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82,472
2015
12
月號論壇主題
綜觀馬習會及對台灣大選效應
勝算與失算
楊羽雯/資深媒體人(台灣)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總統路的最後一哩路,充滿著黑色喜劇才有的荒謬,在對手無心於戰的奇特氛圍裡,她勢如破竹一路挺進大位。但這書寫荒謬的國民黨,卻在潰軍中殺出奇襲,敗部復活的馬習會,看似鎩羽,未能扭轉選情,實則影響在選後,將使勝者折翼,未得先失。
 
兩岸當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展開對話,歷經白手套到官方上陣,議題從民生經濟到政治,而敏感的政治和解問題也從黨對黨進階到雙方領導人。近卅年歷程,「一個中國」的框架自始如影隨形,李登輝時期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使有意轉向「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但還是在美中施壓下回到原軌;儘管陳水扁執政八年,迴避對「一個中國」表態,但仍有美國建構的「四不一沒有」作為替代方案,說穿了就是個沒有「一中表述」的一中框架。馬英九上任後在美國見證下,這框架改名「九二共識」,隨著大陸推進政治談判進程,以及台灣反中認同升高趨勢,九二共識的解釋權也轉到北京手上,不再是馬政府所主張的一中各表,而是反對台獨,甚至就和一中原則畫上等號。
 
回顧兩岸這漫長的對話過程,無論是那個政黨執政,台灣社會都得務實面對這個常態:「一個中國」框架的不滅定律。除了虛與委蛇、逃脫、對抗、視而不見等,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台灣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與之相處生存。
 
蔡英文說馬習會唯一達成的效果,是在國際舞台上,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這話除了表露其不滿,並無太多意義,因為北京設定的政治框架早在上世紀她從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時便已存在,她比台灣絕大多數人都清楚,兩千三百萬人對未來兩岸關係究竟有多少自決空間,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零到一,或是一變零的問題,否則她也不必高談「維持現況」。她的不滿實則針對馬英九將本來屬於她的談判籌碼提早打出手了。
 
對蔡英文來說,執政是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兩岸問題才參選,所以敵人是國民黨而非中共,她只需要阻卻國共再聯手妨礙她取得大位即可。因此她避開提出兩岸政策的論述,用「維持現況」作為處理一中問題的答案,專注於內政強攻選票。這策略看似命中最大多數選民板塊,不失分於傳統支持者,又能取得非綠選民好感,但她精算再三,仍有一疏:許下一個定義權不在己的政治承諾,無異於將未來戰場交給對手設定。蔡英文或許可在美國支持下維持兩岸關係現況,但現況是美中台任何二方領導人合意,便有能力修正調整。甚至十年前,國民黨不過是最大在野黨,一場連胡會就預告兩岸走上政治和解之途。那次美國一樣未能事先掌握。
 
如果沒有馬習會,習近平面對一個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執政黨,如何展開對話交往,既有交流成果是否與時俱進,都有高度不確定性,取捨進退之間便是蔡英文政府可改造新型態兩岸關係的機會;但馬習二人以領導人身分在第三國政治對話,確認彼此政治關係,重新對焦現況,讓模糊的輪廓趨於清晰,蔡政府在一中框架裡的迴旋空間便相對有限。不知道她要如何依宣示所言,「和人民用民主方式,彌補馬習會造成的傷害」,因為目前看來,受損的是她和北京交手的籌碼,至於人民實際權益,無論得失,藍綠都列不出清單。    
 
後冷戰時期,各國在面對敵對國家時,都已進入務實處理利益衝突,講究風險控管。特別是根本歧見,即使無法消彌也要妥為管理,實務上就是仰仗對話。兩岸近卅年來的互動,基本上也是循此途徑前進,雙方對主權問題固不容妥協迴避,但總要有管理分歧的穩定模式。馬英九的政策思惟未必拙劣,但問題出在不統不獨不武的重要基礎在於「不依賴」,他的治理績效差到讓台灣經濟一面倒向過度依賴大陸讓利,引起人民對兩岸關係產生高度憂慮,簡言之,馬的管理分歧模式失敗。但展望明年即將上台的蔡英文政府,似乎沒有容人樂觀的理由,蔡為求勝選,卻讓習近平設定了她未來管理兩岸分歧的政策空間。她如何扳回失算的這一手,恐怕不是得票破記錄等民粹操作便能拿回主導權。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羽雯/資深媒體人(台灣)
曾任聯合報撰述委員、政治組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