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746,485
2017
07&08
月號論壇主題
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能如何挑戰民進黨?
吳敦義的兩岸立場將遭民共的結構性夾擊
顏建發/學者、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台灣)
 一直以來,中國的對台政策並無太大的改變,一言以蔽之,其最終目標就是併吞台灣,使之成為其領土的一部份。而台灣的對中政策大抵取決於兩股力量:一是美國的利益,一是國內的民意取向。毫無疑問地,自1949年以來,美國在台灣享有高度的戰略利益。中國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那究其實,那毋寧是種願望,因為當前北京的行政管轄權未曾及於台灣任何一寸土地。美國固然從未宣稱台灣是美國的一部份,但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利益卻是多方配合;更重要的是台美關係一直都維持著相當的和諧,甚少齣齬。就算是主張終極統一的馬英九,在其執政時期,也未背離此一路缐。

       不過在台灣的國家認同上,過去這幾年卻有明顯的「去中」傾向;即便支持沿用「中華民國」國號者,也大多數在思想上,自「大陸因素」的框架中脫離而出。2014年3月18日的太陽花運動被視為年輕族群去中化最清楚的徴兆。尤其,台灣去中族群與香港去中族群之間也產生共鳴現象,更將此態勢又向前推進。這點可由北京新的對台政策將青年視為統戰對象之最,看出端倪。

       作為台灣為部因素的「美國的利益」及內部因素的年輕族群之國家認同傾向,彼此相互強化,終導致於中國對台政策呈顯出單一、僵硬、霸道與蠻橫的特色。而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與國際生存空間的打壓,更產生了將台灣的生存與美國戰略利益緊緊推在一起的效果。

       上述的趨勢已成結構性現象,短時間內不易逆轉,而以這種的背景來檢視吳敦義的對中政策,我們將發現,吳敦義個人的處境與其論述的基礎,處於很尷尬而進退維谷的境地。

    首先,吳敦義曾指出,他的對中政策就是堅持「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立場。但向來,北京的政治認定十分強調原生背景。吳敦義是本省籍人士,在北京的認定中,具有台灣主體的思維因子,故很難被信任,因此極易以放大鏡檢驗來加以檢驗。2013年,吳敦義暗諷中國,稱「有個國家很大,免簽國只有20個。」當時不少來自中國的斥責認為,吳敦義沒有大局觀念,並批評吳敦義認了美國當乾爹,連親媽都不要了。吳敦義也曾在黨主席競選期間接受專訪表示「如果要統的人,回到對岸去住就可以實現,何必拖累2300萬同胞」。此一論點引發了兩岸統派的不滿,並被貼上是「華獨」。而再以過去主張中國國民黨改名一事來看,吳敦義曾贊成中國國民黨為了選票考量進行去中國化。這些事例讓兩岸的統派對他存有很深的芥蒂。

    今年5月20日晚上九點,國民黨中央公布吳敦義當選黨主席結果,但習近平的賀電卻一反常態,晚一個半小時後才到。傳聞,北京方面對吳敦義一再強調「一中各表」與國民黨不宜談統,頗有意見;國民黨黨內還一度擔心收不到習近平賀電。而文中稱謂用「你」而非「您」,更見距離與北京的弦外之音。
 
    無疑地,在國民黨的深藍傳統中,吳敦義的台籍背景是其競選的優勢,卻也是他難以獲得兩岸統派信任的原罪。而如今位居黨主席的位置,吳敦義為了讓外省深藍接受他,相信在兩岸關係的立場上必須比馬英九更趨統,才能洗刷統派對他的疑慮。而實際上,他所堅持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早已在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的馬習會中,被馬英九轉型成「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這次當選黨主席,重掌國民黨兵符的吳敦義,早已失去「各表」的空間。從這角度看,可以預見,在未來台灣的選舉期間,當兩岸之間遭遇統獨對立加深時,除非中國加以讓步,否則,想要兩面討好的吳敦義反而會遭到來自民共的結構性夾擊,空間將更見侷促。
   
    形勢比人強。蔡英文總統當前的執政成績雖不甚理想,但內政改革的「方向」符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其兩岸的論述又定位在美國利益與台灣認同的重疊之上。除非美中關係有一個大的結構性改變,否則,美國人不會放棄其在台灣的利益,而台灣人除非活不下去了,否則沒有理由會輕易向北京叩頭。準此以觀,不管2018或2020,兩岸議題要成為吳敦義的資產,是需要更多的智慧與謀略。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顏建發/學者、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台灣)
現任: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曾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民主進步黨政策會主任、中國部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副主委、主委。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博士。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日本慶應大學、一橋大學短期研究。

主要專長為:兩岸關係、中國的大國關係、中國的政經發展、東南亞華人經濟。發表過的期刊文章有: “Vladimir Putin’s Strategic Options in the Russia-China-US
Triangle”(2012)、“The Strategic Concerns and Options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Great Powers in Central Asia”(2012)、〈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
的成就與難題〉(2013)、〈習近平對台政策的可能框架與內涵〉(2013)。新書:
台灣的選擇: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的新平衡(2014)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