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8,146
2010
12
月號論壇主題
解析台灣五都選舉結果及影響
美中是要對抗?還是合作?評北韓砲擊後,美國航母再回黃海
郭崇倫/台灣「時報週刊」總編輯(台灣)
在反恐戰爭即將告終之際,目前全世界的目光被吸引在東北亞、尤其是朝鮮半島,尤其美國與中國的對抗,藉著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似乎被挑起深化。
要撥開現在的煙硝新聞迷霧,了解問題,必須要掌握三個深層脈動。
東北亞仍然是「類冷戰」格局
首先,東北亞仍然是「類冷戰」格局;在冷戰期間,朝鮮半島呈現出,北韓與中國共同對抗南韓─美國─日本的聯盟,雖然在九零年代全球冷戰結束,但是在朝鮮半島,對抗結構猶在。
過去廿年間,曾有部分結構鬆動,如南韓極力拉攏北京,雙方的經濟與政治關係逐步正常化,但是安全與軍事仍有鴻溝;我們也看到,美國與北韓斷斷續續的接觸,可是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沒有達成協議。
每當危機一起,所有嘗試歸零,鬆動的結構重新強固;天安艦危機後,中共不肯背書南韓的調查報告,並在聯合國制裁決議案中,主張要刪除對北韓不利的字眼;而美國對平壤施加比聯合國決議還要嚴厲的制裁,並加強與南韓的軍事演習,雖然世界已走出冷戰,但是朝鮮半島上,卻仍是「類冷戰」格局。
美國藉機強固南韓─美國─日本的安全架構       
其次,美國希望藉著「危機意識」,重新掌控安全的主導權;美國近年來頗為擔心東北亞國家,特別是南韓與日本,會脫離美國主導的整體安全架構,這個南韓─美國─日本的安全架構曾在冷戰期間對抗蘇聯,因應朝鮮危機,冷戰後對抗中國,因應朝鮮與台海危機,環太平洋演習今年擴大舉行,就是呈現這種意志與能力。
然而首先反抗的是南韓的陽光政策,金大中與盧武鉉執政期間,與北韓修好,開始反美,尤其是美韓聯軍體制對國內民主的壓制,李明博執政雖然一反過去政策,但是社會中仍然有強大的反美力量,藉著牛肉進口等議題,大肆發揮。
日本自民黨向來親美,以美日安保為執政綱領,但自從去年民主黨執政後,為了討好選民以及迎合執政聯盟中的社會黨,考慮過「疏美親中」路線,更重要的是經濟力量的變化,從金融危機後,美國無法做為吸引日本經濟整合的力量,相反的,推動與中國、南韓經濟整合的「東協加三」正流行。
其中關鍵在普天間基地問題,鳩山政府一直不肯按照之前自民黨與美方的協議來遷建,讓美國擔心會步南韓後塵。
天安艦事件發生後,韓國社會中保守力量被喚醒,雖仍有質疑政府造假的零星聲音,但是已經不足以否決政府與美國聯盟的政策,青瓦台決定暫時擱置拿回兩國聯軍指揮權的議題,美國則獎以召開二加二會談的形式,提升盟邦的層級。
在日本方面,美國施壓下,鳩山內閣以辭職下台,恢復自民黨普天間基地舊案,繼任的菅直人政府表明要與美國、南韓協調安全政策,與中國對尖閣群島/釣魚台列嶼的爭議、中國禁止稀土原料的出口,都讓民主黨內親中國的意見禁聲,強固與美國安保關係的看法,成為主流意見。
中國不能容忍崛起遭阻擋
美國要重振、主導東北亞情勢,中國並不在意,但不能容忍這個安全架構是阻擋中國崛起的;美軍在亞太的軍演所在多有,但是現在的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臥榻之旁不容他國酣睡,天安艦與砲擊事件後,美國要在黃海軍演,雖然目標在北韓,但被認為是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
不僅在黃海,還有在南海,甚至在東海,中國都往外劃出勢力範圍,堅持在兩百浬專屬經濟海域內,外國軍艦不得通行,美國認定這將大大限制其海軍行動的自由,不願遵行,有些海域因為屬於國際通行水域,如台灣海峽,中方爭一眼閉一眼,但是刻意靠近中國沿海的軍事偵察或演習,就會被認為挑釁。
不同於其它美中對抗,針對黃海軍演的文攻武嚇,由年輕一代的解放軍將領們連番上陣,配合媒體宣傳,聲稱美國已經對中國實施「C型包圍」、「滿月包圍」,中方還曾有針對性的抗衡演習,演習項目則傳出準備演練以地對地導彈「打航母」。
第一次黃海軍演,美國決定退讓,移轉演習地點至日本海,當時就有許多美國專家批評,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先例,但第二次黃海軍演,美國並沒有讓步,華盛頓號航母已經從日本抵達,廿八日至十二月一日,在黃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黃海軍演對抗,其實就是一場中美間的交手,中國普遍認為是一場勝利,因為不再忍氣吞聲,發出明確訊息,而且美國也感受到問題的敏感性,所以做出了調整。
