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7,484
2016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兩岸角度看G20
G20華麗壯盛的派對,不如鄰舍家家酒來得實在!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台灣)
全球僅次於聯合國成員規模的20國集團~G20(Group of Twenty )峰會,9月4日於中國杭州風光揭幕,9月5日閉幕。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7大經濟開發國、金磚5國、7重要經濟體與歐盟遂倡組G20,針對國際金融發展與貨幣穩定進行對話;2008年G20領袖高峰會啟動。由於其人口佔全球2/3,GDP佔85%,貿易佔世界總量逾80%,因而G20領袖峰會乃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重要論壇暨經濟治理主要平台,舉足輕重。

然因經濟問題畢竟比政治更現實也更複雜,尤其全球自由化、貿易化之後,牽扯盤綜錯雜,架構過於龐大、議題日漸多樣的G20峰會,終究不免成為空泛的理想,實際功能未如預期,不然就是老議題尚未解決,又面臨新問題。

以2008年G20在華府達成三大共識之一的「加強合作以促進經濟發展」來說,峰會後包括歐盟之17國即先後違反承諾,實施了「以他國為代價限制貿易」的保護主義,讓共識淪為空談。再如2009年G20倫敦峰會同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籌資1兆1千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同時對資本主義的一些原則進行改革,以協助各國擺脫金融危機的困境,中國並企圖挑戰獨霸全球的「主權貨幣」~美元,有意制定後金融海嘯新遊戲規則的藍圖,構想廣獲迴響,會後全球股市莫不大漲回應。

然而7年過去了,龐大的救市方案並未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歐盟繼續內部擾攘,希臘一度瀕臨破產,英國更公投脫歐,歐元和人民幣也未能取代美元,中國的經濟依然在盤整,全球貧富差距繼續拉大,資本主義的癌症並未痊癒,各國保護主義日益抬頭。

其後8次的G20峰會同樣老調重彈,乏善可陳,暴露這個主導全球經濟與金融的老大組織,在各懷鬼胎與現實衝突下「共識不易,執行更難」。

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今年首度在中國舉辦的G20峰會,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會前中方強調將從創新成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4個領域進行對話。

峰會公報表明,將以所有貨幣、財政和結構性工具,削減全球經濟的過度失衡,會議同時決定由OECD主導針對鋼鐵產能過剩的全球論壇,設定解決方案與時間表。

議場東道主的習近平在峰會中一再強調以「創新」應對經濟困局。閉幕式時他除了表示,G20認為單純依靠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老路走不通,為提振經濟增長,有必要實施結構性改革,各國領導人已就此達成廣泛共識;並再度強調,經由G20杭州公報的共識,就推動世界經濟、開放創新、包容發展等一致通過「G20創新科技藍圖」,推動成果交流共享,落實「杭州行動計劃」;在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方面,G20已制訂全球投資指導原則。

由於會議主題過多導致失焦,讓局外人愈聽愈迷糊,總結來說重點如下:

一)創新領域。創新、新工業革命、數位經濟等議題均首次納入G20議程。
二)運用政策手段和結構性改革促進增長。包括全球貨幣政策的協調性、重申避免貨幣競貶,這有助於減緩各主要貨幣的大幅波動。結構性改革方面則設定9大優先領域和48項指導性原則,並制定衡量結構性改革的指標體系。
三)投資、貿易和基礎設施領域,以及跨境電商。
四)擴大特別提款權(SDR)使用。包括人民幣加入SDR正式生效及SDR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五)討論和應對全球的不確定性問題。包括關注全球貨幣政策的協調、完善主權債務重組、檢測和應對資本流動等。
六)綠色金融。在環保及與之相關的產能過剩治理方面加大力度,同時,乾淨能源和能源效率也將更加受到重視;綠色金融也是首次作為G20峰會的主題。

國際局勢陰影下華麗盛會矛盾美學的過場

杭州峰會的邊際效應是G20召開前,美國120天未進入南海執行「自由航行任務」;另方面是開幕前一天,中美兩國正式批准了「巴黎氣候協議」;由於中美係兩個最大污染排放國,碳排放量分別佔全球25%和15%,因此兩國的批准對推動協議生效具有重要意義,雙方在氣候變遷和乾淨能源合作上的共識,總體上維護了美中關係的穩定性;此外則是峰會前中國派外長到日本參加中日韓外長會議,緩和了東北亞緊張。

中國選在景色優美的歷史景點舉辦G20,無論場面安排、安全維護及議題設定等的突出,幾同將峰會辦成擠身超級大國的加冕盛典,只是在美中南海角力、南韓佈置薩德反導系統、英國擱置中資核電站、澳洲叫停電網售中等陰影下,加上歐洲難民危機、俄烏衝突、敘利亞內戰、全球經濟衰退威脅等,這個華麗盛會儼如「矛盾美學」的過場。

國際學界關注的重點是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化最大獲利者、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這次G20峰會主場投手的中國,羽翼漸豐下,是否有意願也有能力遵循G20的精神與杭州共識捍衛全球化、自由化及善盡大國的義務與責任?

