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690,887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5
年
08
月號論壇主題
從洪秀柱獲提名看國民黨的困境與轉機
期數選單
十字路口上的國民黨,何去何從?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大陸)
回上一頁
自從“九合一”選舉以來,或許有相當多的國民黨黨員,面對政黨衰敗不振,內心仍期許著即使是2016年國民黨再次選舉不利,也希望隱忍蟄伏幾年,如同2008年的民進黨,等待著民進黨犯錯、民調轉向,從而有下一步(2020年)的政黨輪替。普通黨員如此想想也就罷了,但若是黨內高層也如此消極,則筆者悲觀地預測,國民黨雪崩式的潰敗仍將繼續發生。從過去的教訓來看,“太陽花”學運之後,國民黨“九合一”大敗難道是一點徵兆沒有、不可預期的嗎?非也。所以,在當下困局重重之時,若沒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齊心協力的振作,這個黨有可能面臨再次危險的瓦解。
國民黨已經再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吊詭的是其黨內政治生態好似渾然不覺。2008年陳水扁下臺、馬英九勝選,其原因不可否認有泛藍團結的因素,但陳水扁推進“急獨”,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而招致民眾反對,進而連累民進黨的選票,也是重要原因。當時的國民黨還過分樂觀了,似乎民進黨從此以後將一蹶不振了。孰料民進黨在危機之時,憑藉黨內派系整合、強大綠營媒體誘導民意、在青年中播撒臺灣主體性認同等手段,今天又殺到了大選之前。當下各種分析普遍認為,2016年民進黨極有可能在“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中雙雙獲勝,國民黨還有比這更加危險的時刻嗎?
所以,今天的洪秀柱像佘太君一樣的“出征”,不是代表個人,是代表國民黨。她不僅僅應該著眼於2016,還應該著眼于更長遠的未來。她不僅僅是籌畫當下選舉謀略,更應該從國民黨近期的深刻反思來全面指導選舉謀略。如果沒有上升到這個層次的話,敗了,也是糊塗敗了。遑論爭勝?
當前國民黨的低迷,首先直指馬英九的施政。馬英九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推動了許多(民眾買不買帳另說),但在島內政策方面,爭議蠻大(例如油電雙漲、課征證所稅、軍公教課稅、年金改革等),而黨內政策方面,並沒有團結泛藍,與宋楚瑜漸行漸遠,“馬王”之爭公開化,甚至對於行政團隊方面的“馬家軍”化,凡此種種,使得人們厭煩了馬英九,也就厭煩了國民黨,洪秀柱如何能夠擺脫民眾對國民黨的這種低迷認知?
有人說,當前的國民黨敗象已經很難挽回,因此,只有等人們對於2016後的民進黨也厭煩厭惡,發現其說得多、做得少,更難解決兩岸問題,才能是國民黨的唯一機會。這當然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分析。首先,這樣的分析已經認定2016沒有任何機會了,而“兵敗如山倒”、“牆倒眾人推”的古訓又會見證國民黨本土派的分化速度將大大超出預計。其次,今天社會已經不是傳統的選舉政治時代,今天是新媒體日漸發達的時代,國民黨難道永遠不明白,“太陽花”學運的一呼百應是新媒體資訊便捷所帶來的新政治效應嗎?換言之,國民黨也應該認識到,民進黨對青年的吸引不僅僅是理念,而是民進黨勇於深入到青年的網路、博客、各種論壇,與青年的交流更有緊密性和貼近性,這一點,難道不可以學習嗎?
當前,尚有近半年的時間,勝負尚未明瞭,豈可輕言放棄?這次既是洪秀柱的選舉,也是朱立倫的選舉,更是許許多多國民黨員的選舉,國民黨的危機是眾人要一起承受的,誰都不應該避開。除了洪秀柱本人有著篤定的立場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國民黨需要做到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團結、統籌、奮鬥。沒有團結,一盤散沙,難成氣候。這個團結,首先要表現在國民黨高層的團結,此時,不要再強調彼此之間的恩怨,也不要算計勝選後的“蛋糕怎麼分”,從洪秀柱和朱立倫做起,就應該以黨的發展為第一考量。當然,泛藍整合勢在必行,深藍和淺藍是否能夠順利回歸取決於各項選舉動員政策。此外,立委選舉,事關國民黨的全域,應當有綜合的統籌,而不是大家自顧自的選擇。最後,是“令箭”已下,全力以赴,不再計較個人得失,盡最大的努力來拼選舉。
二是“佔領”媒體的“戰場”。這裡尤其要強調的是,除了傳統的電視、報紙,尤其在網路媒體上要爭搶空間。媒體戰場需要有針對性。當馬政府被抨擊得“一無是處、體無完膚”的時候,應該有力回擊,宣傳馬政府執政以來為民辦了許多的事實,尤其是應該給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正名”。媒體戰場還需要有一定的創新性。選戰議題是否能夠有創造性,從而起到凝聚民眾共識、贏得選民支援的作用,需要發揮見仁見智的作用,總之,“遊擊戰”而不是“陣地戰”是媒體的戰術特點。
三是一定要積極向廣大青年靠攏。在綠營媒體的塑造下,國民黨已經被成功貼上了“賣台”、“權貴”、“老舊”等標籤,這些形象很難吸引年輕人,而這項工作又必須要做。國民黨向年輕人靠攏不應當僅僅是為了2016,更是一項長遠的工程。臺灣青年有很強的主體性認同,但因為其知識的有限性和認知的可塑性,國民黨不應當放棄這個戰場,而應該積極擴大對青年的交流、宣傳,不僅要重視各個大學(全臺灣的各個高校),還應該定期組織多種多樣的青年活動,來促進党與青年的良性互動,甚至有黨的新陳代謝、世代交替。
總之,未來的道路仍然取決於今天的選擇。沒有什麼是必然的、一定的。有一群堅持理想信念的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將理想信念運用到實踐中的高超智慧。如果想到了卻最後做不到,仍然是“行動上的矮子”。當然不能寄希望於別人幹不好,然後輪過來。你有什麼是正面的、吸引人的,才是最重要的。國民黨在危機時刻,如果能夠廣為動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尚有一搏;否則,就等待歷史大幕的拉上吧!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大陸)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是臺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大國崛起戰略比較、政治學理論與實踐。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