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4,361
2016
08
月號論壇主題
我看奧運
中國望金情結的轉變
黃承富/運動專欄作家(台灣)
中國人喜歡的一句話(大國崛起),中國人其實不喜歡中,而是喜歡大,為了讓中國成為大國,什麼手段都使出來了,像是民弱國強的舉國體育制、凡奧運項目都以國家力量投入、禁藥風波不斷、重賞奪得金牌者.....,中國人有點模糊了參加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誤解奧林匹克的原始精神是志在參加。
 
我的奧運經歷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開始,直到眼前的裡約奧運,歷經14屆的奧運,看到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的一份子開始,就展露積極奪牌的企圖心,那個年代,正好是中國結束文革沒多久,改革開放的起步時機,中國政府做什麼事都會涉及幾個點,包括國家至上的強烈民族情緒、少年強則中國強、打敗美帝日寇等等的口號,為了達到目地,凡列入奧運項目的比賽,則傾國家力量全部投入,凡奪金牌者,也是享受國家級的待遇。奧運,對於中國來說,真是何等的大事一件。
 
中國在洛杉磯奧運的金牌數量不是絕對的多,但也讓美國、日本嚇了一跳,之後,中國每隔四年就要瘋狂一次,直到2008年奧運搬到北京舉行,金牌數就像吃餃子老虎機獲得滿堂彩的錢幣落下般,數都數不清。就在北京奧運結束的那一年,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大國已經崛起,現在需要贏得更多的尊敬”。
 
中國政府習慣利用大事件來激勵士氣,收攬民心,好鞏固政府存在的威望,但中國人看了太多同樣的戲碼,慢慢也麻木了,有人會問,為什麼奧運金牌拿了那麼多,中國人的體魄並沒有成為金牌體質,普遍的中國人只是眼睛看奧運,身體不會跟著奧運的節拍投入運動行列,奧運金牌對整體中國人的意義何在?
 
美國的運動實力是世界之巔,職業運動不說,非職業運動員也是接近准職業的運動心態。日本的精銳運動員都投入職業運動行列,奧運就留給業餘選手去享受,日本有很多奧運選手是一面工作,利用工作之餘加入俱樂部訓練。而中國的奧運選手清一色是“國家隊”,在體校、體工大隊或國家支持的隊伍裡專業訓練,再加上民族情緒至上,比職業還職業,但中國的奧運參賽選手只有幾百人,另外的13億人口,離運動有多遙遠?這就是中國的奧運大國崛起後,與美國、日本現實差距最大之處
 
2016里約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後,看到官方新華社發表評論,認為中國體育已經開始轉變,是該徹底拋掉“唯金牌論”的時候了,這也是我看過中國官方最自省的一次言論。
 
還原新華社的評論文:「里約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正式成立,416名運動員將出征裡約。發揮最高水準、爭取最佳成績仍然是體育健兒們的最大目標,但同時要指出的是,“唯金牌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奪金自然可喜,能超越自我、展現體育精神和中國形象更值得大大點贊,讓每位選手都成為“中國榜樣”應該是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最大目標」。
 
就在同時,著名的體育資料統計公司Inforstrada推出了裡約奧運會虛擬獎牌榜,根據這份預測榜單,中國代表團將獲得28枚金牌,和前三屆奧運會一樣繼續保持金牌榜前兩位。這份虛擬獎牌榜是Inforstrada根據四年奧運週期裡各國選手在單項世錦賽和世界排名榜上的成績表現,從資料上做出的預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各國和地區奧運專案整體實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勇奪51枚金牌,以領先美國15枚的明顯優勢首次領跑奧運會金牌榜。2004年、2012年兩屆奧運會,中國軍團分別以32金、38金的成績屈居次席,雖然不敵美國,但金牌差距並不大。里約奧運會,Inforstrada將中美雙方的金牌差拉大到19枚,雙方的實力差距不僅達到近三屆之最,甚至高於2000年悉尼奧運會。
 
現實的金牌數量可能大幅減少,也給中國的放棄“唯金牌論”一個很好的藉口。放棄“唯金牌論”是里約奧運中國代表團很糾結的一件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至今,從許海峰到女排,從劉翔到孫楊,一代代運動選手在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激勵著中國人,金牌在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上作用明顯。不過,經過北京奧運會的巔峰時刻,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正努力成為真正的體育強國,而不只是金牌大國而已,除了要有頂尖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更要一般大眾和體育親密接觸才行,一個只有很多金牌,孩子們卻大批是豆芽菜、小胖墩的國家是不健康的。
 
從洛杉磯到里約奧運,32年過去了,在新一屆中國軍團即將出征之際,無論是中國代表團還是中國普通民眾的體育價值觀都在面臨發生變化氛圍,越來越多的人能意識到,無原則地一味追求金牌和錦標並無意義。倫敦奧運會吳景彪錯失金牌後痛哭流涕,中國人更多給予的是寬容安慰,這和1988年李寧兵敗首爾後的遭遇有天壤之別,很顯然,金牌在國人眼中已經不是唯一標準,這個現象正在變化著。
 
回顧奧運歷史,最動人的故事卻未必是金牌,如我們會永遠記得“偉大的倒數第一”阿赫瓦裡。他那句“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裡,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已經成為奧運史上最經典的語錄之一。當然,展現體育精神和國家形象與爭奪金牌本身毫不矛盾,無論是博爾特那樣桂冠滿身的明星,還是阿赫瓦裡這樣“沒成績”的選手,都是最佳榜樣。這樣的榜樣,我想正是這個時代中國人最需要的,寄望裡約奧運,中國能華麗轉身。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運動專欄作家(台灣)
知名運動專欄作家,台灣棒球名人堂協會 提名審查委員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