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59,732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5
年
09
月號論壇主題
從柯P訪滬,看民、共可能如何互動?
期數選單
評柯文哲市長上海行的政治效應
顧忠華/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台北市廉政委員(台灣)
回上一頁
台北市長柯文哲挾著高票當選的人氣,頓時間成了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而原來被視為難關重重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也在雙方釋放出一定程度的善意後,風光成行。柯市長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是否在未來會影響到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以及北京當局如何看待柯市長角色,是否認真考慮將他的「一五新共識」作為「後九二共識」的可能選項之一?這些衍生出來的議題,事實上充滿了想像空間,尤其柯市長似乎掌握到兩岸之間的「創造性模糊」,一方面維持「物理上的安全距離」,另一方面卻又拉近了「心理上的互動默契」,可謂達成了高難度的交流任務,非常值得密切觀察其後績效應。
以下分成三個層面展開本文論述,首先,是究竟應如何定位柯文哲市長本身的政治屬性?從去年九合一選舉的初選階段開始,柯文哲就不斷強調他「超越藍綠」的基本立場,即使看來是民進黨「禮讓」他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但就他上任後的人事佈局而言,確實完全不考量政黨背景,讓市民們產生「唯才是用」的正面印象。加上柯市長不時製造他向宋楚瑜「請益」的新聞,不只具有互相拉抬的效果,更有效淡化了他長期被貼上「親綠(民進黨)」、「護扁(陳水扁)」和「支持台獨」的標籤。這種在政治光譜上較為中立的「成份」,使得他在兩岸議題上,開拓出統獨以外的「第三種選擇」,雖然尚稱不上游刃有餘,他的操作手法也略顯生疏,但至少擁有了台灣檯面上早被定型的政治人物無法企及的「可塑性優勢」。
其次,不容諱言,面對2016年的大選,台灣多數的民意似乎已預期到民進黨可能大勝,到時候最大的挑戰,自然是兩岸能否維持穩定,或如蔡英文所宣示,繼續「維持現狀」?若從博奕的角度分析,中國沒有必要率先出手,主動停止任何兩岸交流合作,很可能是拉高姿態,不斷要求新上任的領導人承認九二共識,或許也會以中止事務性談判作為施壓籌碼。相對地,民進黨重新執政,會更注意不要戴上「麻煩製造者」的帽子,因此行事應該相當低調,而底線是絕不說出九二共識這個「通關密語」。這樣的曖昧狀態有可能拖延一段時日,所謂的「天搖地動」或者「坍塌」的巨大變化不一定馬上出現。不過,如果北京當局表露出不耐煩的態度,甚至釋放出類似「斷交潮」的訊號時,那麼柯文哲市長在上海行之前對九二共識的「理解與尊重」,便有機會成為民進黨希望「比照」的解套模式。當然,柯市長的交流層級僅限於地方政府,民進黨的如意算盤不見得會被買帳,問題是兩岸的日常交流已十分頻繁,任何一方主動切斷,難免要付出較大代價。那麼,既然有現成的「理解與尊重」作為另一種形式的「各表」,等於換湯不換藥,就很可能成為化解僵局的下台階,而柯市長這次的「試水溫」即功不可沒。
第三個層面,涉及到柯文哲市長的政治前途,特別是上海行因為講出「兩岸一家親」,讓綠營出現批判聲音,藍營則有陳長文律師撰文讚賞,至於民意調查則有五成以上民眾認為他的出訪可謂「成功」。這樣的成果,不禁令人對於柯市長「能屈能伸」的身段另眼相看,而他對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興趣,可說減輕了不少對岸的敵意。整體來說,柯市長的種種作為快速累積了他的政治資本,一躍成為台灣政壇上的「天王級人物」,所到之處皆享受到明星式的光環,包括參與立委選舉的多個政黨候選人(民進黨、台聯、民國黨、時代力量、社民黨還有被國民黨開除的無黨籍人士…等等),莫不希望得到他的加持。這種「卡里斯瑪」(魅力型領袖)現象,墊高了他的政治行情,也提醒了對岸不能太低估他的影響力,甚至將他視作比民進黨更值得拉攏的對象。如此一來,若2016年民進黨取得者政權,兩岸關係進入不確定狀態的話,柯文哲市長倒可能會「身價暴漲」,他針對兩岸的發言,將受到高度的重視和檢驗,或許可以發揮某種「槓桿作用」,協助兩岸在「後九二共識」階段尋求出新的平衡點。
柯文哲市長在短短兩三年,由一位政治素人轉變為政治領袖,並且在上海行露了一手「火中取栗」功夫,這意味著他兼具膽識和智慧,不能等閒視之。但他畢竟仍是政治領域的新手,始終帶有神秘感和驚奇舉動,這使得過去習於和國民黨打交道,並斥民進黨於門外的北京當局似乎有點摸不著頭緒,需要一段「聽其言、觀其行」的熟悉過程,才可能建立真正的互信。面對未來兩岸關係可能經歷的動盪期,有柯文哲市長這樣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的政治人物存在,未必不是顛覆傳統思維、以「創造性模糊」開創新局的絕佳機會。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顧忠華/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台北市廉政委員(台灣)
顧忠華,1956年生,專長為社會學理論、公民社會及非營利組織研究,也長期參與社會倡議活動。關心的領域頗為廣泛,包括教育改革、終身學習、社區大學、社區營造、以及民主政治等,主要的理念是推展知識啟蒙及公民自治,期盼透過倡議與行動,社會成員能集體建構出一個自由與公義的社會。
學歷:
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1987年)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社會學碩士(1984年)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士(1978年)
經歷:
政治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2012年退休)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2007-2011)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2006-2012)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1999-2005)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2004-2005) 澄社社長(2002-2003)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