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754,193
2016
05
月號論壇主題
蔡英文520就職,您希望她說什麼?做什麼?
看見台灣,有那麼難嗎?
──給蔡英文與這個時代 
李展鵬/學者、文化評論者(澳門)
 都說當局者迷,一個人要了解他每天生活的地方,往往並不容易。你以為你看見一切,熟悉一切,其實不然。以下的一個影展與一間大學的新政策,也許是思考的起點:台灣的好,好在哪裡?
 
看不見的台灣之:英文授課

  
  早前,新聞報導政治大學要求新聘老師每學年須開設兩門英語授課課程,新聞系馮建三老師隨即寫公開信反對這項措施。在每事必講「國際化」的今天,加上少子化導致招生困難,院校設法吸引外地學生,政大此舉不是不能理解。然而,這是台灣要走的路嗎?台灣大專教育要發展優勢,在於以英文授課嗎?外地學生如要選一個用英文授課的亞洲地區,為何不選行之有年的新加坡或香港?甚至有人揶揄說,海外學子要選外語環境,泰國、菲律賓都比台灣強!
 
  我的經驗恰恰相反。當年,在加拿大完成大學預科課程之後,雖然得到當地不錯的大學錄取,但我仍決定來台升學,原因是我想有更好的中文底子,也喜歡台灣的文化環境。其實,作為曾深深受惠於台灣大專教育的澳門人,我認為台灣的定位應該是兩岸四地最自由開放的大學環境與社會氛圍,並有良好的華文傳統,而絕非以講英文招徠。
 
  台灣的資訊自由勝於中國大陸,文化藝術、社會運動、學術出版又勝於港澳,校園裡的自由學風與思考風氣亦佳。當年我的同學中,無論是港澳或大馬僑生,都普遍對台灣大專教育相當滿意。我們亦享受校園以外那個看似有點亂有點吵,但其實很多元的民間社會。台灣根本另有強項,為何大學主事者捉錯用神,只看到英文?而背後又是什麼大專教育政策,導致這種對形勢的錯判?
 
看不見的台灣之:酷兒影展  
 
  去年,我參與台灣國際酷兒影展(注釋)競賽部分的評審工作,很是興奮。首先,這影展的規模在亞洲是名列前茅的。近百部作品,從美國到韓國,從泰國到斯里蘭卡,那些故事不但關於酷兒,而且反映各國社會文化風景。這影展巡迴全台灣北中南,又進入眾多大專院校,推廣的不只是電影,還有多元包容的文化。這樣的活動,不知有多少香港跟中國大陸的朋友投以艷羨目光。
 
  我特別喜歡影展海報的插畫。以往,不少類似影展宣傳品的平面設計走不出兩種風格,一種是以身體作招徠,展示男同志的健美或變裝皇后的艷麗,第二種則是以灰暗色調顯示酷兒世界的神秘感。然而,這次台灣酷兒影展卻是以可愛的彩色插畫畫出日常生活場景:家居、公園、街頭,而酷兒則散佈其中,自在愉快地生活在城市中,光明正大。一組插畫,反映的是台灣幾十年性別運動的成果。至於台灣酷兒獎得獎作品《顫慄》亦甚有意思,導演侯季然用僵屍題材講同志情慾,告別了華語同志片一向相對寫實並強調社會脈絡的風格,而用類型片來幻想同志故事,開招了此一題材的想像空間。
 
  然而在影展過程,我卻得知如此有意義的影展得到政府的資助竟是少得可憐。我甚覺奇怪,因為台灣的性別運動與酷兒文化在兩岸四地是最進步的,而台灣亦一直有多彩多姿的影展活動,酷兒影展正是兩者的親密結合,這理應是台灣的招牌,也是外人窺看台灣文化的一個重要面向。而酷兒影展又跟同志遊行同時舉行,更是非常吸睛;不少大陸港澳朋友是特地來台灣見識華人社會最大型的酷兒影展與同志遊行。近年大推旅遊業的台灣政府,怎麼沒看到這一點?
 
  這個活動,政府理應大力支持,讓影展更有規模,更有聲有色,成為台灣的一道獨特風景。但是,政府為什麼沒有這樣做?有人猜測是因酷兒議題始終有爭議性,而近年反同志婚姻團體又持續叫囂,政府可能為怕反對聲音,因而沒有大力支持。於是,這個活動也只能繼續艱苦經營。要知道,辦影展根本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呀。
 
逆向幻覺,視而不見
 
  蔡英文要上任了。許多政治經濟的大議題,自有專家指點。而我著急的是,掌權者看到怎樣的台灣?台灣經歷過去二三十年的民主化,有了生氣勃勃的民間社會,孕育了兩岸四地最多元、自由、開放的文化,這一點,當權者有沒有看到?對於一個酷兒影展可以如何表現台灣獨有的底蘊,台灣大專教育的真正強項其實是什麼,政府又是如何思考的?他們有沒有看見台灣的好,並設法去捍衛、發展?
 
  學者Ackbar Abbas寫過一本被廣泛引用的書,叫Hong Kong: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逆向幻覺」(Reverse-Hallucination)。幻覺,是指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逆向幻覺,即是有些東西明明存在,但人們視而不見。他用這概念去討論香港的特殊文化如何在「不中不西」(一種僵化守舊的文化本質講)的批評及「東西交流」(一種缺乏深究的陳腔濫調)的簡單標籤下被忽視,以至很多近在眼前的文化趣味不被看見、談論、欣賞。今天在台灣,是否也有這種「逆向幻覺」?台灣的好,台灣的強項,有被看見嗎?
  
  這是個容易發生「逆向幻覺」的時代,太多似是而非的論調未經驗證就在社會橫行。例如亞洲後進國家往往盲目追求國際化,而國際化有時又簡化為講英文,這個標準讓我們失去什麼?反之,如果全世界華人一想到要去一個既多元開放、又保留良好華文傳統的地方求學,都會想到台灣,那是不是更好?又例如政府常以為吸引遊客要有景點,而景點就是無中生有地蓋一些所謂的地標。但是,美好的風景為什麼不能是一個顯示台灣多元包容的酷兒影展?一個全亞洲規模最大的酷兒影展,不就是極好的國際形象與旅遊業公關?
 
  「逆向幻覺」的最大殺傷力,就我們用了錯的標準、別人的目光來看自己,以至最後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我當然希望蔡英文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可以看到台灣這地方的好,並以公共資源與相應政策去配合。但更深層的問題是:在一個民主社會,決策者最終受民意左右,那麼,民間又如何鑄造出這雙眼睛,去破除「逆向幻覺」?這也許是台灣未來的一個關鍵問題。
 
 
注釋:
 
酷兒:酷兒(queer)用來統稱社會上性取向或性別認同,諸如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等少數人。通常這個詞還隱藏只因為他們是這樣而受到壓迫的含義。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展鵬/學者、文化評論者(澳門)
李展鵬,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Sussex大學傳媒與文化研究博士,現居於澳門,任教於澳門大學傳播系。此外,亦為《新生代》雜誌總編輯、《澳門日報》及《力報》專欄作者、澳門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時事評論人,著有《在世界邊緣遇見澳門》、《電影的一百種表情》及《旅程瞬間》,曾為內地、香港、台灣的不同刊物撰稿。email:create_adam@yahoo.com.hk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