌落到全球總量的22.3%。尤其是「製造業晴雨表」的汽車工業,遭受到前所未有打擊,五大湖流域製造業產區全面萎縮。

此後,美國政府賡續採行措施企圖挽救製造業,在國防部和能源部通力合作下,制訂了《下一代製造業:行動框架》,為廿一世紀美國製造業未來勾勒新藍圖;柯林頓政府之社會投資計畫和產業政策,鼓勵製造業企業廠商購進新設備、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但卻也再難重拾製造業大國舊夢。自1985年觸及28%的高點之後,美國製造業產值始終停頓在全球總量1/4左右位置上,即使在1990年代形勢大好情況下,美國製造業總產值亦祇占全球份額的26%;隨後不斷下滑。

製造業規模  2010年中國正式超越美國

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爆發時,美國製造業產值占全球份額已在不到20年時間內,減少將近8個百分點,降至18.5%,嚴重影響美國就業人口和經濟復甦。

當美國製造業產值不斷下滑同時,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則已成為製造業蓬勃發展熱土。中國改革開放37年後,就是憑藉強勢的國家政策,廉價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之優勢,有效激勵了製造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規模正式超越了美國,躍居全球第一,更成功取代美國「生產工廠」地位,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製造業大國。

曾經,美國是憑藉其先進製造工藝和完整的製造體系,在全球製造業領域一度傲世領先,讓全世界都望塵莫及。但進入21世紀後,美國「世界製造工廠」的地位,漸漸被中國所取代,美國在製造業領域的話語權逐漸減弱。現在擺在美國人民面前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從中國奪回製造業,重塑美國昔日的製造業輝煌。

在全球主要產業價值鏈中,最上游階段的是「創意創新」,中游是「機械式加工產製」,最下游則為品牌行銷。美國製造業在1980年代興起的「創新流」,所造成美「社會創新爆炸」新成果,事實上,都早已直接轉由包括中國在內的他國代為生產製造,以致引申出現美國製造業「中間空洞化」危機。

美國將優先再造品牌年輕化及品牌再年輕化

這種「製造業創新居強勢、投資生產卻弱勢」現狀,對美國製造業強權地位,自然會有極其不利的影響。特別是,製造業之大量流向中國,支撐起中國製造業經濟部門的國際地位與國際競爭力,當然更引起美國社會一定程度的恐慌和反思,美國社會民眾多數認為「製造業回流投資」確屬必要,這也就是促成2012年歐巴馬總統致力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美國製造業再造」,並奪回全世界製造業產業領袖權的核心政策旨意所在。

在今天,美國要想重回製造業龍頭的巔峰地位,首先當然必須要積極強調的,就是優先完成「既有製造品牌的年輕化或再年輕化」,同時也要讓新興的,從0做起的新型製造業及其廠商,都能發揮所具備的明顯優勢。「製造業品牌年輕化」就是將美國既有製造業及其廠商經營都進行「增添時代新特色」的改造,同時必須增添「強大的新生品牌」,注入時尚元素,並與消費者即時互動,才能讓美國製造業重回巔峰地位取得最大支撐。

中國製造2025計畫 會撼動「世界製造業老大」地位嗎?

美國為了衛護,並繼續強固其母國製造業在全球經濟市場之第一強權地位,所將採取的新攻勢戰略(offensive strategies),當然深切值得中國,甚至於應該包括臺灣在內的亞太區域新興市場國家,共同之注意與正視。
則在這個角度方向上看,即使最近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中宣示的,「中國製造業2025」計畫,真正成案並付諸執行且完成實現,恐怕也還是會祇是精進改善了價值鏈上游的條件能力,仍然無法在下游的接近市場端,能攖其鋒地與美國產業廠商直面拚搏,也就是說,包括中國與日本在內的整個亞洲經濟社會,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猶還不可能就此撼動了美國「世界製造業老大」地位的。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
學者、教授(生於1949年,台灣花蓮人)
現任: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知名制度經濟學者,專注於公共政策、應用經濟與國際事務。美國聯邦政府韓福瑞獎金中華民國首位得主、美國聯邦智庫經濟評議會亞太經濟預測工作委員、中國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級美國馬利蘭大學在台校友會理事、蘇聯遠東基金會台灣地區秘書長、並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大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美國拉撤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政策學人。
曾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環保署環境評估常任審查委員、勞委會職訓諮詢委員會,以及國科會、交通部、僑委會、外交部、國防部、全國工業總會等政府公、民營單位之公共事務之公共事務重要顧問及諮詢角色。
著作:《經濟知識學》、《商情預測》、《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現代服務謝行銷學》、《台灣企業原理》、《永續政策經濟學》、《讓市場真正市場化》等二十一種,並經常著文評論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