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50,659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6
年
06
月號論壇主題
談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與未來挑戰
期數選單
蔡英文政府和台灣社運界會如何相處?
顧忠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
回上一頁
台灣在2014年年底的地方縣市長選舉及2016年年初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候選人都以高票當選,一般輿論的評論,咸認為國民黨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中,愈來愈與民意脫節,尤其遇到社運團體發動的抗爭時,不是相應不理,便是束手無策,完全無法正面回應抗爭者提出的訴求,這也成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的主要因素之一。
的確,從大埔事件、關廠工人和國道收費員抗爭、洪仲丘被虐死案、到太陽花學運,種種引發社會爭議的案例,馬政府的處理手法經常導致更大的不滿,而民進黨也樂於「收割」,逐漸累積扳倒國民黨地方和中央政權的實力。蔡英文在競選期間,不斷強調要和公民社會連結,在提名不分區立法委員時,更是廣泛延攬社運界的知名人士,交出一份讓民間「眼睛一亮」的名單,奠下了贏得44%政黨票的基礎(國民黨則只獲得約27%的政黨票)。
這種向台灣公民社會與社運界釋出善意的動作,於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以及就任後推出的諸多「新政」亦可觀察到,譬如:就職講稿是以「解決問題」作為主軸,列舉了一連串的內政/社會議題,包括經濟、青年就業、年金、長照、環保、司法改革、教育改革、食安、治安、乃至轉型正義等等,展現了回應國人望治心切的魄力與決心。同時間,行政院長簽署的第二份公文,即是對於太陽花運動時,攻佔行政院被起訴的126名被告撤除告訴,還被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投書媒體,諷刺蔡政府此舉是為了「回報」這場學運對民進黨重返執政的貢獻。
平心而論,民進黨在從事政治反對運動的階段時,便建立了與社運團體「分進合擊」的默契,所以早期的街頭抗爭,社運界往往必須依靠民進黨協助進行組織動員,這也形成了國民黨視社運團體為民進黨外圍組織的刻板印象,始終不願增進與社運界的相互理解,遑論合作或結盟。
而站在社運界的立場,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歷經核四的廢除和恢復興建,以及對於改革路線的不夠堅持,兩造確實漸行漸遠,甚至出現了分道揚鑣的趨勢。民進黨缺少了「社會力」的支撐,2008年大選落得以大敗收場,選後則是蔡英文被拱出來收拾殘局,擔任黨主席,但這也使得民進黨有機會重新修補和社運團體的信任關係。
簡言之,
蔡英文深知,社運團體不見得擁有很多選票,更不可能作為選舉椿腳,卻是詮釋「公平正義」、建構「正當性」最為核心的主角。
亦因此,她在整整八年的在野期間,一方面十分積極參與民間非營利組織(NGO)和社運界的各項活動,如募款餐會和街頭運動,另一方面保持低調作風,避免搶掉主辦單位風采。這種行事風格恰好符合了台灣社會運動的轉型取向,
如同我個人在2010年撰寫〈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的時代意義〉一文中指出,台灣的草根公民社會和社運團體,雖然對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表現相當失望,但對國民黨再度執政後的「黨國復辟」心態更為排斥,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浮現,社會運動組織者本身的「主體性」愈益強化,而新一波標榜著「覺醒與自救」的抗爭行動則是蠢蠢欲動,成為社會進步的關鍵動力;相對地,政黨逐漸淪為配角,不再具有主導地位。
(請參閱蕭新煌/顧忠華主編:《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台北:巨流,2010:11-24)
果不其然,馬英九2012年連任後,陸續推出違背民意的政策,加上2013年的「馬王政爭」衍伸出違法監聽及憲政危機的質疑,開始醞釀出「民心思變」的氛圍。就在2013年8月3日,凱達格蘭大道上聚集了25萬自發參與的群眾,共同悼念軍中冤死的洪仲丘下士,令人訝異的是,這場大規模的群眾動員,竟然是由39名政治素人組成的臨時團體所發動,顛覆了傳統社會運動的運作模式。接連而來的,是2014年3月18日,約上百名學生和社運人士翻牆進入立法院議場,持續佔領了24天,阻止了服貿協議的生效,3月30日更有50萬人上街頭聲援,同時也抗議行政部門在3月24日以強硬的鎮壓手段驅離佔據行政院的學生,造成流血事件。這幾次的抗爭,民進黨只扮演了陪襯的角色,突顯出「主客易位」的時勢發展軸線。
那麼,新的蔡英文政府究竟和台灣社運界會如何相處呢?以520前後的民調來看,新政府得到的支持度和信任度都超過選舉得票率,可說處在蜜月期階段,即使就職典禮的表演項目曾引起社運團體抗議,但人們對於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期待多於唱衰,一時之間也看不出哪些社會爭議會有衝突擴大的跡象。值得觀察的「棉角」(或「眉角」)(意指關鍵或者訣竅),是在社運團體內部,是否會因為組織成員當選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而在需要表現抗爭立場時,刻意有所收斂?或是反會加強抗爭力道,以進行「切割」,宣示不接受政府「收編」?這中間涉及到各種「博奕」的可能組合,不過,社運團體為了維護成立宗旨的一貫性,通常會選擇「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也就是保持和政府溝通協調的管道,充分利用社運出身之不分區立法委員身份向政府部門施壓,但在觸及底線時不輕易讓步,更不可能放棄街頭抗爭的「劇碼」。換句話說,
台灣的社運界始終會與民進黨政府維持著某種程度的「緊張關係」,並且警惕自己不致淪為「外圍」組織,該抗爭時仍會抗爭。至於頻率多少,則繫於蔡英文政府在施政上,能否展現出和馬政府不同的「同理心」和「敏感度」,讓爭議問題不會惡化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
綜上所述,或許蔡英文第一任的四年內,在行政部門不犯大錯的前提下,不致見到大規模的社運動員,除了社運內部總會評估「翻臉」的成本外,目前的社會共識似乎更傾向「休養生息」,所以就算在野的國民黨想發動集會遊行,也必須衡量民意動向,不能輕舉妄動。畢竟國民黨過去與台灣的公民社會長期處於疏離狀態,其培養的社會團體更屬於「恩庇待從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如救國團、婦聯會等等,根本沒有動員抗爭的經驗。在這方面,國民黨若願意「補課」,倒不妨透過智庫等平台,安排研習課程,重新認識「公民社會」、「社會運動」等基本概念,並以內部民主化改造本身的體質,未來才能記取失去政權、瀕臨泡沫化的教訓,不再以傲慢態度面對社運團體。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顧忠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
顧忠華,1956年生,專長為社會學理論、公民社會及非營利組織研究,也長期參與社會倡議活動。關心的領域頗為廣泛,包括教育改革、終身學習、社區大學、社區營造、以及民主政治等,主要的理念是推展知識啟蒙及公民自治,期盼透過倡議與行動,社會成員能集體建構出一個自由與公義的社會。
學歷:
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1987年)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社會學碩士(1984年)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士(1978年)
經歷:
政治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2012年退休)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2007-2011)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2006-2012)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1999-2005)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2004-2005) 澄社社長(2002-2003)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