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746,482
2017
07&08
月號論壇主題
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能如何挑戰民進黨?
淺析兩岸對拉丁美洲之經貿戰略佈局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巴拿馬選擇與北京當局建交,於是和台北斷交之舉恐怕讓兩岸關係從「冷和」關係在走至「冷戰」關係之虞。巴拿馬總統胡安‧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在美國出席活動時表示,質言巴拿馬雖然和台灣有著很好的友誼,但兩岸外交休兵已經結束,身為巴拿馬總統,選擇和中國大陸建交是「做對的事」和「正確的決定」。瓦雷拉甚至曾向台灣的外交官員,建議台灣的總統,兩岸應緩和關係,並告訴台灣外交官,甚至「訪問巴拿馬的台灣總統」,如果兩岸結束外交休兵,那麼巴拿馬的外交政策就會轉向。於是,巴拿馬便浪子不回頭似的奔向北京,所慶幸者乃台灣與巴拿馬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及雙變經貿關係仍沒有太大的衝擊與改變。
 
北京對拿下巴拿馬早已胸有成竹
 
中國大陸早在1996年變在巴拿馬設立貿易代表處和貿易發展辦事處經商室,2016年中國大陸與巴拿馬雙邊貿易額達65億美元,但台灣與巴拿馬的雙邊貿易金額僅有1億多美元,雙邊貿易甚至有萎縮的跡象。中國大陸國營企業宣稱未來加碼投資巴拿馬高達83億美元,官方還提供巴國政府近30億美元的贈貸。另外,巴拿馬當局唯恐中國大陸投資尼加拉瓜造價500億美金之開鑿新運河計畫,而巴拿馬運河擴建工程已經完成87.5%,巴國為拉攏中國大陸而與台灣斷交早有跡象可尋。事實上,去年蔡英文政府甫上台執政之際,立即推出鞏固邦誼的「英翔專案」,讓蔡英文總統應邀出席巴拿馬的運河拓寬及船閘擴建工程竣工典禮,唯不到一年仍發生與巴拿馬斷交之憾事。
 
筆者在台灣接觸巴拿馬留學生的經驗,發現中華民國與巴拿馬雙邊實際關係,其實並非國人所想像「金錢外交」那般簡單,巴拿馬留學生對台灣的好感除了雙邊的經貿互動之外,還基於巴拿馬協助台灣爭取國際地位互動的歷史的情懷。巴拿馬因地緣位置及交通樞紐在中美洲地區隸屬區域大國,中美洲僑界亦有分為支持台北當局及北京當局支派別,然而,不能否認巴拿馬可謂台灣在中南美洲地區最重要的邦交國,或許執政當局可以將此事件操作為政治事件,鄉愿中國大陸的外交打壓激起台灣認同意識,失去巴拿馬這個邦交國對台灣來說是外交上的重大打擊,但是否可以推論台灣長期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經營恐有式微之跡象,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除了推廣產能投資及打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之外,有志之士應當要認真評估北京當局對拉丁美洲的經略。
 
與巴拿馬斷交一事應當讓台灣朝野臨事戒慎
 
早在2009年巴拿馬當局已有向與北京當局建交的意願,只是當時基於兩岸關係處於和解共生及擱置爭議的機遇,馬英九政府時代間接證明兩岸關係發展,只要政府高層有一定政治共識的默契形成,彼此在國際關係上依然可處於「外交休兵」的狀態,台北當局或北京當局皆奉行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只是對一個中國的內涵界定有所不同。當然,政治向來是藝術與修辭的展現,此點對於目前執政的蔡英文政府有參採的價值,未必非得陷入封閉型「一中原則」或開放式「一中議題」的框架限制。另一方面,在當前兩岸關係走向冷和的局面,北京對台北在國際上實存的外交空間向來虎視眈眈,台北在外交上失誤越多,北京見縫插針的機會也會越多,台灣朝野當局應當臨事戒慎,不宜過多的政治操作增加犯錯的風險。

巴拿馬即便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但仍務實地向台灣提出在台灣設立商務辦事處維繫雙邊貿易關係之舉措,證實雙方過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及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仍不受斷交一事所影響。台灣目前全球邦交國達20國,包括貝里斯、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等11國,集中在拉丁美洲地區,顯見如何經略地區對台灣自身於外交利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蔡英文府歷經台巴斷交事件之後,應當仔細評估台巴自由貿易協議(FTA)協議因否因斷交一事能否續保,當中涉及台灣與其他中南美洲友邦的FTA之後續發展,對外雙邊經濟貿易合作協定(含過渡性協定)包含:「中華民國(台灣)與瓜地馬拉共和國自由貿易協定」、「中華民國(台灣)與尼加拉瓜共和國自由貿易協定」、「中華民國(台灣)與薩爾瓦多共和國暨宏都拉斯共和國自由貿易協定」。
 
台灣對拉丁美洲也能提出新穎的經貿政策論述
 
台灣意識的強化對中華民國外交該採取「承襲正統」與「另起爐灶」具有很大的模糊空間,國人必須了瞭解巴拿馬宣布與台北斷交而與北京建交一事,不能僅情緒式的處理而陷入內戰,政府有關單位應謀定而後動地保住台商在巴拿馬的投資權益。無論基於打動人心或動搖軍心,蔡英文政府可以對東協地區、南亞地區及紐澳地區提出「新南向政策」的政策論述,也應當對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有所新穎的積極作為,強化台灣對該地區的政經佈局策略。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著「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論文。時常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年輕人應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尋求安身立命的基礎。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