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53,885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6
年
04
月號論壇主題
談兩岸四地文學與出版
期數選單
隨筆:兩岸四地嚴肅文學的「非共同體」
陳冠中/文化人、小說家 (香港)
回上一頁
*
大陸官方對出版傳媒明確限定,不准再使用「兩岸三地」(或「兩岸四地」)的說法,台灣的《兩岸公評網》卻不予理會。這是兩岸有別的好處。
*
常有人問我遊走香港、台灣、大陸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這麼多年後,兩岸三地基本上還是互不理解的。要理解另一個區域是很難的,哪怕是同屬華文區的三地。就個別人而言,難,但不是不可能;就群體而言,深度理解本土以外的文化根本是不可能的。算我是文化大同的悲觀派吧!我甚至反對文化的強勢統攝融合,但卻是文化交往的擁護者,特別是部落式的同人交往。
*
三地互不理解,可能是因為三地民眾都沒有欲望去理解。
兩岸網民不是整天吵架互撕嗎?但那叫理解嗎?只是各自從成見到成見,互相攻擊稻草人。
就算易地旅遊也不等同理解。旅遊是掛一漏萬的經驗、選擇性的消費行為,對其餘不聞不問、視而不見。
除了情緒的偏執發洩外,三地諸眾似挑動不起整全求知的興趣,激發不了深度求真的欲望。沒有理解,慈悲也無從談起。
*
失去理解的欲望,連帶失去了互看對方嚴肅書寫的興趣。
三地都不太愛讀對方的嚴肅文學作品了。或者說,讀的人數在遞減 -- 相對於1980、90年代。又或者說,嚴肅文學從來就少人讀,書本讀者群又在收縮,何況出現三地讀者理解對方的欲望大滑坡。
三地嚴肅讀者不再想深入互相理解,這是頗可怖的現象。
*
三地長久不是一個閱讀共同體。三地衍生了三個相對高度自主的閱讀群體。華文文學是沒有閱讀的共同市場的 -- 僅有的一些例外更說明了常態。試問台灣讀者,最近讀過大陸的、香港的嚴肅小說嗎?
*
三地的文學本來就是各有自己的軌跡,文學讀者群主要關注的是本土的作家。這種本土優先是自然的,但優先不等於只看自己的倒影,也不該拒外。
*
今年三月我去參加澳門文學節,再次記起自己對澳門文學的一無所知。這麼多年我只曾翻閱過一本2006年出版的《澳門作家訪問錄第一輯》一書,書中訪談了三十多名作家,有的創作歷史超過半個世紀。很慚愧,作品都沒看過。而香港與澳門已經是交往較多的兩地了。
該書中序言的題目是「以我們的方式,講我們的故事」。很明顯,澳門是有「澳門文學」的。每個地方都要說自己的話,不想別人的舌頭植入自己的喉嚨裏。
*
澳門作家一般稍為多看一點其他三地的華文創作與譯作,這跟區域強勢有關。澳門的例子提醒了我們,香港、台灣與澳門其實相似,比起大陸來都很小,其他幾地對自己的理解也很有限。
*
當然,在兩岸四地,願意閱讀跨境書刊的人士是有的。她們甚至形成一個一個的小部落,凝聚志同道合者。四地嚴肅文學的「非共同體」暫時是不會合為一個共同體的。作為部落式交往的擁護者,我只希望兩岸四地嚴肅文學的跨境閱讀群落能夠堅持下去。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冠中/文化人、小說家 (香港)
陳冠中,香港知名文化人、小說家。
1952年在上海出生,香港長大,曾在台北居住六年,現居北京。
港大畢業、在波士頓大學進修新聞學。
綠色力量、綠田園有機農場、香港電影導演會等發起人,曾任綠色和平國際董事。
1976年陳冠中聯同丘世文、鄧小宇及胡君毅創辦生活潮流月刊《號外》。
曾在90年代中期任《讀書》海外出版人。
陳冠中於2013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著作:
長篇小說: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裸命。 盛世:中國 2013年。
文集: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事後:本土文化誌、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未完成的實驗、下一個十年 香港的光榮年代等。
短篇小說:香港三部曲等。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