美中在北韓問題上仍有合作空間
但是美中之間,卻仍然有合作的空間,主要因為北韓實在是顆不定時炸彈,如何拆除引信,符合美中雙方共同利益。
表面看起來,北京仍然維持與平壤的血盟關係,上次天安艦事件,南韓方面批評中方一直偏袒北韓,而這次發生炮擊事件後,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立刻發表聲明,譴責北韓,但北京仍然維持過去一向挺北韓的態度,沒有譴責平壤,只是表示關注,「具體情況有待核實」。
中國外交部重複過去一貫立場,希望各方保持冷靜克制,「繼續推進六方會談進程,符合有關各方的共同利益」,然而私底下,北京是非常失望的,因為北韓魯莽行徑,已經破壞了北京幾個月以來一手促成的六方會談氣氛。
自從三月天安艦被擊沉之後,由中國擔任主席的六方會談陷於停頓,藉著金正日訪問東北,胡錦濤與他會談,達成重啟六方會談的共識,中國韓半島特使武大偉隨後於東北亞各國間穿梭,取得美國的首肯,南韓也開始恢復對北韓的糧食援助。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北韓展現核武實力,結果並不太壞,至少可以讓美國人回過頭來正視問題,歐巴馬政府也緊急派了北韓事務特使來中國,預備就新一輪的談判交換意見,可是在他抵達北京當天下午,就發生了炮擊事件,美方馬上表示,六方會談必須以北韓非核化為前提,這是北韓過去堅拒的條件,從而也打碎了北京的六方會談美夢。北京當然火大,但是苦在心裡,不能公開講出來,如果是北韓內部協調統御出了問題,中國不好批評他國的紕漏,但如果北韓是有意的,那更是兩國重大分歧。
中國曖昧矛盾的政策,可以用外交訪問來呈現,外交部長楊潔篪,在即將訪問南韓的兩天前,突然通知韓方延遲訪問日程,其主要原因是,美韓兩國將於二十八日實施的黃海聯合軍事演習。雖然中國政府保持沉默,但中國媒體,則紛紛抨擊了美韓黃海聯合軍事演習。
但是,取代他訪問的卻是層級更高的國務委員戴秉國,他在會晤南韓總統李明博時,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坦誠、深入的意見交換,李明博對中方為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表示讚賞」。戴秉國則表示,中方一貫致力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促進對話,中方反對任何損害半島和平穩定的行為。
據隨行的中國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武大偉表示,中方建議於12月上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這是典型中國解決危機的方式,但能不能奏效,要看這幾天雙方是否自我克制,避免擦槍走火。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崇倫/台灣「時報週刊」總編輯(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1959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市)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班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現任:台灣「時報週刊」總編輯。
曾任:商業週刊」總主筆 、「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督導國際版、大陸版、意見版 、「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專欄與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 、「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特派記者。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