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3,705
2016
07
月號論壇主題
從日劇、韓劇、大陸劇,看兩岸四地文化發展
不如我們重新來過
吳洛纓/知名影視編劇 (台灣)
曾經能與日劇、韓劇、港劇相提並論的臺劇,在市場規模、製作成本降低、人才流失、購買外片比例提高的因素下,這幾年不管是製作的戲劇類型或偶像造星的表現早已陷入瓶頸,特別是在收視載具和收視習慣也出現革命性的變化,顯得更為疲弱。
 
在電視機上看電視劇,和透過網路平台(不論任何載具)收看的比例正在激烈的消長中。從2015年開始,隨著中國愛奇藝、美國Netflix、Line TV正式成為觀眾選項後,臺灣的OTT (Over the Top)市場(註一)開始活絡起來,不管是台灣的視頻網站LiTV, 加上各種傳統媒體,例如:三立傳媒、聯合UDN、CatchPlay都紛紛建置強化自己的影音平台,在這場新媒體的戰爭中絕不缺席。內容的需求大幅增加,當然,他們也發現如果沒有自製戲劇,而過於仰賴向外購片,勢必會拉高成本。Netflix一年用五十億美金的預算在播放內容上,雖然不確定其中有多少比例用在自製節目,但「自製戲劇內容」幾乎成為影視平台不可缺少的策略。這是「銷售自用兩相宜」的考量,但這能挽救將近谷底的臺灣戲劇嗎
 
「劇本是最重要的。」像一句武功心法,人人都會背。但寫劇本和評估劇本這套武功在長期被荒廢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練得起來?更遑論在絕對資本化的發展前提下,華語區最大的中國市場尚有意識形態上的咒語未解除,對臺灣戲劇製作而言,此刻戲劇內容青黃不接的窘迫,正好反應長期以來對劇本育成的保守甚至輕視。
 
「劇本是最重要的」一直是共識,但在作法上始終七零八落。從漫畫改編到大IP,從偶像劇到職人劇,臺灣電視劇的原創力始終沒有被培養。偶而出現精彩的作品,也因為後繼無力,願意多投資在電視劇本開發的製作單位不多,因而曇花一現,難以形成有力道的風潮。有沒有可能在OTT市場的激勵下,能引進更多資金和新的製作觀念成為源頭活水?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洩》中的台詞:「不如我們重新來過」或許可以一言道破,這其實就是打掉重練最好的時刻。
 
從收視率到點擊率
 
在劇本寫作中首先發生的就是篇幅的變化,隨著在網路上觀看的習慣與過去不同,每集播出的長度可以不用遷就於過去六十或九十分鐘的限制。部分平台把目標鎖定使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的網路原生世代,製作每集十分鐘的網路劇就可以博君一笑。集數可以按照點擊反應無限延長或腰斬,也可以視觀眾反應調整角色劇情比重。雖然成本因此降低,卻難以達到精緻成熟,反而成為用來嘗試新劇種、起用新演員甚至進行大規模的商業結盟,也有商業品牌認為與其大手筆地做戲劇置入,不如自己來自製戲劇,還可以更全面的置入產品形象,商業廣告與戲劇的分隔線越來越模糊。編劇也會陷於究竟寫的是戲劇劇本還是廣告腳本的疑惑?
 
愛奇藝在臺灣開台的第一檔戲劇《滾石音樂愛情故事》系列,就是在嘗試新概念的思考下成形。運用單一主題(愛情)結合滾石原創音樂(有數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可供選擇),將歌曲的內涵透過戲劇故事再次詮釋,而在當下時空建立新詮釋,那些「過去」的熱門歌曲,在最新的收視平台上復活,一共二十集,每集六十分鐘。
 
