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8,643
2015
09
月號論壇主題
從柯P訪滬,看民、共可能如何互動?
沒有九二共識 柯P可以「各表」一中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灣)
柯P訪問上海當日,吳濁流文學獎得主、軍事國安專家,曾任台灣團結聯盟主席、《台灣時報》總編輯,目前列名公教聯盟黨與洪秀柱布顧問名單的蘇進強認為,民進黨可以將柯P的論述拿來用。
 
林濁水不作此想,在他看來,『柯P尊重「九二共識」,問題大條」』,意思是不存在的九二共識若要尊重,語意怪異,比「認知」有人說九二共識的存在,還要詭譎。江春男則認為,九二共識是國共聯手拱入神壇,本無其事,現在已「被柯破解...不費吹灰之力...應記...大功」,但對柯P跟進兩岸一家親的言詞,江似有微諷。
 
返台後,柯P指「兩岸一家親」的說法「沒那麼嚴重啦!」,並說這個善意表示後,「還有一句話」,「之後要看中國的誠意了」。
 
中國會有誠意嗎?不知。但若有誠意,柯P怎麼知道?柯P與國人,包括民進黨與國民黨與其他能夠認同的黨派與個人,可以考慮暗示或明示,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讓台人感受到中方的誠意與善意。
 
這就是,台人不但尊重,而且可以當下創造即便以前不存在的九二共識,並且要強調最後兩個字,「各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岸可以到海島來表示,我們也應該要能到對岸表示。
 
柯P可以再次單點突破,自行示範,或者邀集願意結盟的地方首長,在定期訪問對方城市時,讓對方的地方傳媒,從傳統廣電報章雜誌,到新興的網路,在報導地方首長來訪時,全稱冠名,並且不另加上“”〝〞‘’「」『』之類的引號,也不另在全稱之前,加上「所謂的」。於是,儘管只是低調報導,上海《東方早報》的新聞,「上海市市長楊雄昨天在興國賓館會見了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率領的代表團一行」,就可以增加四個字,以示誠意,「上海市市長楊雄昨天在興國賓館會見了中華民國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率領的代表團一行」。地方政府假使都在這樣做,中央政府就不能置身事外,以後就能大方前往對方訪問,同樣是總統、各院院長、部會首長、立委監委通通不另括弧,要在對岸傳媒從容出場。兩岸都能這樣處理了,兩岸對外,也就是在國際場合的作法,也就水到渠成,容易操作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華民國。這樣一來,台灣這邊近日似乎流行一時,以「台灣國」蓋過護照「中華民國」字樣的作法,就會慢慢失去吸引力。
 
很多人會說,對岸絕對不肯。這個看法可能正確,但誰知道呢?人世間的生命現象,除了塵歸塵土歸土不變,其餘都會變化,只是遲速早晚,以及變化方向符合或不符合人意。
 
對岸不肯,台灣肯不肯呢?國民黨應該肯,但至今似乎沒有,或說有但動作很小,國人無從看到聽到。馬英九、洪秀柱因為誤解或其他原因,聲嘶力竭批評李登輝在接受日本雜誌Voice訪談時,對當年情境的還原與描述。與其弄錯李登輝,不如通令全黨人士要讓中華民國要在對岸,也能正名,第一步可以就近取材。「連戰赴陸閱兵 府勸阻」,馬英九可以採取比勸阻更大的行動。但「洪秀柱:連自有一把尺」意思是什麼?這樣一來,洪秀柱不是背離國民黨所說,對日抗戰是國民政府領導的史實嗎?持有這個認知的人出任中華民國總統,應該比李登輝僅只是復原歷史,來得更讓人難以接受。
 
民進黨肯不肯?日本雜誌Voice訪談李登輝,馬、洪著眼於他因為志願參軍而來的歷史經驗(當年參軍的台灣人數將近21萬,多少是如同李登輝的志願,多少是如同彭明敏的不肯志願與選擇迴避,現在是否仍可合理推知,是另一個問題),但更應該強調的,其實是他這一段話:兩岸『維持現狀究竟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指維持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思。換言之,對台灣而言的「現狀維持」即 是表示著台灣與中國是個別的「存在」。那是因為高唱「獨立」而在國際社會引起摩擦是不必要的。我自己本身也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
 
如果李登輝「從未主張台灣獨立」,曾經執政八年的民進黨也沒有說過,那麼,明年若執政,應該也不會作此主張。果真如此,「九二共識」對民進黨來說,可以從不存在,轉化為新的創造,前提就是必須對岸要能接受,一中「各表」,並且不是僅在台灣表,不是只在台灣邦交國表,而是要有一些有「誠意」的制度安排,理出步驟與階段,從點到面,要讓這個「各表」可以在對岸逐次現身,直至「習」以為常之後,再於正名的基礎,繼續協商其他。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灣)
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英國Leicester 大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臺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教學科目包括「傳播政治經濟學」、「當代大衆傳播問題」、「電影史與政策」、「區域傳播問題研究」等。著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 (1995)等六本書及學術論文數十篇,(合作)翻譯《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Raymond Williams,1974/1992)、《傳播政治經濟學》(Vincent Mosco, 1996/1998,與程宗明)、《問題媒體:21世紀美國傳播政治》(Robert McChesney, 2004/2005,與羅世宏、魏玓等六人)、《論市場社會主義》(John Roemer, 1994/ 2005)與 《傳媒、市場與民主》(Edwin Baker, 2002/2008)、《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Dan Schiller,1996/2010,與羅世宏)與《誤解網際網路》(James Curran等人,2015年6月)等十八本。主編《新聞學研究》(1997-1998,2008-2010, 2011- 2012)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5-96, 1998- 2001)。編輯《戰爭沒有發生?美英出兵伊拉克紀實》(2003)、《自反縮不縮?新聞系七十年》(2005)與(魏玓)《示威就是傳播》(2009)。撰寫有關傳媒的報章雜志評論數百篇。近期結案研究項目有「重訪資訊社會:傳播權概念的提出、建構與擴散」、『中國「輿論監督新聞學」研究』,目前思索與探討的課題包括,新聞傳播教育正當性與媒介素養、傳播科技與智能財産權及另類法律規範,以及『(媒體)文化與(媒體)經濟的競合問題:從「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創意)産業」說起』,業餘時間投入於古巴研究。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