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8,322
2016
07
月號論壇主題
從日劇、韓劇、大陸劇,看兩岸四地文化發展
從歷年觀劇經驗,看台灣戲劇興衰
胡永芬 /獨立策展人、文化環境評論人 (台灣)
曾經,香港武俠劇跟《包青天》、《星星知我心》一樣,佔據當時台灣每個家庭晚餐後的客廳;九十年代初,《東京愛情故事》與《阿信》,從文青到婆媽,日劇以涓涓細流,日久天長的滲入我們的觀劇生活;九十年代中,李英愛、車仁表、李璟榮三角戀的《火花》帶來了韓劇的火苗,然後還是李英愛,以《大長今》成功的把台灣電視台據為韓劇的殖民地迄今;但是這段時間,也是台灣戲劇大量輸出的時代,尤其是在中港星馬等華語區國家非常受歡迎。台劇可以大量外銷的榮光年代,印象中大概於千禧年之後的十年間迅速滑落,我消彼長,如今,台灣電視台的戲劇時段被不斷重播的中劇、韓劇、與一部分日劇跟歐美影集吞噬,自製劇的質與量,都以看得見的速度萎縮中。
 
做為一個不在這個產業中的觀眾,回顧記憶中這樣的線索依然會隱隱心痛,當《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開始出現在台灣電視螢幕的同時,我們熟悉的幾代演員:寇世勳、蕭薔、焦恩俊、明道、賀軍翔、張孝全、林依晨、林心如、陳喬恩、安以軒、蘇有朋、吳奇隆……,數不盡的台灣演員,成熟或初熟,就出走;台灣戲劇界被逼迫必須迅速晉用演技猶生澀尷尬的年輕演員。
 
其實,日韓劇路線多元的優點,台劇也並不遜色,舉凡職場劇、愛情劇、家庭劇、邢偵劇、歷史劇、穿越劇、醫療劇、各種IP劇……,日韓有的我們大抵都有,但總體的表現就是缺了一點施展的瀟灑餘裕,舉甚麼都顯得輕的不足重感。有一種說法:因為台灣市場的胃納小、廣告少,限制了投資的成本,使的台灣戲劇的製作費不如日韓云云。
 
但做為一個數十年電視劇的觀眾來看,這像是一種倒果為因的卸責之詞。雖然不是影視產業的專業,但因為對於戲劇的熱愛,有一些累積的觀察闡述如下。
 
▲缺乏爭逐的野心與格局。
 
韓國的人口五千五百萬,不過只是台灣的兩倍多一點,但是他們卻從不以韓國的內需市場作為唯一考量,通過產業人才培育、產品行銷策略,韓國影音產品行銷全世界,不只是日本中國歐美,許多韓流明星甚至在保守的中東穆斯林國家都有龐大的粉絲團體。而曾經遍行中港東南亞的台灣戲劇,卻早已經遺忘了祖先血液裡向全世界行銷產品的海島民族天性
 
▲缺乏長遠的人才培養計畫。
 
日韓戲劇中的每一個主要角色基本上都已培養得非常成熟,甚至多數的配角都非常稱職精彩,使得整體表演達到流暢與精煉,韓國很多戲劇甚至前幾集都會特意加入主角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的劇情戲份,給大量的小演員鍛鍊的機會,當他們到二十出頭可以擔綱的年紀已經都是老戲骨了。反觀台灣的戲劇,經常有剛從演員訓練班出來的孩子擔當重任,連發音咬字都還含混不清,時代劇、台語劇,連個語言指導都沒有,演員一開口就讓人很出戲。速成、缺乏長遠的人才培育計畫,終究拖累了戲劇品質
 
▲缺乏對於編劇人才的培養與看重。
 
中日韓三國,都有各種提供年輕編劇人才練兵實踐的系統,有的電視台甚至提供頻道時段,提供台內的好演員演出年輕編劇的劇本,台灣從官方到民間頻道,都缺乏這種遠見。網路上中日韓劇戲迷的討論中,常看到「因為是某編的劇本一定要看」的意見,這些也是透過包裝凸顯產業明星的行銷手段累積的品牌價值,但是台灣眾多的金鐘好戲編劇,除了徐譽庭、吳洛纓少數幾位,幾乎沒有幾位好編的面目能為人所知,或是培養出追劇的粉絲。不只是編劇,整個戲劇產業中的各項專業工作者都長期浸泡在苦勞且因陋就簡的生產環境中。
 
▲缺乏產業重整的創造性策略。
 
不只是影視企業本身,一個國家高度應有的整體產業策略創研都未見。但這非我專業就不獻曝了。
 
事實上,台灣曾經是亞洲最主要的戲劇生產與輸出國,證明了非不能也,疲軟衰頹而已。但台灣依然是華語區人文素養最為深厚蘊藉的地方,這是所有藝術生產最重要的資產,創造出甚麼樣的策略得以站在豐厚資產之上再次躍起,才是台灣戲劇的功課吧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胡永芬 /獨立策展人、文化環境評論人 (台灣)
作者照片攝影者為鴻鴻。
胡永芬,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曾經有15年文化藝術新聞記者的經驗。最後一個上班族的職務是藝術雜誌總編輯。
非常非常喜歡看展覽、表演、電影、與閱讀;熱血中年,喜歡以身體在街上參加公共事務;特別關切、因此也經常發表對於文化環境、文化政策的意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