臺灣戲劇過去也曾經有過「單元連續劇」,與此不同的是,滾石音樂製作的每一集都有不同的愛情故事,每一集主要創作團隊都不一樣,等於是二十集電視電影的規模。在編劇完成劇本再進入拍攝製作的模式下,的確能做出精緻的作品。即將推出由王小棣導演策劃的《植劇場》系列,則是每一齣戲都是六到七集的迷你連續劇,主創團隊都是具有相當知名度、經驗值和優秀表現的編導演,應該也會讓觀眾耳目一新。
 
這兩個例子相似之處,在於相較於數百集的八點檔鄉土劇,或者題材大同小異的周播連續劇(每集九十分鐘),在單集長度和集數上不約而同地走上輕簡細緻的方向。未來網路劇的趨勢,長度和集數有各種組合的可能。型態上更像是小說中的「極短篇」或短篇小說,劇本必須在短篇幅中經營出故事,不管在敘事、節奏、對白、情節上都必須更精準才能夠吸引住觀眾追劇或反覆收看,形成漂亮的點擊率。
 
 
尋找新題材嘗試新類型
 
過去十多年「臺灣偶像劇」是一張重要的標籤,對亞洲影劇市場而言,甚至是像鳳梨酥一樣的特色產品。但大約從2010 年開始,「臺灣偶像劇」逐漸失靈,最為人詬病莫過於主題的重複,不是愛情就是校園讓人厭倦,角色淪於刻板,情節大同小異。這類型在純愛與夢幻的氛圍中,逐漸失去與現實對應的能力。電視收視率大幅下滑,經常被咎責於網路興起觀眾變心,更嚴重的問題是,戲劇的本質就在「無中生有推陳出新」。如果觀眾在角色中投射自我,夢想著成為灰姑娘或者開著跑車談戀愛,一開始新鮮有趣,久了也會膩味。當偶像明星紛紛出走後,失真的劇情沒有星光襯托當然開始黯淡。
 
臺灣始終過於關注中、日、韓劇哪個又紅又火的連續劇,想跟在他們後面追。分眾越細的情況下,類型必須更準確。略去存在已久的純愛或家庭系列,臺灣不是不曾嘗試過文學、推理、政治、社會寫實、醫療、職場、警匪、歷史的劇本題材,不能成氣候的原因是拍過一次之後,可能因為虧損,因為收視不如預期就不再繼續,好不容易累積的經驗值白白浪費了。以醫療題材為例,2015年相當受到好評,由公共電視製作的劇集「麻醉風暴」(六集迷你連續劇)距離上一齣同樣受到好評的醫療戲「白色巨塔」(三十九集連續劇)已近十年,一度累積起來的觀眾群與製作技術,因為這類題材不討好就不再嘗試,反而失去了自己「創造」自己的機會。放眼世界各地的電視劇,其實也不外乎這些題材類型,如果能深究其中任何一種,再與喜劇、悲喜劇、寫實劇、情境劇種種類型搭配,透過劇本先完成作為最重要的藍本,提供充足的製作資源和時間,要做出同時滿足本地市場和外埠版權的需求並不困難。
 
從 Netflix全球的發展策略看來,儘管在今年同時前進百來個區域,對臺灣的策略顯然與進入日本市場相似,透過和本地OTT相關的企業合作,發展與在地屬性相近的原創作品,平心而論,對臺灣的製作和原創力,的確抱持樂觀的態度。這樣的信心並不空穴來風,今年七月即將在日本上檔夏番的「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正是臺灣道地文化霹靂布袋戲跟日本動漫結合的作品,這是齣大型奇幻武俠新偶戲,腳本、角色設計由活躍於日本動漫界的「虛淵玄」率領的設計團隊負責,故事描述一群人團結齊心,克服許多考驗的勵志冒險的劇情。霹靂布袋戲的節目在臺灣擁有上百萬觀眾群,突破傳統定位,走上國際舞台一直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具臺灣價值的戲劇是什麼?那可以是抽象意義上的價值,也可能是創造商業獲利的價值。
 
