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7,830
2015
12
月號論壇主題
綜觀馬習會及對台灣大選效應
論馬習會對台灣選舉之影響
邵軒磊/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
出乎大多數人意料外的馬習會,是否對台灣政情,甚至2016年選舉產生影響?其彼此關係亦引人好奇。
 
被動的對等

2015年11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展開睽違六十六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此即「馬習會」(或稱「習馬會」)。此次會面,狀似突然,一直到11月3日消息走漏,翌日獲政府機關正式證實之際,已是會談的前三天。

如此突然的變化,使社會對此次會議充滿了「意外」之感。有論者謂中美南海紛爭升級,故北京藉故拉攏台北,此為「南海紛爭說」;也有如章家敦(Gordon Chang)者謂,北京試圖藉此推行一個「內涵範定」的九二共識,擠壓蔡英文的「兩岸維持現狀」主張的模糊地帶,此為「影響後任說」。又有謂,眼見國民黨去年九合一敗選、今年「換柱代倫」,選舉變數不斷,聲勢疲弱。故執政黨強調「和平牌、兩岸關係牌」裨益選情,此為「選舉考量說」。

無論讀者相信上述三說之任何一種,都不得不承認此時台灣在兩岸關係中較為被動,卻在此次會面中,得到了以往積極主動爭取而不可得的「對等尊嚴」。根據馬總統於11月23日在《今日美國報》投書的整理,其對等之處有:各以「台灣/中國大陸領導人」身份會面;雙方平分晚宴帳單;並稱此為「建立讓雙方領導人以平等、尊嚴的形式持續會面的新模式」。

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台灣社會普遍對兩岸關係採取「保守、遲疑、憂慮」之主流民意下,此次「對等」特徵前所未見,為馬英九爭取到了「兩岸分治66年之領導人第一次正式會面」之極高歷史定位。依一般事理,重要公領域事務多有一段「預告期」,以便醞釀物議,擘畫影響力,小如政府工程的「動土典禮」,大如國內外的公職選舉。由於其突發特色,馬習會在台社會反響不如遠不如其實質上之歷史時刻(historic time)。外媒如《紐約時報》以及部份兩岸學者都有預期,習近平可望在馬習會釋放對台「大利多」,如加入亞投行、撤除對台飛彈部屬、給予更大國際空間等等。倘若成真,將稀釋台灣社會的「反中」情緒,降低國民黨流失的選票,其對明年選情的影響,不可小覷。再加上,就在馬習會當天,前副總統呂秀蓮也發言主張,習近平才是蔡英文「總統之路」的真正對手。加上民進黨同時出現「習試圖干涉台灣內政」的聲音,可見諸方期待「馬習會與選舉」產生關係。
 
論馬習會對選情之影響

        不過,從各家民調觀察,馬習會對於台灣選舉、國民黨的選情,並未起到顯著的作用。首先在會前,兩岸政策協會民調顯示,各陣營支持度各為蔡42.9%、朱20.0%、宋11.6%。而在會後,同一單位民調又顯示,各陣營支持度各為蔡48.6%、朱21.4%、宋8.3%,蔡、朱兩人差距反而更大。此外,TVBS民調顯示,各陣營支持度各為蔡43%、朱27%,宋9%。台灣智庫民調顯示,各陣營支持度各為蔡48.1%、朱16.3%、宋10.4%。三立新聞民調顯示,各陣營支持度各為蔡46.7%、朱19%、宋11.4%。綜合觀察,三組候選人的領先/落後地位並無變化,雖然朱陣營有微幅上漲,但蔡陣營可能「獲利」更大。

        此外,台灣競爭力論壇更直接就「馬習會是否會對明年總統大選產生影響」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影響」佔29.6%、「無影響」佔54.6%。回到現實,依照經濟指標,馬習會後第一個週一(11月9日)台北股市不昇反跌。因此,可以證明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J.Stapleton Roy)有關「習應知馬習會對國民黨選情不利」的觀察,以及會後數日有綠營智庫提出的「九二共識和大選非觀察馬習會焦點」才較為貼近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0日前後,三大總統候選人陣營紛紛公佈副總統人選,其結果亦蓋掉馬習會新聞熱度。即使主觀上對岸媒體與網民熱議此事,客觀上馬習會歷史性質之重要,但與台灣社會之對其冷眼對待相比反差甚大。

