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743,350
2015
12
月號論壇主題
綜觀馬習會及對台灣大選效應
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個人毀譽算得了什麼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大陸)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將兩岸的溝通交往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習馬會)是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之後兩岸領導人的再次會面。而兩岸均以(先生)相稱則避免了諸多政治考量的干擾。(習馬會),當然有各類媒體從多視角進行解讀,例如,對於島內選舉是否有影響啦,對於國民黨的下一步是否有影響啦,對於未來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否有影響啦,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然而,此次會面對於兩岸後世和平的鞏固似乎意義更大。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功不可沒
 
馬英九是否是一個很軟弱的人?是否是一個很學究氣的人?是否是不懂政治團結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理念向前沖?或許,涵蓋這麼多問題來對馬進行評價這也是一門大學問。現在任期將滿,馬在其施政中所表現出的功過得失可以進行更清晰地評價了。或許,民進黨並不願意誇獎馬英九的執政功勞,因此在諸多政策上不斷地杯葛馬及其行政部門,但唯獨在兩岸政策上,民進黨似乎黔驢技窮,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馬政府從最初2008年的“外交休兵”向大陸喊話到積極推動兩岸經貿往來,從“大三通”到ECFA,從飛機直航到現在積極洽談中的陸客來台中轉,乃至兩岸領導人最終實現會面,八年光陰,真可謂“馬”不停蹄。客觀而言,兩岸交往的繁榮離不開馬英九的嘔心瀝血,更離不開馬英九對於兩岸“要和平就要多交流”的篤信。所以此次馬英九所展現出的果斷勇敢,可謂終於也“有魄力”了一把,成為其任滿之前的最大亮點,也將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
 
深化兩岸交流符合中國崛起的大背景
 
當然,兩岸之間的交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拖宕至今的會面實際上有著多方面的因素。這裡拋開國際因素不談,單說兩岸交往,就有諸多不堪回首的遺憾。蔣介石即將去世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蔣經國上任不久的1979年中美恢復建交,這樣國際氛圍下兩蔣對大陸敵視的心結難解,於是乎,整個八十年代當大陸向臺灣伸出和解的“橄欖枝”的時候,臺灣的回應是冷冰冰的“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這個政策當然不能長期阻擋兩岸之間對於交往的熱切期盼,於是晚年的蔣經國終於不得不開放了回鄉探親之旅。李登輝時期臺灣對大陸政策是“明促暗防”,給出一個“國統綱領”來安撫藍營支持統一的人士,但又迅速推動臺灣治理的本土化運動,還一度推廣“南向政策”,因此,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上臺及後來持續走向“台獨”的過程中,都有李在一側搖旗呐喊。但就可憐了國民黨,一次次裂解,一次次還自以為是臺灣第一大黨。2014年11月“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才知道將來有一天可能輸到“新黨化”。國民黨急了,其實大陸也有點急了。因為這樣的國民黨有可能導致日後臺灣選舉的持續失敗,那兩岸現在達成的若干成果也可能會被台獨政黨推倒重來。

大陸自從八十年代以來,從“一國兩制”到目前“只要堅持一個中國,什麼都可以談”,話語表述或有調整,但是希冀兩岸深化交流的心一直是不變的。三十多年來,中國大陸歷經了改革開放,中國人虛心地向外界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才有了眼下綜合實力不斷上升,社會各方面全方位發展。中國在積極融入世界,也在不斷縮小與已經融入世界的香港和臺灣的差距。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很弱,臺灣的優勢感很強,不願意與大陸平等協商;而現在中國終於長成了一個“大塊頭”,中國崛起遲早會在亞太秩序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甚至中國在亞太的影響力逐漸在趕上美國,中國大陸終於有資格坐在臺灣面前。那麼,臺灣到底談不談?
 
自由民主不能成為拒絕統一的理由
 
當然,有一些臺灣政治家和學者並沒有國際視野,也對於大陸崛起關注度不夠,始終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看著大陸,這樣導致的是“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素不知,大陸的崛起是全方位的進步,儘管仍然有諸多的治理暇疵,但其成績的一面更值得肯定。2016年,即便是民進黨在“總統”選舉和“立委”選舉中大獲全勝了,難道就能夠任性地推動兩岸冷卻的政策了嗎?臺灣人民答應不答應,臺灣又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經濟代價?

民進黨批評國民黨,說後者犧牲了臺灣的自由和民主,實際上,民進黨謾駡國民黨的這一行為不就是臺灣自由民主的體現嗎?但自由民主是否是就可以限制國民黨促進兩岸共同發展的願望和互動?民進黨一貫強調臺灣主體性認同,對於大陸仍然是持續從政治上對等的視角來進行對話,素不知,政治的鐵律是實力說話,趁著現在大陸正在崛起臺灣尚有較多籌碼可以談判不抓緊時間與大陸接觸,非要等到兩岸實力越來越懸殊才想起和大陸“要價”嗎?此次會談,馬英九以及國民黨保持了積極推進兩岸交流的高姿態,實際上是抓緊時機替臺灣人民爭取權益,民進黨就可以忽視、忽略這一部分權益嗎?自由民主不是萬能的,實際上,大陸現在呈現出越來越多地向中華傳統回歸的跡象,臺灣應該找准自己的定位,共鑄歷史、共襄民族復興的盛舉,而不是抱著美日的大腿,自甘“馬前卒”。
 
領導人須要以人民長遠福利為主
 
    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一項百年工程。從孫中山奮力推翻滿清政府,到蔣介石和毛澤東致力於抗日建國,再到當代歷任領導人延續改革開放、開鑄“中國夢”,沒有誰能夠不經歷跋山涉水就而直接通途大道的。歷任領導人最大的共通之處,那就是理想和政策均著眼於下一代、著眼于更長遠的未來。

兩岸交流也是如此。國共兩黨歷史上恩恩怨怨不斷,只有摒棄政黨偏見,以民族長遠利益為追求,才能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向前發展。兩岸都不應該固執己見,但是,誰也不應該摒棄“一個中國”的根基。大陸充分理解臺灣各黨派的追求民主的道路選擇,但追求民主不應該成為國家統一的阻礙因素。實際上,追求民主是當代人的權利,而若將後代人陷於可能的對抗、衝突乃至戰爭則是當代人的自私和不負責任。

所以,對於馬英九的評價或許應該一分為二。固然在國民黨乃至泛藍的團結方面,馬英九比較失敗,但在兩岸政策方面,是馬英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馬英九帶給臺灣人民23項實實在在的協定,是馬英九帶來臺灣的和平與發展。如果任何一任臺灣領導人,都能以人民長遠福祉為優先,就不會在兩岸交流面前猶猶豫豫,更不會計較自身以往言行、畫地為牢。民族復興,人民為大,個人事小,毀譽不計。

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已經是階段性的兩岸交往的高潮。2016年,“球”即將踢到代表民進黨的蔡英文腳下,是進是退,終要一個抉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大陸)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是臺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大國崛起戰略比較、政治學理論與實踐。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