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48,849
2017
07&08
月號論壇主題
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能如何挑戰民進黨?
吳敦義時代的國民黨將壯大還是趨小?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大陸)
國民黨新主席終於產生了。吳敦義首輪過半,似乎成為眾望所歸的新共主。此次選舉對吳而言,可謂是有驚無險。吳、洪、郝、詹、韓、潘六位候選人參與角逐,每位都有自己的擁躉,這必然會導致票源分散;選前一個月,媒體觀察極有可能選舉會進入第二輪,但吳通過精妙的計算、廣博的人脈和頑強的努力,竟然可以第一輪就獲勝,其能量之強大可見“非比尋常”。當然,深藍選民不免一直就此事質疑:既然能量如此巨大,為何2015年的時候不挺身而出選“總統”?
 
在此次選舉中,洪吳二人的兩岸論述可謂涇渭分明,針鋒相對。洪念茲在茲的是孫中山的創黨理念,而吳敦義則是一想到經國先生的栽培就“哽咽動情”。然而媒體普遍認為,洪秀柱更堅持傳統的“憲法一中”,即便是“一中同表”也是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本來之意;而吳敦義對於“一中各表”的強調,或有可能被對岸解讀為另外版本的“兩國論”,所以質疑之聲不絕於耳。然而吳敦義總是“說一半留一半”,即便是面對媒體的多次提問,強調的仍然是“我講得都非常清楚,我講的都是原汁原味”而已。非常可惜的是,如果僅僅是這樣對“九二共識”進行生硬的文本解釋,其真正的兩岸立場仍讓人難以瞭解。
 
吳敦義勝利和洪秀柱敗選,其實不應該被簡單解讀為理念的“優劣”。吳敦義實際上佈局已久。2015年之所以不出來選,主要原因是當時的蔡英文挾著2014年“九合一”勝選的餘威,氣勢如虹,國民黨誰上誰就要當“炮灰”。因此,之後從洪秀柱到朱立倫,實際上是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的。吳敦義不想當英雄,他只是想當“總統”。所以正如近日洪秀柱所提到,“吳敦義是以競選‘總統’的規格在競選黨主席”。若果真如此,其佈局和組織人事安排豈是其他人能夠比擬?所以說,吳敦義佈局已久,在“立法院”國民黨團、在地方黨部、在本土人士中,吳的人脈強過洪太多了。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洪在“明處”,吳在“暗處”,洪秀柱的任何公開論述吳敦義都可以輕輕鬆松地“拉後腿”(譬如二人針對“和平政綱”的爭論)。而洪在一年黨主席任期內未能將國民黨振衰起敝,這往往又會被外界解讀為領導能力有限,於是乎大家更會期待新的黨主席上臺。
 
總之,“天降將大任於斯人也”,吳敦義終於成為了國民黨的“臨危受命2.0版”。在吳敦義時代,國民黨是會更加壯大,還是更趨於小黨化?筆者認為,判斷吳敦義時代的國民黨變大變小,不應該僅僅看國民黨在2018年是否贏回一些縣市長的席位(因為2018年的選舉說白了也可能會有民進黨幹不好的“送分因素”),而應該看國民黨是否能夠找回自信,是否能夠凝結人氣,是否能夠壯大泛藍陣營。就這點而言,吳敦義上臺後所面臨的挑戰其實仍然不亞于去年的洪秀柱。
 
國民黨的主要危險表面來自於民進黨的清剿,實際上更深層次是臺灣民眾的不信任。民進黨長期汙名化國民黨,抹紅抹黑,無所不用其極,而自己則剛上臺就可以各項政策“髮夾彎”。去年,民進黨剛上臺就成立了“不當黨產委員會”,擺明瞭要繼續清剿國民黨,洪秀柱領導下的國民黨且敗且戰,甚至不得不向民間人士舉債來發黨工薪水。吳敦義就任後能否在類似戰役中贏得勝利呢?此外,民進黨推動的“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計畫”,擺明瞭就是倚仗“立法院”的多數席位強行通過,上演西方所謂“多數人的暴政”,國民黨能奈若何?吳敦義在這樣的鬥爭氛圍之下,如何不斷突圍呢?此外值得警惕的是,雖然蔡英文和林全的民調不斷降低,但是,國民黨的民調並未見大幅上升,可見民眾對於國民黨的質疑聲音一直未能平息。簡單而言,這個國民黨是真正“鳳凰涅磐”了嗎?國民黨擺脫過去的僵化、官僚的“大佬政治”了嗎?國民黨能夠代表普通民眾與民進黨抗爭了嗎?民眾對此疑慮甚多。
 
