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593
2015
12
月號論壇主題
綜觀馬習會及對台灣大選效應
從「馬習會」看中共之對台政策與對台灣選舉之影響
范世平/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台灣)
「馬習會」在11月7日於新加坡舉行,吸引了中外300多家媒體進行採訪,使得兩岸議題受到國際的高度矚目。

一    中共推動「馬習會」之意圖與決策方式

陸委會主委夏立言2015年11月4日指出,「馬習會」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於10月14日在「夏張會」時主動提出的,倘若如此,顯示習近平的確非常在意明年台灣的選舉。

(一)防制「反習勢力」藉蔡英文當選以進行反撲

習近平上台後一方面積極打貪,禁止公款消費,推動「戒奢令」,造成經濟內需不振;此外,整肅江澤民人馬,包括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與郭伯雄等人都中箭下馬,相關黨羽更一網打盡;加上權力過度集中,成立了許多新機制來取代舊勢力,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習近平都親自擔任負責人,造成了一股「反習勢力」隱然成形。此勢力在上層包括遭打壓的江系人馬,中層則是缺乏「灰色收入」的公務員,底層則是靠公款消費維生的企業。

這些「反習勢力」不斷找尋「戰機」以圖反撲。因此,如果明年是蔡英文當選與民進黨重新執政,將是台獨勢力的復辟,成為習近平對台工作的重大失敗,更可能為反習勢力「搧風點火」的機會。

這股反習力道,隨著習近平反貪動作的日益積極,到了今年更為顯著。因此,習近平從1月逕自發佈M503航道,3月提到若不堅持九二共識兩岸將「地動山搖」,5 月的「朱習會」讓朱立倫提出「兩岸同屬一中」,6月逕自宣布台胞證免簽,7月發行卡式台胞證,8月讓深綠的柯文哲登陸,習近平在對內宣示,在對台工作上,他能做的,該做的,可做的,都做了,而且許多作為都是前人做不到的,他已仁至義盡。所以,即使最後是蔡英文當選,也是非戰之罪。

為了讓反習勢力更無話說,習近平端出了最大成果,就是「馬習會」,因為這是1949年後首次的兩岸領導人見面。雖然是在新加坡舉行,但並非如APEC是國際場合,加上1992年的「辜汪會談」就在新國舉辦,因此有前例可循。

(二)並非針對台灣選舉與鞏固兩岸關係

很多人認為「馬習會」是為了強化九二共識的基礎,增進兩岸互信,進而鞏固兩岸關係,馬英九也不斷強調是為了「鞏固台海和平、維持兩岸現狀」。特別是蔡英文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所以於大選前中共必須先建立九二共識的「框架」,來框住台灣與蔡英文。但由於九二共識在台灣本有爭議,習近平如此強勢推銷反而引發反感,加上找了民調不高的馬英九來擔任推銷員,效果有限;此外,雙方「不簽協議、不發表共同聲明」,見面只有幾小時,欠缺實質意義,而兩岸目前又無立即危險。因此誠如「聯合報」11月8日所進行的民調顯示,民眾認為「馬習會」後的兩岸關係發展,四成五民眾認為不會有太大改變,二成八預期會更加開展。由此可見,此並非中共急於舉辦「馬習會」的主因。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中共欲藉由「馬習會」給予蔡英文壓力,釋出因為九二共識才有「馬習會」的信號,如果蔡英文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不會有「蔡習會」,藉此威嚇台灣民眾。但由於「馬習會」的舉辦過程,遭到包括黑箱決策、兩岸密室政治、缺乏國會監督等質疑;加上「恐嚇牌」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是替蔡英文助選,所以也非主因。

事實上,從習近平與張志軍在「馬習會」的發言,都沒有針對民進黨與蔡英文,習近平僅循往例的指出「希望台灣各黨派、各團體能正視九二共識。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因此,「馬習會」還是習近平為了確保自身政治利益與進行內部宣傳,主因並非為了深化兩岸關係,更不是為了影響台灣選舉。

(三)凸顯習近平在決策上的彈性與快速

由「馬習會」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發現習近平在對台決策上的彈性與快速。事實上誠如前述,今年以來中共的一連串對台措施,就展現著決策彈性與快速。

