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8,854
2015
12
月號論壇主題
綜觀馬習會及對台灣大選效應
何處惹塵埃:台灣在美國的反恐供應鏈上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伊斯蘭國(IS)的崛起事蹟,一直讓筆者聯想起19世紀中期的太平天國,兩者在政教合一及恩威并施的統治手段非常雷同,帶台灣離美國、中國太近,距離中東太遠,導致台灣對於伊斯蘭國的國際視野及接觸經驗並不高。不知是否因為歐巴馬在東協高峰會議的演說的刺激,IS發布一部最新影片「沒有停歇」(No Respite),向全球對抗IS的國家宣戰,而「台灣」在這支影片中也被IS列為敵對國,並在影片中列出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國旗」。
 
台灣在加入反恐陣營時,必須先思考自身的實力、地理位置與安全保障若何?方能定位自己在反恐的角色為何。就以往經驗來看,台灣在國際之間聯手打擊犯罪、洗錢防治及引渡罪犯作為上,皆受到國際社會不錯的合作經驗與評價,政府對反恐政策目前定位在行政層級,而非法制層面進行立法。筆者想從「伊斯蘭國的崛起」和「台灣的反恐機制」等兩個視角來討論。
 
伊斯蘭國(IS)的崛起
 
「伊斯蘭國」(IS)目前佔領區劃分為多個省管理。在哈里發之下,設有4個委員會:宗教、咨詢、軍事和保安,當中以軍事和保安委員會的權力最大。經濟方面,武裝分子在佔領的城市努力維持電力、自來水、食物和汽油的正常供應。負責市政、衛生的原有政府部門繼續運作。治安方面,恐怖襲擊停止,在嚴刑峻法的威嚇下,刑事罪案很少。武裝分子又「依法收稅」,不少遜尼派居民認為在伊斯蘭國佔領下的生活,比起其它敘利亞反政府勢力的佔領區或伊拉克政府軍撤出前更好。
 
IS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採取的武裝行動,可看出該組織極權主義、軍國主義、伊斯蘭法西斯主義傾向十分明顯。在薩達姆、格達費、阿薩德等泛阿拉伯世俗主義政權雖以式微,但古老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宗教混戰的危機依然無解。事實上,目前伊拉克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力量的對抗其中一部分就是一場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宗教混戰。波斯灣遜尼派宗教神權國家對什葉派國家的敵視,與對叛亂組織或明或暗的支持和資助,乃伊斯蘭國崛起發展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伊斯蘭國動輒處死異議份子與什葉派反抗分子,以恫嚇百姓,並在佔領區實施嚴厲的伊斯蘭教法。
 
筆者認為IS並不熱衷政治權力的分配,其根本目的在中東地區建立政教合一的極端伊斯蘭國,實行嚴格的伊斯蘭教法,實現「伊斯蘭化」,要讓受到統治的民眾成為真正服從的穆斯林。然而,IS的崛起可從遠、中、近因來探討:其一,中東的地緣政治本身就處於不正常狀態,二次戰後的中東政治疆界仍是西方世界的涉入所形成;其次,前幾年的阿拉伯之春的成功,刺激遜尼派中激進組織的茁壯;第三,還是得歸咎山姆大叔的單邊主義造成軍事政策之失靈,引起中東地緣政治的動輒得咎。

台灣的反恐機制:「配合國際合作」及「有違人權保障」的正反辯論
 
恐怖主義屬非傳統安全威脅,採「非對稱性」戰術,藉由「震驚效果」而達成其訴求目標。911事件之後,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課題除了應付傳統戰爭外,漸漸重視預防國內重大天災、人禍與現場搶救及復原能力,進而強調政經、社會發展及人民安全之綜合性安全。台灣作為美國盟友,據情報顯示台灣曾被相關之恐怖組織激進份子視為具敵意之國家,故而成為恐怖份子攻擊目標可能性不能排除。假設,曾有立委質詢有關單位如何因應恐怖攻擊,國安局高層在立法院的質詢回應竟然是:若我國若啟動反恐機制,首先會受保護的機構,就是美國在台協會和以色列辦事處。
 
猶記得扁政府執政時期,確實在行政院成立反恐辦公室,立法院亦推動反恐機制草案,除達到向國際社會宣示我國重視恐怖主義活動之效果外,當時朝野對於反恐怖行動專法之必要性,各界看法不盡相同。贊成者認為自應積極配合建構相關反恐怖作為及完備法律制度,利於和國際社會建立反恐怖合作關係;反對者論反恐勢必面臨的風險與國際壓力,避免自己成為恐怖攻擊報復目標,且當時草案之專章立法條款,確實有違背人權之虞。
 
台灣少有屬於國際恐怖主義份子之活動,加以反恐怖行動法草案對於防止恐怖份子洗錢、監控恐怖份子、情治單位的聯繫協調等各項規範,現行洗錢防制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與國家安全法都有載明相關規定。近年來國際恐怖主義在組織、教條、武器技術方面的調整,使國際恐怖主義不僅活動範圍較以前為廣,攻擊行動所造成的傷亡也越來越大。因此,恐怖組織或份子應被定位為非一般性之刑事犯罪,有必要在一般刑法之外另訂特別專法來加以適用。
 
小結:台灣在美國的反恐供應鏈上
 
「國家安全」以因應傳統戰爭威脅為主,有鑑於911事件後重大恐怖攻擊威脅,加上台灣來自天然災害之威脅,尤其劇烈化之「複合式災害」更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面對國內、外情勢挑戰及劇烈化災害與恐怖行動的衝擊,對於重大複合式災害及恐怖攻擊之應變機制,應提升至國家安全層次考量,架構國家安全體系應以「全災害對策」作為國家安全政策規劃、制定法律的基礎,亦即對災害威脅要具備全面性防護觀念。台灣就是處在美國反恐供應鏈上,嚴格來說是沒得選擇。筆者倒是建議將此次事件當成一個「政策窗」,各界來省思一番:若遇到恐怖攻擊事件,有關單位該如何回應,實務演練會比紙上談兵一番或徵文比賽更好,兩岸討論一下彼此反恐合作機制也不錯,化解一下經貿協議談判帶來的貧乏與反彈。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