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7,344
2016
04
月號論壇主題
談兩岸四地文學與出版
如果華文文學是個大舞台,澳門獨站在空中樓閣
思崎井/藝術編輯、平面設計師 (澳門)
假設城市需要文學,令人遺憾地,我常在懷疑是否不適用於澳門。
 
澳門地緣獨特,早在幾百年前就是世界經貿的重鎮,直到這幾十年才被香港取代國際港口的地位。葡萄牙人十六世紀中葉開始在澳門生活,由東方蒙地卡羅到今天的賭城,可見經濟對其的影響。但文學作品,卻一直步履蹣跚,落地易,滲透難。我以為文學作品能站立的主因是人的生活,無論是作品的創作或是讀者受眾,都追求在地關係,文字能把人連貫在一起,但放眼澳門的文學發展,不難看到連接的違和。
 
我看,澳門文學可泛分為葡萄牙語及中文語系兩種。一直不可否認的是,葡萄牙的幾百年殖民,除了帶來歐陸建築供現代人拍照消費外,還植根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如葡萄牙詩人賈梅士,最著名的作品史詩式《葡國魂》,一部份詩歌就是在澳門完成,但大多澳門人除了知道他是一個地名外,對他一概不知。文學是跨越年代的對話,中文文學和土生文學(土生葡人指幾代定居澳門的葡萄牙人)兩足鼎立。
 
其實澳門的土生和華人其實沒有太大的交流,尤其文化。葡人在十七世紀初築起城牆,理由是軍事安全、抵禦入侵,兩個民族的意識形態難以跨過牆內牆外,隔開兩個社會。文學同時被政治及社會所左右,就算後來城牆陸續拆除,相方政治、文化交流其實也是寥寥可數,中間的交流斷層,一直默默影響至今,互不干涉的民族意志沒有結束,「中西交融」這口號常常被搬出來,更顯諷刺,我以為維繫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不互相排斥,和睦相處,就是互不理睬,澳門是個最佳示範。
 
雖然文化能在窄縫中穿透,自己就會豐富整個澳門文學界,但兩派從以前就長期處於分座的狀態,形成一條難以跨過的成見鴻溝,而這條鴻溝造就了整個城市的文化想像力的低。
 
不同的階級、身份不會阻礙文學發展,如同每個人有不同的氣質長相,不管你是雜亂無章或者井井有條。溝通能力不足,不是文學風氣薄弱的主因,整個城市缺乏對文化的渴望才是阻礙澳門文學發展的原罪。目前整個城市的人對於文化學習沒有活力,文化學習當然要先從教育著手,目前也只是淪為紙上政策,學生的眼光放在畢了業後到哪裡上班比較能賺錢,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是身體上的富裕而不是精神,教育鏈變成製罐頭的工廠,量化成績讓年輕人對學習文字反感,洗走了創作力,以至日後變成所謂的大人後,自然失去讀寫及獨立判斷的能力,談何文學?
 
沒有觀眾、缺乏寫作人所以缺乏出版品,缺乏出版品所以澳門沒有常規出版社。翻查澳門大學出版中心在二〇一四年的出版數據,澳門全年有登記的國際標準書號總共是四百七十七本,文學約佔一成半;其中政府部門、社團及學校等等恆常出版刊物已大量佔約八成,剩下的出版廖廖可數,澳門的出版權握在政府及少數社團的手上,剩下想出版書籍的人大多只能自資出版,在文化教育、氣氛欠奏下又沒有培養出一定的閱讀人口,不足夠讓本土出版及發行商以商業形式自負盈虧經營,產業凋零。情況是走在城市路上,嗅不到書香氛圍,連大書局也撤資。不是說這城市近年沒有下苦功,就算近幾年投放大量資源舉辦了文學節,評價也是好壞參半,推廣及經營策展尚待改進,要思考的是,怎樣讓每個人都有能力去閱讀這個文學節,讓文學攞脫目前的特權化;而文學比賽則多是官方口味,大同小異,不激烈競爭令創意貶值。
 
本土的文學作品產量不多,評論文學的文章更是稀少。在李觀鼎敎授《論澳門現代文學批評》的書中用四點去綜觀澳門文學,分別是本土、溫和、體驗及業餘,前三項可以體驗到立足於當地的文學特色,我認為重點在於最後一項:業餘。簡單來說,文學遠遠還沒能力立足於這土地上,沒有能成為一項職業的條件,幾乎沒有人能以寫字謀生。這邊的小說家白天是個公務員在辦公室上班,寫評論散文的人,晚上可能是個荷官在賭場發牌;惶論文學的成熟,根本沒有任何一種文體能在澳門這個土壤上形成體系,永遠與華文化圈子有落差,這一邊關心的話題永遠不受歡迎。
 
澳門適合發展獨立於外的文學作品。寫作的路難走,就稍微要有野心,面對小市場不走出去,也不敢打破小圈子格局;一手被本土社團牽著鼻子,另一手不肯放開中國以及華文地區的所謂主流框架,澳門人根本不敢見面全球化帶來的文學競爭,竟然對全球化的文學世界視而不見,只懂自我閹割,放棄思考,人云亦云,這樣辦再多的文學節、文化基金、文學比賽、博物館,裡面也是空的。旦願似晨霧飄渺的澳門文學界,等霧散開後,是另一個風景。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思崎井/藝術編輯、平面設計師 (澳門)
思崎井,全職笨蛋,兼職寫字及做設計的人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