另一方面,包括中共逕自發佈M503航道、台胞證免簽與卡式台胞證,加上10月的「夏張會」並無具體議題來看,顯示中共因不滿馬政府無法處理好318學運,造成兩岸關係重大倒退,因此在許多措施上刻意跳過馬政府。
然而,習近平卻能在短時間內不計前嫌的迅速「由冷轉熱」,而且整個「馬習會」的準備不到2個月,除了是習親自拍板定案外,顯示有一套新的決策體系,外界認為是「中共中央辦公廳」。由於「中辦」主任栗戰書兼任「國安委」辦公室主任,因此兩單位的任務與人事恐有所重疊,成為習近平的「軍機處」。另一方面,習近平的重要幕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身兼「深改小組秘書長與辦公室主任」,也扮演重要角色。事實上,不論習近平訪美還是「馬習會」,栗、王二人都隨侍在習的左右,成為習在對外與對台工作中最倚重的智囊。

基本上,中共能在兩個月內就決定舉辦此一擱置長達近70年的「世紀會面」,而非「細火慢燉」的鋪陳與醞釀,顯示習近平「不拘一格」的人格特質。因此,明年如果是民進黨執政,也可能展現有別於過去的彈性。
 
二   中共在「馬習會」上的具體作為

基本上這次「馬習會」,中共將其定位為是「碰頭會」,也就是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面,因此只談一些大原則的政治性問題,不涉及事務性質的議題。

(一)並未將兩岸領導人會面列為「制度化安排」

馬英九在「馬習會」的記者會上表示「兩岸領導人應該可以仿照現在來會面交流,希望成為常態平台而踏出這第一步」,希望藉由此次「馬習會」奠定日後兩岸領導人見面的「制度性安排」,但從習近平與張志軍的講話中可以發現,中共並未有相同的看法。由於此次「馬習會」係中共針對我國明年選舉的「特殊性安排」,加上台灣可能出現政黨輪替,因此中共並不想將此一「兩岸高峰會」固定化。當未來兩岸關係充滿重大變數時,如此可增加中共對台工作的彈性。

(二)並未給予我方更多政治紅利

誠如前述,「馬習會」是中共主動提議,有其內部需求,對於我國來說則不具急迫性,所以從談判策略的角度來說,我方應可在事前要求中共釋出更多政治紅利,例如要求中共面對「一中各表」、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與撤除對台飛彈等。但或許中共洞悉我方對於「馬習會」的舉辦充滿高度期待,因此也不願作出更多的政治讓步。

(三)對此次「馬習會」虛應以對

從習近平的公開講話可以發現,非常空洞,只談「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心」等「虛詞」,而且整體講話非常簡短,不到5分鐘。之後張志軍的記者會也提早結束,只開放三個媒體發問,都是「新華社」、「中評社」與「台灣旺報」等「友善媒體」,而張志軍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全程是照稿唸。這顯示中共似乎只在乎那張「馬習握手合照」,只在意對內行銷,並不願意在兩岸事務性議題的細節上多所著墨。另一方面,也再藉此展現習近平的高度。
相對的,馬英九在公開致詞時則細屬任內之兩岸關係政績,並希望中共在兩岸貨貿協議、兩會互設機構、陸客中轉等事務性議題上能有正面回應。而馬英九在記者會上也說,他向習近平提出了包括台灣民眾參加NGO組織的問題、台灣政府參加區域經濟整合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台灣人拿護照去換聯合國參觀證受到挫折的問題、大陸對台灣的飛彈部署問題、兩岸設置熱線問題、台灣參加TPP與RCEP的問題,範圍相當廣泛。甚至還提到習近平恐怕都難以理解之事,即大陸「專升本」的學生來台讀書的問題,以及台灣的科技大學招生缺額的問題。

但是對於習近平來說,這些技術性問題並不在此次「馬習會」的討論範圍,因此並沒有太多回應。因此,當習近平只談「虛的」議題,馬英九亦可「以虛應虛」,例如論及中華民國迄今存在的事實,台灣人的國家意識與主權意識,台灣人對自由、民主、法治的堅持,台灣人不願意統一的民意等。

