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44,800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6
年
01&02
月號論壇主題
一、預測2016台灣大選最後走向
二、解讀台灣總統、立委選舉結果及影響
期數選單
被選舉制度夾殺的第三勢力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
回上一頁
台灣的社會運動者企圖組織真正的運動型政黨,推派運動參與者前進國會,向來是一個長久以來的懸念。在過去,他們不得不與民進黨合作,但是民進黨卻是不忠實的聯盟者,經常選前說一套,選後又是做另一套。在即將到來的2016年立委選舉中,很有可能是最接近這個理想的時刻。
自從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的社會運動重新復甦,已經儼然形成一股自許能超越藍綠的「公民運動」力量。曾經沈寂已經久的學生運動,在野草莓、反媒體壟斷、反服貿等議題上發揮了強大的政治效應。環境運動過去曾是以污染受害者為動員主力,但是在晚近的反美麗灣、反國光石化、反核等運動,我們卻看到了藝術家、作家等人士打頭陣,帶來了新的運動風貌。這些新血的加入,壯大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氣勢,也使得一些原先看似地方性的小議題引發了重大的後果。舉例而言,激發出一連串「拆政府」抗議的大埔事件,其實到最後堅決反對拆遷的只有四戶。但是在聲援人士的不斷動員之下,整個事件儼然成為國民黨欺壓弱勢居民的典型代表,儘管劉政鴻仍享有地方支持度,但在全國層次,他幾乎成為「官商勾結」的代名詞。在這樣的情況下,綠黨不分區得票率從2008年的0.6%,一躍成長為1.7%,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也是由於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事件,新的運動領導者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社運圈內普遍反對「運動明星」的現象,因為這會不當地將運動光環賦於少數成員,過度誇大的「英雄主義」也容易使得運動訴求失焦;但是對於一般大眾而言,社會運動往往涉及過於艱澀的議題與政策細節,比較具有辨識度反而是個別領導者的面孔。因此,在這次立委選舉中,時代力量提名的黃國昌、洪慈庸、邱顯智,以及社民黨的范雲、苗博雅等人都具有相當的知名度,也較容易受到主流媒體的報導。
然而,儘管晚近的社會運動有群眾、有公眾認識的領導者、也有媒體的注意,但是自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卻是不利於小黨,限縮了第三勢力的政治空間。在目前113席的立委席次中,扣除6席原住民立委,主要能角逐的就主要是在於34席不分區與73席區域。但是對於運動型政黨而言,不分區席次是「看得到、但是不容易吃得到」;而區域席次則是有賴於主流政黨的「善意禮讓」。
理論上而言,不分區席次應是來保障專業、倡議人士或弱勢群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一個職業政治人物以外的從政管道;但是台灣的制度設計卻不能滿足此一精神立意。在2008年之前,不分區席次是由政黨區域提名人的總票數來等比例分配。由於小黨不可能在每個選區都有參選人,這等於是制度上保障了大黨。在2008年之後,只要在區域提滿十位參選人就可以角逐不分區的席次,看似提供了運動型政黨新的契機。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台灣立法院只有30%席次是不分區,如果相較上次德國的聯邦議會選舉,政黨比例的席次就高達53%。德國綠黨只在區域席次獲得1席,但是卻在不分區掌握了63席,成為第四大黨。5%的門檻設計仍是過於嚴格,有人如此計算,只要過了這個低標,就起碼有2席立委。再且,提滿區域十席的規定也容易引發「踩區」的爭議。時代力量為獲得角逐不分區的資格,還不得不提名好幾位「任務型參選人」,甚至公開呼籲選民要將區域選票投給其他友善,即是明顯的例子。
在區域席次方面,單一席次的設計也意味著,除非有大黨釋出「善意」,而且小黨有「默契」配合,否則第三勢力的候選人是不容易在藍綠對立中脫穎而出。綠黨在這次區域提名5位參選人,全部都是與民進黨提名人衝突撞區。社民黨也是推派了5位參選人,而且在事先特意選擇了反對黨較弱的台北市,但是結果民進黨只願意口頭支持其中1位,在其他選區更號召支持者投給親民黨籍或前國民黨籍的參選者。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的關係最為微妙,民進黨大力支持其在台北市第五選區、新北市第十二選區、台中市第三選區的提名人,甚至直接進駐競選總部,主導選戰。但是在新竹市選區,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卻是相競爭。
相對於此,在先前的「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簡稱SNTV)選舉中,小黨有可能掌握特定取向的選民,而佔有一席之地。有學者研究指出,越是在多席次選區中,其選舉結果可能越近比例代表制,能保障少數選民的意向獲得尊重。在1996年,新創的綠黨曾當選1位國大代表,即是拜這樣的選制緣故。
在2015年初的修憲討論中,包括降低不分區門檻、「並立制改為聯立制」等提議曾被提出來。如果有這些制度變革,應可以強化運動型政黨的選舉競爭力。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現有的選舉制度給於社會運動非常有限空間,不利於其參選活動。理所當然,如果要獲得當選,需要寄託於大黨的「善意」與小黨的「默契」,這樣選舉活動在什麼程度上仍可以體現社會運動的獨立與批判精神,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
何明修,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社會運動、環境社會學、勞動社會學。專書著作包括《社會運動概論》(2005)、《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2006)、《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2008)、《社會運動的年代》(2011)。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