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72,315
2016
09
月號論壇主題
談蔡英文的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能否開啟台灣環太平洋之經貿戰略思維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蔡英文政府在總統府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及國家級「東協與南亞研究智庫」,希冀以人為核心的五年發展對外經貿新戰略,積極推動與東協及南亞地區之人才、產業、投資、教育、文化、觀光、農業等發展密切的雙向交流及合作。是以,新南向政策企圖將台灣最擅長的資通訊科技、金融產業、智慧機械、物聯網發展型態等都納入之,而不僅是中央各部會,甚至連地方政府在新南向的政策網絡中有很大的發揮機會,諸如桃園、台中、高雄等地方政府都已對新南向政策進行相關佈局,爭取更多新南向的政策資源。不過,現階段的新南向政策至多屬於政策倡議及各方漫天喊價階段,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乃國民黨執政時所擬定,新南向政策預算必須等到明年度方可執行。
 
新南向政策應將重心置於高值服務業
 
東協早已是台商非常熟悉的市場,新南向政策可從非經貿財層面強化與東協地區雙邊良性互動,著重我國環太平洋戰略位置,採取彈性靈活多元經貿政策,鞏固自主經濟關係,並上可善用台灣新住民二代的人力、語言及跨文化優勢,與東協經濟體合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尤其台灣具有物流、運輸、工業等優勢,非常適合作為新南向政策之商貿基地之前沿。台灣近年來亦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將數位內容、綠能、觀光、創新等產業引進,繼而增加高值服務業產值,對於台灣強化在東協地區的產業供應鏈將大有貢獻。是以,新政府上台後重視東協地區的經貿能量,希冀經由企業的海外投資布局,進而經略東協及南亞市場,再運用東協的出口商機,突破關稅壁壘,進取東協、印度及歐美市場,新南向政策主要目的仍是與世界各地建立強固的經濟關係。
 
目前東協十國人口約6.26億人,國內生產毛額(GDP)達2.4兆美元,2015年宣布建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在亞太地區展現國際經貿能量日益顯著,並在現有東協貨品、服務貿易及投資自由化之基礎上,進一步整合以「單一市場」為主之經濟共同體,以2025年前達到貨品、服務、投資、資金與技術勞工的5大自由流通,進而促使AEC成為一個區域供應鏈的生產基地為目標。新南向政策開啟台灣環太平洋戰略位置,採取彈性靈活多元的經貿政策,與東協經濟體合作創造台灣在新南向政策之價值,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鞏固自主經濟關係。由於東協新興市場國家在台灣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東協新興市場國家若希望能夠更進一步發揮其實力,未來應會持續朝向產業的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內需市場、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並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來著手。
 
南進政策與新南向政策殊途同歸:強化台灣-東協供應鏈關係
 
經由台商及其企業的海外投資布局,進而經略東協及南亞市場,再運用東協的出口商機,突破關稅壁壘,進取東協、印度及歐美市場,與世界各地建立強固的經濟關係,以強化台灣產業發展之競爭力。新南向政策確實有助台灣-東協地區雙邊良性互動,一方面透過經貿互動層次,運用新南向政策提升台灣產業發展之競爭力,另一方面關注非經貿層次,善用台灣新住民二代的人力、語言與跨文化優勢,輔以大專院校技職教育與東協地區之互動,上述充沛的人力資源倘若有政策扶植,確實可成為新南向政策的尖兵。
 
李登輝政府在九零年代推動「南進政策」與當前蔡英文政府倡議「新南向政策」進行時空背景之比較,發現南進政策之下主要是防止國內資金投資中國大陸市場,當時不僅積極佈局東南亞,因應務實外交將中南美洲列入投資考量;而新南向政策同樣有針對中國大陸市場避險之政治用意,但更重視AEC在亞太地區展現國際經貿能量日益顯著而強化雙邊貿易關係。探討東協地區主要外國直接投資(FDI)比較,包含台灣、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早已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建立產業供應鏈,韓國廠商和台灣廠商在東南亞市場佈局早已展開激烈的較勁。
 
越南峴港:台資與韓資交鋒的煙硝
 
峴港原本隸屬於廣南峴港省,1996年廣南-峴港省分拆成廣南省和峴港直轄市。由於峴港位於東西經濟走廊(EAST-WEST ECONOMIC CORRIDOR, EWEC)的末端,從緬甸開始到越南的峴港結束。橫跨中南半島東西岸,包括: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因地緣經濟情勢確立峴港成為港灣城市為發展目標。越南逐漸取代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勞工薪資不斷升高,加上政府官員擔心環境污染和過度依賴外資,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越南,在政府鼓勵外資進駐下,這個中南半島人口最多的國家已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新的製造基地。或許受到去年越南排華暴動的影響,台商刻意避開在胡志明、河內、海防等具有政治中心的大城,決定將投資設立在新興的海港城市-峴港。
 
峴港市以工業為主,出口海鮮、藤製家具、家用品、衣物等。近期往高科技產業發展,故設立峴港高科技園區。然而,觀察峴港市產業結構之發展,整體產業發展以旅遊業最為興盛;受惠於外資進入越南發展現代化零售業,促使市內物價水漲船高;投資現況方面,目前投資峴港已有上萬個企業通過許可證申請,投資最大宗者以韓國為主,擁有241項投資項目,估計總投資金額約達36兆美元。然而,筆者觀察台資企業仍將東南亞地區視為製造業的基地,而韓資企業已將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的服務業視為重點發展項目,韓國的產品及服務在當地已積極佈局,新南向政策必須掌握東協國家的服務業成長,而非拘泥在物美價廉、成本低廉的製造業思維。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著「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論文。時常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年輕人應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尋求安身立命的基礎。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