(四)張志軍強硬發言旨在「出口轉內銷」

張志軍在記者會上指出,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兩岸同胞絕不會答應,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若磐石,態度始終如一」。接著,張志軍又轉述習近平的話:「我們應該以行動向世人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也不是一中一台,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歷史與法理基礎從未改變」。

這些說法,表示中共仍難以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我方希望的「兩岸互不否認治權」,仍難以完全達到。而中共反倒透過這次機會,向馬英九充分表達了基本而強硬的對台立場。

(五)擔心馬英九的脫稿演出

大陸的中央電視台在轉播「馬習會」時,在馬英九公開致詞時停止轉播,因為擔心馬可能會「脫稿」的說出一中各表、中華民國與台灣民主等字眼。但結果不但是中共多慮了,馬英九反而在國際媒體前主動「脫稿」的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由於習近平在公開講話時沒提「一中原則」,馬的「脫稿」反讓中共感到受寵若驚。

(六)陸委會與國台辦的互動模式仍無法提升

2013年10月國台辦主任與陸委會主委見面時,雙方首次互稱「官銜」;2014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次登陸,大陸媒體將陸委會的稱謂,從過去的「台灣方面處理兩岸事務機構」正名為「大陸委員會」。雖然中共不斷指出,這只是針對陸委會的特例,不會擴大至台灣的其他部會,外界也不要引申太多。但是台灣各界都認為這是中共願意正視「兩岸各自具有治權」的徵兆,並認為會有更進一步的向上提升,因此也對於「馬習會」有相當大的期待。
但事實上,從「馬習會」來看,中共並未改變既有的立場,兩岸領導人仍互稱「先生」而非「官銜」。而習近平在閉門會議中也表示,「設立兩岸熱線,有助於雙方及時溝通,避免誤判,處理緊急問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可以先建立起來」。顯示所謂「兩岸熱線」,並非設置在一般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層級,而僅是陸委會與國台辦層級。事實上,陸委會與國台辦平常就能直接以電話進行聯絡,「熱線」僅具備形式意義。

(七)不解為何當初馬英九非APEC不可

馬英九一直希望參加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並且舉行「馬習會」,因為他是以經濟體領袖而非總統的身份。否則他若要在其他場合舉行「馬習會」,中共不可能接受互稱官銜,馬也不可能接受「先生」這個稱謂。但如今馬英九又能接受「先生」,則中共不禁感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為何非要堅持APEC不可呢?如果可以接受「先生」這個稱謂,2013年習近平剛上台,馬夾著連任餘威舉行「馬習會」,影響可達4年,則國民黨的氣勢就不同了,可以創造更大的政治效果,朱立倫也不用選得那麼辛苦。
 
三「馬習會」舉辦後的相關影響

「馬習會」舉辦後,不論對於國際、兩岸與國內等層面,都產生了相當明顯的影響。

(一)美國的靜觀其變

美國表面上對於「馬習會」表達「樂觀其成」,但從中美兩國當前在南海爭鋒相對的情勢來看,美國目前是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朱立倫在「馬習會」後的11月9日訪美,由於國民黨目前是執政黨,有駐外館處豐富的行政資源,但美國給予的接待規格卻與蔡英文6月時幾乎完全一樣,值得玩味。11月12日,美國五角大樓證實,美軍一架B-52戰略轟炸機曾飛近中共的南海島礁;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16日則公開到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參訪,還意有所指的強調「台美衛星合作沒有侷限」。

美國擔心的是在這次「馬習會」後,皆下來是否會是統一談判?馬英九是否在卸任前會有更大的動作?
 
(二)日本高度關注

日本可說是世界各國中最關注「馬習會」的國家,不論政府、媒體與學界都密切觀察。誠如「共同社」的「中國觀察週刊」總編輯阪井臣之助表示:「日本雖不希望台灣海峽不安定,但也很擔心中台統一,因為如果台灣被中國吞併,對日本管轄尖閣諸島非常不利,所以日本政府也密切注視著這次習馬會談」。

特別是中共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201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管的「當代世界」週刊撰文指出「日本經濟兩頭在外,其能源進口和產品出口有90%以上要通過台灣海峽。如果在新世紀釣魚島衝突中,兩岸建立互商互聯機制,共同禦敵,日本將腹背受敵、首尾難顧。釣魚島問題也是一個中國訴求的最佳切入點之一」。此一說法,讓日本對於「馬習會」的結果,更為憂慮與關注。
 
