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88,382
2016
08
月號論壇主題
我看奧運
國際孤兒的台灣,如何在運動世界闖出一片天?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台灣)

源於古希臘,1896年由法國Coubertin男爵發揚光大,重新改版創辦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可謂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和平、壯盛,也最偉大的競賽舞台。

儘管因競爭激烈或偏執考量,讓奧運不時釀生裁判、規則、禁藥、會址擇選及比賽項目等爭議,但除非如世界盃足球賽、歐洲足球錦標賽、美國職棒大聯盟及職業拳擊賽等具有獨特的權威性或強大市場支撐,否則奧運相對公平性的地位,屹立不搖,規模更是難以取代。

二戰後,奧運已成為全球的和平象徵、挑戰體能極限的場域,場面也愈來愈壯盛,同時輻射出經濟、文化與科技等聚合發展,更是國力的展現、國家凝聚力的媒介和國家行銷的最佳載體。

當然,由於奧運已膨脹成多功能、多面向的巨無霸,受限於國情、國力、環境、民族性、社會演化,以及國家發展方向與企圖心,除非像美英日整體國力均衡發展,或如中國、南韓戰略性地有計畫推展培育,否則一般很難在奧運舞台長期保有優勢,像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及東德,隨著國體的崩解、統一,以及社會風氣轉變和經濟起伏,奧運的表現已大不如前,其他歐洲國家也一樣。

新加坡獎賞每位奧運金牌得主新幣100萬(合台幣2300萬),犒賞的豐厚,舉世之最,然過去因人口有限,加上運動風氣不盛而不可得,今年終在百米蝶泳榮獲首金;惟如印度人口雖快超越中國,但卻從來不是奧運的高手,顯然人口紅利未必就能實現奧運夢;南半球除了澳洲還算表現不錯,其他國家大多不強,甚至與奧運獎項絕緣,不過這次人口僅88萬的南太平洋島國斐濟,參賽60年終在7人制橄欖球賽擊敗英國,首度奪金,舉國歡騰,印證事在人為。

至於中南美國家奧運普遍乏善可陳,然在世足賽卻常有佳績;北歐國家夏季奧運不是很拉風,冬季奧運卻很突出,說明認真「 作自己」也必能條條大路通羅馬。

奧運可凝聚國家信心,卻非成功幸福的唯一指標

另方面,猶太人掌控世界經濟,以色列850萬人口面對3億5千萬的阿拉伯國家更每戰必勝,然奧運成績卻排於50名外;印度截至奧運比賽第7天成績還掛零,但經濟正快速起飛;全球最幸福10國,除了少數於冬奧獎項亮麗,幾乎都不是夏奧強國,突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奧運不是成功或幸福的唯一指標。

最弔詭的是,非洲人口11億多,也僅衣索比亞勉強徘徊於30名左右,連大國南非都居於40名前後,反倒是僅佔美國人口13.6%的4千萬非裔族群,無論在運動、音樂及舞蹈界,幾乎都是他們的天下;總歸而言:

1)環境、教育、傳承、培訓、風氣與市場經濟的完善,乃是激發國民運動潛能及確保長期競賽優勢的最佳利器。

2)整體國力的均衡,方足以支撐運動選手的永續發展空間。

3)國家強烈的企圖心與有計畫的推展、培育,必可克服其他方面的障礙而造就傑出的選手 。ˉ

4)人口有限,較難蘊育體育人才,但人口龐大,若乏方向與作為,也未必就會產生運動健將。

5)奧運強國,國民未必最幸福;最幸福國度,未必是奧運強國。

6)除非運動傳統興盛或政府有計畫投入,否則經濟遲滯,體育當必落後;然而經濟快速發展,體育未必也快速發展。

7)無法於各賽項取得廣泛成果,專注於具潛力或優勢的項目發展,亦是不錯的選擇。

8)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奧運不是國家成功或幸福的唯一指標,但總是國家信心的相對象徵。 

那麼,「 國際孤兒」的台灣,又該如何在運動世界闖出一片天?

早年台灣的運動風氣不是很興盛,現雖進步不少,但也僅棒球最熱,馬拉松與鐵人三鐵才正發酵,網球、高爾夫、舉重則僅限於局部發展,高爾夫及跆拳道甚至逐漸衰退;整體來說,台灣熱衷觀賞運動競賽者愈來愈多,但加入運動比賽行列者還是不足,具運動參賽實力者,依然有限。

台灣具備多項潛力優勢,政府應制定奪標的戰略

相較於中國13.7億人口,台灣2350萬實在不足以道,尤其中國每位奧運金牌得主的投資成本至少7億台幣,這對台灣而言簡直是天文數目;惟中國大陸整體性有計畫、有系統、有節奏地長期培育運動人才的戰略,值得台灣借鏡。

謝淑薇棄賽奧運事件,暴露國內體壇長期的政策偏差,然從另個角度而言,或許也可視為體育運動在台灣仍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就看政府、體壇及企業界是否高瞻遠矚、是否有正確的方向與作為、是否能三方資源有效整合?