中國的戲劇型態講究「接地氣」,反觀台灣「以販賣廉價笑料,秀場短劇電影化」卻創下高票房,或是收視率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和觀眾進入一種互推責任「因為你喜歡所以我才作」「因為你只做這個,我不得不喜歡」這種惡循環的台灣鄉土劇,就是「在地化」臺灣價值嗎?中國的電視劇一直面臨外銷困難的問題,正是因為過度接地氣,包含必須服膺許多宣導教化需求而製作戲劇。真正的價值並不在多麼玄奇或標新立異,臺灣自由自在的創作空間,創作者和製作者無需為了通過審查而自我閹割,這樣的開放度正是可以善用的優勢。不只是為了臺灣的收視觀眾而做,在選材和形式上帶著與世界溝通的企圖心,才能寫出對臺灣文化的現代詮。
 
當待用咖啡(餐飲)的善行,傳到台灣來之後發展出的故事不勝枚舉。臺灣升學教育的特有現象,不管在體制內或者制外都隱藏著熱血與光明;網路原生世代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面對的困境是什麼?在全世界赫赫有名卻搖搖欲墜的健保醫療體系,如果來場傳染病,會不會面臨崩解的悲劇?年輕世代的公民意識如何改寫臺灣的民主發展歷史?臺灣的新聞傳播媒體正面臨嚴苛的公眾質疑,而司法體系中有多少黑幕尚未被揭露?這些與社會深度對話的議題,都是過去臺灣戲劇極少觸及的面向,但看似冷硬的題材,只要有迷人的故事先行,當觀眾對於角色產生情感,對接近臺灣生活熟悉度的情感給打動,其背後的意識自然會被一併接收。這麼精采豐富的社會環境,完全不愁找不到好故事
 
這不只是書寫了臺灣的現狀,同時也是當代人對臺灣的詮釋。這樣的價值往往就是會吸引跨區域文化,讓臺灣戲劇走上國際的實力,例如,劇情書寫一個過去難以想像的女性總統,背後是更多女性政治人物如何在相對父權的政治場域裡奮戰,性別與權力的爭戰,如果對應到父女、夫妻、母子、師生種種倫理關係,會不會引發更多話題效應?
 
只靠靈感來不及
 
一個編劇的養成只靠電視台的編劇訓練班是不夠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的大學教育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個編劇系,多半都是在大眾傳播、電影電視這些相關科系中的附屬。而許多基礎的人文底蘊、田野調查訓練、需要逐步鍛鍊的寫作能力、文學素養與戲劇理論、建構視野最重要的劇本閱讀分析,這些都無法透過一期四個月的編劇課程一次搞定。
 
好劇本的開發只依賴某個腦袋的靈光乍現根本來不及,相關企業能夠如研發新產品或技術升級一般給予實質上的挹注嗎?追根究底才會發現,當你打算重新來過結果是百廢待舉,如果相信臺灣電視劇還能殺出血路,在原創劇本這關非但不能棄守,更不能任由「購買網路小說改編」這種短視近利的做法成為救命丹。在戲劇製作或網路收視平台的建置上,劇本是最不需要網路基礎建設、開發成本最低但卻最需要耐心的前鋒。
 
好劇本未必能讓你上天堂,卻不會讓你覺得虛度時光。創造出好劇本,才有機會拍出競爭力,臺灣電視劇若能由此展現生機,絕對值得一切從頭來過
 
註一:所謂的OTT(Over the Top)市場,是指影音內容或平台商將內容節目透過網路的方式提供服務市場。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吳洛纓/知名影視編劇 (台灣)
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導演。
現任: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中正大學兼任講師
影視編劇、劇場導演、表演指導
台灣藝人館劇團藝術總監
宸泰國際文創有限公司負責人
中華編劇學會副秘書長
以【白色巨塔】榮獲第四十二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
以【痞子英雄】入圍第四十四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
2010年獲邀於第五屆亞洲電視編劇論壇(韓國KOFIC)
以【我在1949等你】參展並發表演說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