國民黨的次要危險來自於自身發展的不團結,這個不團結放大了說就是泛藍的不團結,因此國民黨始終可能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例如,以洪秀柱為代表的“深藍”,是否願意團結在吳敦義周圍,還是有可能靠向新黨?通過在6月份的國民黨內鬥表現來看(主要事項是爭奪中央委員和中常委的提名權和提名時間),吳並不想將其原先洪秀柱的陣營收歸麾下。這樣的考慮可能是為了“排排隊分果果”,先要安排好嫡系。但“深藍”是兩岸聯繫的血脈,也是“一中”的最忠貞力量,吳的排斥極有可能導致部分人士的出走。此外,吳對待親民黨的態度也需要觀察。泛藍整合是一個大局,國民黨和親民黨恩恩怨怨,是否能夠隨著吳敦義的就任暫時走向和睦的狀態呢?近日在“立法院”國民黨轟轟烈烈提議反年金改革“釋憲”,已經完成34位“立委”連署(國民黨有35席,簡東明遭判刑被停權),就差親民黨“立委”3席和無黨籍“立委”1席加入,然而最終親民黨仍然沒有連署。此役中“國親合作”破局,說明了親民黨對於國民黨和吳敦義芥蒂很深。
 
最後國民黨的發展危險在於能否繼續成為兩岸之間和平的“紐帶”。這裡需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臺灣從陳水扁時期到馬英九時期,實際上是從“急獨”到“三不”(不統、不獨、不武),這個變化趨勢是兩岸從冷凍到緩和,所以大陸是歡迎的,因此有了兩岸社會經濟密切交流的態勢,也有了事實上默認的“外交休兵”。但“此一時彼一時”,如果現在吳敦義仍然是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和“三不”(“不獨、不統、不武”,吳將“不獨”與“不統”位置對調, 並無實際意義),大陸會認為這是兩岸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嗎?二是中國國民黨當前在島內的力量對比今不如昔。馬英九時期,國民黨不僅佔據“總統”大位,還佔據“立法院”的多數,所以中國大陸將國民黨視為極為重要的聯繫管道。然而今日國民黨已經衰弱不堪,怎可如此自矜,難道看不到雙城論壇的順利舉辦和多種民間管道的暢通往來已經都繞過臺灣各個政黨了嗎?第三,當前中國大陸崛起勢頭迅猛,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一帶一路”不僅得到從東南亞、中亞、南亞、西歐等地國家的積極擁護,近來日本和美國也願意積極參與其中。說白了,中國大陸已經有了更堅定的發展理念,若國民黨只願意“刻舟求劍”,希望僵化地保持“一中各表”和“三不”,中國大陸為何要積極回應?難不成還沒有看到這樣的理念會消極地配合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民主政體的典型特點,就是在野批評容易,執政後施政困難。這個規律恐怕也適用於當下的國民黨。此次選舉,再次驗證了國民黨內有許多精算師,洪秀柱性格直爽,被算計了也屬於正常狀況。但無論是誰,如果只是權謀精准卻沒有團結眾人的強大號召力,僅僅是希望等著民進黨的失敗就可以摘“2020的果子”,那可能真是癡心妄想。
 
國民黨黨主席的勝出,意味著艱巨的責任和漫長的征途。未來,吳敦義可能帶給兩岸更多的期待,當然,也可能帶來巨大的失望。是否是民間所雲“挺個大肚生個瘦娃——營養我自己”呢?換言之,是否是國民黨內親吳敦義的陣營在壯大,但最後卻導致國民黨的分裂呢?若是如此,恐怕既非國民黨之福,也非吳敦義之福。吳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泛藍整合和國民黨的壯大才能實現他極具宿命感的“2020”。而泛藍的整合需要有大氣魄,需要向各個藍營勢力伸出橄欖枝,需要通過一場又一場鬥爭的勝利來提振士氣。考驗吳敦義的時候到了!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大陸)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是臺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大國崛起戰略比較、政治學理論與實踐。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