杭州峰會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首先就是端看未來「包容性增長」~共享式增長執行的境界如何?然而G20結束才20天,每年至少有150萬航機飛經識別區的台灣,卻被中國橫擋於今年國際民航組織大會(ICAO)門外,接著就是繼續將台灣排除於國際刑警組織大會;若連主題單純明確,未涉及經濟貿輸贏的國際飛安與跨國治安的會議,中國都無法包容一水之隔的台灣,那麼其又如何在現實衝突的國際貿易上與其他國家包容、共享,以及善盡它大國的義務及責任?

人民幣實際國際化     中國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至於人民幣國際化,基本原則是中國的國家財政須透明化,金融管制需鬆綁,銀行體系應制度化,經濟得持續穩定成長,社會未有致命性的潛藏危機;這些方面顯然中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又如加速推動數位經濟綱領,峰會期間出盡鋒頭的中國電商龍頭馬雲說:為了幫助大量的小規模貿易不再受大國與大貿易商宰制,全球應制定共同的平台,促成電子商務的發達。

問題是無論數位經濟或創新成長,如欲貫徹「G20創新科技藍圖」,推動成果交流共享,落實「杭州行動計劃」,首要條件就是必須建構於自由開放、公平競爭及智慧產權獲得充分保障的妥善環境下,這方面中國是否有意願加強改善,以及準備好了嗎?

如果中國大陸對網路的嚴厲管制讓台灣的電商無端被阻絕於大陸市場,國際性的諸多網路服務公司基於政治因素與商業機密無法登陸,各種敏感詞彙檢查、強大的設定阻隔與長城路障、主管機關隨時可封鎖網站、敏感書籍不准網購等現象未能獲得解決,這又如何制定全球共同的網路平台,促成電子商務的發達?

習近平在G20閉幕致詞時曾強調,經濟增長是核心任務,但取得成果需要時間,他呼籲各國尊重其他國家的國情,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

這道出開發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化所面臨的實際困擾,但從另個角度來說,包括歐盟中幾個大國也時因經濟長期不振,在反貿易自由化勢力日益抬頭下搬出「國情不同」的擋箭牌來抵禦市場的開放,如英國之脫歐即是如此;「國情不同」之托詞因而成了全球貿易自由化最大的障礙。

峰會共識容易執行難   G20= Group to Zero

G20的派對愈是華麗壯盛,舞會結束後愈有虛脫感,特別是主辦的中國能貫徹多少的「杭州共識」,各國都將睜大眼睛觀察檢驗。反倒現今全球最具未來市場潛力的東協,除了印尼總統是與會領袖,寮國國家主席、新加坡及泰國總理是嘉賓國領導人外,最該獲邀加入G20的東協10國卻被晾在門外,這是最大的美中不足。

只要認真深入研究,不難察覺各懷鬼胎下~G20最大的共識就是,這次的會議共識執行上若無法貫徹共識,那麼下
次峰會再來想看看有何東東可包裝成「共識」的共識。

若將G20拆字:G20= G‧2‧0 = Group to Zero,這不啻說明了一切!

當然G20還是有其存在價值,不過論實際功能,組織架構與規模愈小,以及參與者愈少,目標愈明確者愈有效益;譬如G20的指導效益或約束力遠不如歐盟,更不如七大國會議(G7)來得實際;中國崛起後俄羅斯已漸失角色,日本歷經20多年的經濟不振,國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因而美國如欲繼續當老大領導全球、管理世界,最佳方式就是「軍事戰略收縮,經貿戰略擴大」,適度縮編全球軍事基地與兵力,在歐洲方面即是把歐洲的安全交由北約(NATO)自理,退居側翼,然後加速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的實現;在亞太方面則減少中東事務的介入,強化與亞洲各方勢力的外交對話、合作與平衡~包括與臺海兩岸及南北韓關係的加強、改善,並力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之成立、運作。

兩岸冷和,台灣唯有努力多邊協商 單邊承諾

從管理角度,美國若集中與歐盟、中國和東協的G4對話、合作及談判,或許會較有效率,也讓企圖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的中國肩負更多的責任與義務。

G20峰會主辦的成功,僅是跨入經濟大國的起手式,這對中國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意味中國未來應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及和平角色;經濟與金融問題的起伏良窳,尚在其次,國際間對中國可信度、可依賴度與可合作程度的認定,方是重點,這些方面中國都還有待努力加強。

杭州峰會熱烈開議,一水之隔的台灣卻冷淡無感,有謂「G20向台灣說bye bye!」自1971年台灣被擠出聯合國後,在中國不停打壓下,幾乎喪失國際活動空間,即便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中國亦不給台灣共襄盛舉的機會和角色,世界早就向台灣說bye bye了,台灣熱烈關切G20杭州峰會又能怎樣?

在損人不利己之「一個中國」的緊箍咒下,兩岸的關係將愈來愈緊張,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勢必愈來愈險峻,台灣無法參與國際重要組織活動,唯一的出路就是集中力量與美日及歐盟等國家個別磋商文化、經貿與國會交流,並協助工商界南進東協諸國,最終則是排除萬難與各可能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即「多邊協商、單邊承諾」。

在全球貿易自由化時代,過度政治干擾,其實兩邊多少都會受到傷害,尤其兩岸關係緊張,影響最大的是大陸台商;而台灣市場雖小,然在產業創新方面卻具有優勢,如何突破艱難與週邊不具敵意的國家經濟合作,將是台灣最大的課題!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台灣)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