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4,889
2015
12
月號論壇主題
綜觀馬習會及對台灣大選效應
從中共角度看習馬會的必要與影響
節大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 (大陸)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的習馬會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會面。兩岸之間在過去的一兩年間時斷時續都在試圖探尋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可能性。在2014年的北京APEC會議之前,臺灣方面再次提出習馬會的可能性,但是中國大陸方面顧慮到APEC畢竟是國際場合,亦不希望因為習馬會而模糊中國大陸即將提出的如亞太自貿區等若干宏大構想之焦點,因此未能實現。此次,從十月中的張夏會上習馬會再次成為議題,到雙方商定拍板,以及最終在11月7號實現這次歷史性的會晤,短短不過數星期。

民進黨若上台,兩岸領導人見面困難度提高

這次中國大陸之所以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首先是因為兩岸領導人會晤的機會之窗轉瞬即逝。對於馬英九來說,固然會在明年五月任期屆滿。按照慣例,習近平雖然尚有七年左右的任期,但是一旦明年民進黨上臺,並不排除在未來八年在臺灣執政的可能性。儘管民進黨執政並不一定意味著兩岸領導人完全沒有機會會面,但是其困難程度更大,可能性更小。等到八年之後,即使國民黨重返執政,屆時習近平也已然卸任。事實上,從十月中張夏會算起,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最佳時間只能是今年十一月或十二月,因為明年一月大選之後,一旦民進黨如預期勝選,馬英九餘下任期正式成為過渡,則習馬會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其次,中國大陸自然想利用習馬會的機會重申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的重要性。鑒於民進黨及其候選人蔡英文仍然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利用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的機會和場合、在國際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下,重申九二共識,對中國大陸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考量。儘管蔡英文表明要“維持現狀”,並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發展兩岸關係,但是這樣的立場仍然失之模糊,再加上其歷史上與“特殊兩國論”的淵源,中國大陸對其執政後在兩岸關係上採取的立場依然顧慮重重。
 
有論者認為,中國大陸積極實現習馬會也有希望拉抬國民黨選情、影響臺灣大選的想法,這樣的看法站不住腳。其一,以往的經驗表明,在臺灣選舉期間,中國大陸的大動作往往適得其反,因此在最近的兩次臺灣大選前後,中國大陸都十分低調,此次亦應如此。其二,國民黨即使在“換柱”之後,其候選人朱立倫依然落後蔡英文甚多,“影響”選情的意義不大。其三,如果中國大陸真的想要利用習馬會拉抬國民黨選情,則應將會面盡可能安排得靠近選舉,而不是在11月初。

南海爭端非習馬會成因

另有論者認為,中國大陸積極實現習馬會,也是因為周邊問題重重,尤其是南海爭端使得中美之間矛盾不斷,因此習馬會有助於中國大陸緩解周邊緊張局勢。這樣的看法也有臆測之嫌。首先,長期以來,兩岸關係對於中國大陸來說都是一個獨特的問題,有其自身的邏輯,跟中國大陸的周邊關係聯結不多。其次,中國大陸可能也不認為周邊關係緊張到需要通過兩岸關係來緩解的地步。目前中國大陸除了因為南海問題與菲律賓和美國齟齬不斷之外,其他方面大致相對平穩,包括中日關係。最後,十月底美國“拉森”號巡航南海島礁被認為是南海風波再起的標誌,但是事實上兩岸雙方早在十月中就已經在討論領導人會面的問題。

批評者勿忘兩岸和平如空氣珍貴

臺灣島內對馬英九在習馬會上的批評集中於其對“一中各表”、“中華民國”等強調得不夠。也許馬英九在習馬會上的表現無法滿足臺灣內部所有人的期待,但是兩岸協商本身就是需要雙方相互表達善意、相互調整立場的過程。馬英九的批評者完全忽略了中國大陸方面在這次會面中所表達的善意和某些立場的軟化。從習馬二人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會面,到會面地點在第三地新加坡的選擇,到會面中的一些細節,中國大陸都儘量滿足臺灣方面的對等、尊嚴的要求。不少臺灣人批評馬英九在最初的五分鐘致詞中,沒有提到“一中各表”,但是他們忽略了習近平的致詞中亦未提“一中框架”。事實上,習近平的簡短致辭通篇訴諸感性,幾無政策性的宣示,僅在最後一句提到“堅持九二共識”。當然,馬英九的批評者們還是可以從各種細枝末節諸如馬英九的穿戴打扮、舉手投足等詬病習馬會,而完全忽略了此次會面對於兩岸關係長期和平發展的意義。也許,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就像是空氣,它存在時民眾感受不深,而只有當失去時才明白其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節大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 (大陸)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學士、經濟學學士以及法學碩士,並於2012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國際安全,兩岸關係,中美關係等。

發表作品包括:
“Public Opin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New Media and Old Puzzles,” in Avery Goldstein, and Jacques deLisle eds., New Media, the Internet, and a Changing China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5), forthcoming;
《臺灣認同的迷思》(“The Myth of Taiwanese Identity”),載《國際政治研究》,2015年第4期,第128-139頁;
“The Sovereignty-Security Nexus and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Policy (1988-2010),” Asian Security, 2012, Vol. 8, No. 2, pp. 188-212;
《戰後初期美國在對外政策中的兩黨合作》(“American Bipartis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載《美國研究》,2004年第1期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