其實無論從經濟實力、地理條件、社會環境、人口結構等觀之,台灣具備充分發展體育運動的資源,就看懂不懂得善用發揮,包括:

1)台灣外匯存底始終維持4千多億美元水準,居世界第5,若以人口比,則係全球第一;此外常年投資或留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海外資產及存款,加總多達上兆美元,支撐體育發展之經濟後盾,綽綽有餘;關鍵在於未來如何激勵企業界積極參與關懷和投入。

2)地理上台灣四面環海,若包括澎湖,海岸線逾1520公里,甚利於海洋運動的訓練與推展;奇、險、峻、秀之3000米以上高峰更多達260餘座,係全球高山密度最大島嶼;然而這二大山海優勢卻未被妥善轉化於運動人才的培育及體育項目的推廣,甚至連作為設立低氧性選手嚴峻訓練基地的思維都不曾有過,枉費上天的美意;其實於高山訓練選手,遠比在接近海平面的左營基地,更能強化選手體能。

3)台灣55萬原住民雖只佔總人口2.3%,但平均年齡34歲不到,特別是原住民運動基因優異,只要認真發掘,從小給予正確的適才性培育,多能在運動界有發光發熱的表現。

4)社會成熟,媒體發達,資訊豐富,教育普及,諸多方面皆有利於台灣體育運動的推廣及人才的養成。

台灣具備成為中等強度的體育國家,惜因歷來政府不是很重視,政策作為又偏差,體育運動又因升學主義被排擠,加上對表現優異選手的實質獎勵也不足,企業界又冷漠以對,因而錯過甚多崛起機會;其實若能善用各項資源優勢,並加以有效整合及選對潛力賽項全力紮根經營,台灣欲擠身奧運10強之內,機會不小。

里約奧運閉幕的那一刻,也揭開東京奧運的序幕

當然,錯路走久了一時要扭轉乾坤不易,但總該及時全面檢討,確立方向 ,訂定目標,全力衝刺;首要目標就是於2020年東京奧運設法擠進總排名20~15名內,2024年夏奧則力拼15~10名內;台灣整體國力居世界40餘名,若奧運總排名能在前20名,確屬難得。

奧運除了場內拼得你死我活的運動競賽,也帶動諸如觀光、廣告、廣告代言、運動器材及科技等週邊產品和產業發展;受限於國力、國家規模及國際現實,台灣在奧運各相關領域很難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運動器材及科技等週邊產品方面,卻有極為傑出的表現,並闖出一片天。

像2011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場安裝的5千部公用電話,半數來自台灣中小規模的「 鉅碩工業」。

再如2010年南非、2014年巴西等世足賽,以及2016歐洲、美洲國家盃足球賽和本屆奧運等國際一級的足球賽之比賽指定球,都是由台灣的「 龍偉實業」製造。

除了足球,台灣企業在奧運背後的隱形冠軍共有十項堪稱世界第一的運動產品,分布在紡織、製鞋、自行車、運動產品四大產業,產值近5000億元。

包括2004奧運越野車金牌得主及UCI世界巡迴賽18支職業自行車隊2/3用車來自台灣、地表跑最快之健將腳下穿的鞋和全球10大運動專業鞋品牌9個都是MIT、NIKE全球銷鞋1/6由台灣「 豐泰公司」供應、本屆奧運逾20位選手使用台灣球拍(世界第2)、歷屆世足賽1/3球隊的球衣皆係台灣生產,2014世足賽巴西等5國選手的戰袍還是台灣「 遠東新世紀」  由寶特瓶回收製造、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及美國職籃賽(NBA)護具也是台灣生產;此外,台灣高爾夫球及球頭,多年來全球市佔率一直高居80%。

奧運雖非台灣強項,但在世界體壇、重要大賽及「 奧運經濟學」方面,台灣另有一番成就;即使在「 奧運文化美學」方面,台灣也有些許軟實力,如雲門舞集即曾獲邀參加2000年「奧林匹克藝術節」公演,係奧運藝術節唯一的專業表演團隊;北京奧運設計顧問團中,台灣企業識別系統先驅~台師大學美術系主任林磐聳亦是其中重要一員。

參加奧運盛典的方式很多種,台灣應該有更多元的思維打入各相關領域;當然,主軸還是比賽項目的奪標。

8月21日里約奧運閉幕樂劃下休止符的那一刻,等同東京奧運開幕的號角響起;台灣,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台灣)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