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59,720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5
年
09
月號論壇主題
從柯P訪滬,看民、共可能如何互動?
期數選單
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國政策將定於蔡英文一尊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回上一頁
自2014年台灣九合一選舉中獲大勝的民進黨,內部出現探討中國政策的聲音,希冀從十幾年前黨內探討許信良「大膽西進」及邱義仁的「強本漸進」,但主張辯論的聲音被黨中央擋了下來。因為決定民進黨中國政策走向的唯一決策者,乃蔡英文主席。事實上,蔡英文角逐2012總統大選不幸輸給國民黨及馬英九的最大因素,乃理性的經濟選民並不信任民進黨可以妥當地處理兩岸關係,甚至擔心民進黨再次執政後會衝擊兩岸利益分配結構。是以,民進黨為2016總統大選獲取中央執政做準備,包括爭取共識,構建兩岸溝通台面化的基礎,兩岸關係依舊為民進黨再次重返執政之路的變數。
2016總統大選逐漸升溫,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聲勢目前略勝一籌,前中國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即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台灣民眾長遠利益,因此任何政黨都會考慮此一主流民意。因此,王在希相信,即使台灣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不會逆轉。馬英九政府過去七年積極累積兩岸互信互動的基礎,其實也讓民進黨在與對岸打交道中受惠,起碼瞭解自己未來在談判桌上的對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民間交流,已經為今後兩岸關係順利發展奠定基礎,即使政黨輪替,和平發展大趨勢不會逆轉。若2016年總統大選由民進黨獲勝,未必對兩岸和平發展產生嚴重的衝擊。
強化陸委會的政策研擬功能、改善海基會的政商浮濫形象
從民進黨的歷史來看,承襲早年的台灣反國民黨勢力,亦因過去派系山頭的延續,致使民進黨內部組織體質不良,派系之間傾軋造成內鬥不已,甚至經常傳出分裂之說。派系山頭之爭促使民進黨組織有其形而無其實,其組織無論橫向間協調、縱向間領導均非易事,蓋因派系之爭抵消了民進黨整合之力。是以,民進黨內關於大陸政策之論述,亦難於統合,大陸政策轉變往往是是黨內激進台獨勢力與溫和自決勢力間力量消長之結果。民進黨從早期的反對黨,到明年可能取得多數優勢的實質執政黨:從一個政策批判者,到今日的政策主導者,蔡英文如何將其一貫之主張,落實於兩岸實質關係之上,值得關注。
綜觀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制定,除了考量兩岸意識型態不同、美國等國際因素的介入、台灣意識型態的轉變、國內政治及經濟型態的轉型之外,民進黨內部派系因素等也都在影響中國政策制定的方向。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前期,陳水扁總統在基於穩定大於一切的基調,相繼提出了「四不一沒有」、「九二精神」、「統合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等柔性路線的政策,然而在中共無善意回應又惡意打壓下,在執政後期陳水扁總統則態度轉趨強硬,並提出強調以「台灣主權認同」為主體的「三二○防禦性公投」、「入聯公投」等政策,使得兩岸關係也停滯不進、持續陷入僵局,蔡英文便是扁政府時期對中國政策的主要舵手。
筆者預料蔡英文明年當選總統後,國防、外交、兩岸等人事安排會在上任前安排完成,馬英九及蔡英文曾服務於陸委會。對於中國大陸的情勢研判,蔡英文實際上就是太上陸委會主委,並且有限度地壓縮海基會的功能,海基會在兩岸關係中政商浮濫的壞印象,恐怕是蔡英文上台後第一個整頓的機構。強化陸委會對大陸政策研擬的幕僚功能,特別是在法規、事務、技術等性質上。在制度設計上,陸委會負責政策,海基會負責執行,但是政策與執行有時界線並不清楚。負責政策的人如果事必躬親,則什麼都是政策範圍,在馬政府執政時期的海基會長江丙坤,其在對岸展現政商實力甚至壓過陸委會主委及閣揆,削弱海基會功能而強化陸委會作用,乃蔡英文上台後面臨大陸政策調整時之難題。
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恐進入一段小冰河時期
蔡英文的耐性、冷性、忍性的調性,恐怕會讓北京交手時適應不良。長期對外經貿談判的幕僚作業,讓蔡英文從學術踏入政治,曾任「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其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談判顧問。蔡英文一邊從事學術研究與教學,一邊用她的專業協助台灣在 GATT、WTO 和各國進行雙邊談判。當時面對堆積如山的外文文件,蔡英文花了十幾年研究,再用柔性談判策略迎戰歐美外交老手,最後讓台灣順利在 2004 年成為 WTO 會員國。而「兩國論」,最早就是蔡英文在國安會任內與另一名委員張榮豐、總統府副秘書長林碧炤及其他學者提出的報告,主要針對兩岸的「對等政治實體」定位檢討。事實上,蔡英文才是其中的靈魂人物,因為她最後建議將兩岸關係重新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九二共識」未必是兩岸關係發展的萬靈丹,特別是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國台辦也面臨強大的「內部壓力」,甚至傳出對台系統人事可能「大地震」新聞不斷。筆者最近倒是觀察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赴美國費城的發言,發現北京對於兩岸關係有政策緊縮的跡象,包含總統府為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連仿效港澳同胞的台胞證卡式化措施、陸客中轉等事項,北京對台灣連串不友善、令人「很不舒服」的舉動,這些跡象是否顯示國台辦原先的鷹派系統,逐漸抬頭反過來強壓鴿派系統。若明年兩岸關係皆由北京、台北的鷹派主導,雙方的裂痕和誤解勢必越演越烈,雙方也可能需要一段小冰河時期來整頓一下內部情勢。
正視美國「棄台論」的非主流意見
2016年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對民進黨和蔡英文來說,無疑是幸運地中了樂透,最害怕樂極生悲,而步入扁政府的後塵。未來蔡英文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時,筆者希冀提出兩項政策建議:首先,注意美國內部有「放棄台灣」的「紅隊」聲音傳出,主張不要讓台灣成為美國與中國發展的「絆腳石」,此雖非主流意見,但是這一甲子的台、美關係活生生就是一段拋棄史,台美的雙邊關係重要性不下於兩岸關係;其次,兩岸關係交流要避免因主權字眼爭執而一事無成,可適當參考1972年兩德簽署的「基礎關係條約」,當時兩德簽署時,完全沒有使用「主權」的字眼,而是用「統治權」,因此避開許多政治爭議,開啟兩德日後發展的大門。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