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4,676
2017
05&06
月號論壇主題
綜評蔡英文執政一年
老齡多於幼齡:當台灣人口不在年輕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常言道:「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在目前的台灣社會面臨極大的挑戰,加上壯有所用的失業問題,禮運大同篇似乎成為遙不可及的典範。提升生育率,緩和人口高齡化速度,調整人口結構等成為台灣人口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然而,台灣合理的人口結構究竟為何?方為蔡英文政府因應台灣人口變遷的最大挑戰。
 
趨勢:老齡人口已多於幼齡人口
 
按內政部所最新發佈國內人口統計資料顯示,迄今年2月底台灣地區的戶籍登記人口為2,354萬4,189人,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為1,727萬1,093人(占73.36%)。較為值得觀察者,乃其中老年(65歲以上)人口為313萬9,397人(占13.33%),首次較幼年(0-14歲)人口313萬3,699人(占13.31%)為多,高齡化與少子化兩股趨勢已呈現交叉,加上台灣總人口數量以達至顛峰,推估未來有慢慢減少的疑慮,人口問題將成為台灣未來十年的經濟成長最難克服的障礙,人口銳減對內需不振是最大的考驗,當台灣人口不在年輕,能否在全球化維持一流的國家競爭力,考驗著執政當局。
 
台灣老年人口數首次超過幼年人口數,突顯出台灣人口扶養結構轉變為以扶老為主,扶幼次之,台灣人口老化僅略遜於日本及德國,而托育體系除了高價低品質外、服務量也過少的問題未被重視,政府的長照體系能否完善度也是一大疑問。根據聯合國定義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之推估,台灣自1993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7%),明年將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預計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邁向高齡社會趨勢已然確立,完善福利國家體系成為台灣日後的政治寫照,在少子化加上高齡化的雙重衝擊之下,未來老年人口幾乎就要接近勞動人口。
 
面對勞動市場人力短缺及老化問題,則需要提升勞動生產力,並要開發高齡勞動力。人口高齡化的現況是危機也是轉機,危機是太多的高齡人口,會讓社會失去活力,人口高齡化將影響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社會學的角度觀察,高齡人口會提升台灣福利政策與社會照護之趨勢。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高齡化的人口可導致政治人才徵補不易,新陳代謝過慢。若從經濟學的產業角度分析,銀髮業的發展甚至可能超越IT資訊業。高齡化人口延伸出銀髮產業,策略性的拉拔銀髮產業的興起,而展現能讓各國爭相仿效的政策學習之案例。
 
危機:年輕人不願意生育

 
台灣出生率1.07%瀕臨全球最低,與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區的總和生育率也都低於1.2,為世界最低水平水準,但台灣的人均GDP卻不如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人不願意生育的問題,值得有關當局重視。台灣人為何不願意生育?或許與台灣快速的經濟發展所形成的社會觀念使然,低估低生育率造成的傷害。晚婚是擋不住的趨勢,30歲拉警報的現象已不復存在,愈來愈多婦女為了取得高學歷,延後了結婚、生育的年齡,甚至導致生育意願不高,傳統家庭結構瓦解,新婚夫妻選擇搬出去成立小家庭,加上生活壓力大,雙薪家庭蔚為主流,孩子的養育成為父母最棘手的難題。
 
過往政府誤以為科技、外勞、移民等能解決低生育率問題,但台灣社會目前已呈現高度的封閉性。台灣正面臨不當分配的社會福利及薪資結構之苦果,許多人似乎隱約懷抱沒競爭力就不趕有後代的觀念,其實正在台灣的年輕世代蔓延,畢竟養育兒女的標準提升,但年輕人的實質所得卻是降低,年輕人已經難以依照自身的努力賺取足以結婚生子的資源,方為實際說不出的痛。然而,工作穩定性、勞動條件及生育補助較佳的軍公教,生育率較高;可見足夠的福利及條件良好的工作,是維持生育率的基本條件。因應少子化及年輕人不願意生育的危機,治本之道在於鼓勵生育,培養樂於生育的環境。
 
屆臨2016年總統大選前,蔡英文陣營發佈社會福利政策白皮書之政策,當中包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兒童與少年福利、身心障礙者權益、老人福利、長期照顧、家庭與人口政策、社會工作體制等八項主張。在家庭與人口政策方面,其實有許多亮點可供實際上的政策執行,例如擴大實施育嬰親職假,規劃完善的配套逐步延長,以兼顧家長的就業與家庭照顧;投資幼兒教育與照顧,利用閒置教室與社區空間,辦理公共化或社區自助式幼兒園,並擴大辦理學校、社區公共課後照顧,協助家庭銜接就業與家庭照顧的空檔;各地方政府推廣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服務網,提供家庭支持服務,減輕父母教養子女、照顧老人、身心障礙者的壓力。
 
新現象:新住民已成為台灣第四大族群
 
考量台灣少子化、工作年齡人口減少、高齡化及移民現象變遷速度,對未來發展的挑戰也會更為嚴峻,亟須及早籌謀因應對策,台灣的人口政策報告數量太多,但實際落實的人口政策的執行力低。國發會早頒佈「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最大的困境,尤其缺乏適當的政策評估標準。若從人口組成的分析來看,台灣有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然而在過去幾十年間,伴隨著跨國婚姻而來的新住民及其下一代,已經在台灣各個角落立足。台灣的新住民一代加上二代,總人口已超過七十一萬,比原住民還高,新住民已躍升為台灣第四大族群,未來在台灣的政治經濟生態中影響力遽增。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著「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論文。時常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年輕人應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尋求安身立命的基礎。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