原因在於:在《中華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第35條),因此,應可認為本次之馬英九總統代表中華民國從事會見。既是「代表行為」,在法理上總統是否必須向國會負責,尚有解釋空間;不過,本次事出突然,在事前未有國民知情、未爭取朝野共識協議、亦未有事先「授權」。代表國家就「高度國安事項」的兩岸關係,與對岸領導人進行承諾、共識與協議。易言之,即使會見,後續若有任何馬習會的法律性文件(甚至宣言),都必然面臨一定的政治與法律爭議,有論者謂其為「憲政危機」。

然而,會後證明,馬習會並未簽署任何紙本協議、未發表任何共同聲明。不過,馬習會面實質目的(target)不明確,會後既無公開宣言,在公開報導中「台灣被決定了什麼、將受到什麼影響、出現什麼變化」亦不具體,僅具會後記者會見中之「橋樑、新模式」的抽象詮釋。台灣方面亦未獲得任何具體承諾,其正如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所說-「沒有實質成果」。這也許降低坊間對上述憲政問題的敏感,但也降低對台灣選舉的影響。

其次,「兩岸關係」乃馬習會主題所繫,故假設馬習會對總統大選「具影響力」的重要前提,必為兩岸關係的重要性。然而,一方面,近年來國民黨過度操作此一議題,已無法激發更多的積極(如附和)/消極(如就範)的反應,而現實中兩岸關係已「無法更好」的制約也是要因。又民進黨蔡陣營對兩岸關係標榜「維持現狀」的冷處理,佔據「政治正確」之制高點,國民黨無法否定「維持現狀」,即使馬習會亦無法改變此一格局。

最後,自從去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台灣社會「反中」情緒瀕於沸點,雖現實社會、經濟議題中不可能做到「完全排中」,但在主流政治論述中,兩岸關係成為票房毒藥,遑論惠及選舉。因為台灣內部世代衝突、轉型不順、發展失調,全為內政問題,而非經濟。至此,兩岸關係原先被期待成為台灣經濟之發動機,但社會大眾意識到,兩岸關係即使為某些人帶來錢潮,但終究無法成為「國計民生、社會和諧」的代用品。是故,為什麼此次馬習會不再影響台灣選舉?兩岸關係必須要進入深水區,討論除了「金錢」以外的兩岸關係,但現在並沒有此一政治語境。

因此,從本次馬習會之突發性質、會後並無實質成果、民進黨選舉策略、兩岸關係必須質變之數項條件之下,可看出本次馬習會幾乎不能影響現今選情之原因。
 
台灣作為「薄弱環節」

最後,筆者希望以更大視角闡述馬習會之意義。自東亞戰略格局自2012年釣魚台爭端以降,呈現「亞太/亞洲」,或可說是「海洋亞洲/陸地亞洲」之分。具體而言,有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與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經濟上有RCEP/TPP,政治上有美日與中俄。本文在地緣政治上,提出「島鏈間國家」一詞,指涉第一島鏈上,朝鮮半島、日本、臺灣、南海周邊國家、中南半島國家,做為美中東亞政策博奕的戰略交會點。

其中台灣地位特殊,台灣作為島鏈間國家,在冷戰結構中長期與美日合作;但因為語言文化與歷史遺緒,與對岸有著特殊「兩岸關係」。因此,台灣成為互為雙方陣營投資影響力之「薄弱環節」。若以東北亞美日韓台的結構來看,台灣問題是唯一北京能夠光明正大主張「不容外人置喙」的「核心利益」台灣問題並非「領土爭議問題」;不過反之,對美日而言,台灣是「中國(國際定義下)」領土中,離北京實際控制力最遠的一部份。因此,綜合地緣政治、經濟利益、認同建構種種總合因素來看,若島鏈間國家是「對峙前線」,台灣對雙方而言都是最好的突破口。也因此,近年大部分台灣政局皆為兩陣營拉距之延伸結果,亦包括這次之馬習會。

因此,台灣在現今的國際結構中,由於各種利益交織下,具有兩面性,可歸屬於某方陣營,亦可歸屬於他方陣營。長期以來當前執政黨之外交主軸「親美友日和中」便是此一思維之延長,但若雙方陣營開始壁壘分明,試圖取得平衡之路線將會越來越困難,面對需要表態之際,因前述台灣作為「薄弱環節」之特性,亦必然有各種反對「改變現狀」之力量浮現,政情變化速度更快。因此,包括南海問題或TPP議題,在讀者觀察未來台灣之各種政治變化時,也需要考慮到此一特性。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邵軒磊/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
邵軒磊,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授課領域:
亞太政治經濟、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東亞政治經濟文獻選讀
研究專長:
東亞外交關係史、日本知識社會史、中國近現代政治、意識形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