(三)中共冷處理兩岸在APEC的互動模式

「馬習會」後,11月19日在馬尼拉舉行的APEC,我國最高代表為蕭萬長,過去幾年,兩岸最高代表都會藉此機會見面,但今年卻取消,原因是習近平時間有限。但如果「馬習會」真有具體突破,應該在「蕭習會」再接再厲才是,11月9日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也表示,我方向大陸提出希望在APEC舉行「蕭習會」,但結果並非如此。另一方面,2013年APEC所建立的國台辦主任與陸委會主委的見面方式。11月2日,夏立言才說兩岸事務首長藉APEC見面已成兩岸互動模式一部分,有助穩定兩岸關係;還說將在馬尼拉舉行「夏張會」。結果是張志軍根本未到馬尼拉,只有夏立言一人前往。
 
四、「馬習會」對台灣2016年大選的影響


「聯合報」11月8日所進行的民調顯示,民眾對馬英九在「馬習會」的表現,三成七滿意,三成四不滿意。「蘋果日報」8日的民調顯示,42.7%的民眾認為馬習會是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47.5%認為是舊調重彈而無實質新進展。顯示雖然「馬習會」讓台灣在國際上的曝光度大幅增加,卻是「外熱內溫」。因此,「馬習會」對馬英九的支持度沒有明顯幫助,對朱立倫的選情也無助益,蔡英文的選情未受影響,習近平則是大獲全勝,成為最大贏家。

當馬英九拿到了馬習會的門票,朱立倫卻不一定有選票。首先,馬習會的光芒完全遮蓋了朱的訪美。

其次,馬的民調不高,318學運凸顯台灣社會的反中氛圍與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質疑,則馬習會不但無法加分,還會引發更多爭議。加上許多台灣媒體不斷高調宣傳「馬習會」,甚至提出馬英九與習近平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習近平明年可能訪台等一連串訊息,而中共媒體也大幅肯定「馬習會」,都使得台灣民眾會產生一種焦慮,好像兩岸快要走向「和平統一」。這種反作用力,將會影響朱立倫的選情。無怪乎朱立倫迄今對於「馬習會」,採取較為疏離的態度。如果「馬習會」對朱立倫的選情真有幫助,他早就會配合演出,甚至陪馬英九一起去新加坡。

第三,馬政府強調馬習會是為了「鞏固台海和平、維持兩岸現狀」,那急迫性何在?是否只是選舉操作?是否是國共聯手藉此打擊菜英文?而如果馬習是「不簽協議、不發表共同聲明」,見面只有幾小時,那實質意義何在?是否只是「為見面而見面」?而這次馬習會後,下一次是否就是統一談判?馬是否在卸任前會有更大的動作?是否引發台灣更大的拒統憂慮?

更重要的是,如果習近平不稱馬英九為總統,馬只是「台灣領導人」,是否有損國格?過去馬英九稱兩岸應「互不否認治權」,所以從2013年國台辦主任與陸委會主委可以見面,並且互稱「官銜」,但現在卻又回歸「先生」,這是兩岸關係的進步嗎?

種種疑慮,馬政府如果不解釋,對朱立倫的選情恐怕無益。而這股「馬習會」熱潮,也只有一個禮拜,因為之後的「梗」有限,難道朱立倫真要把「馬習會」這個議題打到明年1月的大選之前嗎?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范世平/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台灣)
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教授兼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法學博士
經歷: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國立金門大學國際事務系專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國立金門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研究中國大陸僑務政策、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政治經濟學、中國大陸旅遊政策與產業發展、國家主權基金,共有40餘篇論文發表於「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中國大陸研究」、「問題與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等列名「SSCI」、「TSSCI」之學術期刊,與「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ea Review」、「Keio SFC Journal」、「問題と研究」、「香港社會科學」等國際學術期刊,以及「展望與探索」、「中共研究」、「孫學研究」、「東亞研究」等專業學術刊物;此外,共有八本學術專書出版。2010年榮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院99學年度學術研究傑出暨優良教師獎。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