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2,593
2017
09&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中共十九大可能的變化看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掀垮中共19大精心佈置的紙牌屋?淺談郭文貴現象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郭文貴何許人也?2017年伊始,郭文貴以海外流亡商人的身份,陸續接受明鏡、美國之音的採訪,其間也有與BBC交流,四月初期開始在網站Youtube開設網路直播,爆料中國官僚貪腐之弊端,在中共19大召開前夕鬧得滿城風雨。國外媒體常將郭文貴與維基解密的傳奇人物艾桑奇、前美國CIA職員史諾登並列討論,海外華人反共輿論更將郭文貴比擬為「數位洪秀全」,迫使今年春天中共外交部向國際刑警組織要求,對郭文貴發出了「紅色通緝令」,因而聲名大噪。至於郭文貴所言掌握台灣高官的桃色八卦風波,本文暫且不討論。
 
海外民運並不認同郭文貴的離奇爆料
 
中共宣傳系統罕見出動「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環球時報」等官媒,聯手反擊郭文貴的爆料,「新華社」甚至單獨撰文批評稱郭文貴所謂的爆料,都是經過深度加工的謊言,暗示郭文貴乃利益薰心之徒。筆者對郭文貴現象的發酵,始終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綜觀網路上對郭文貴現象評論亦毀譽參半,反對者認為郭文貴爆料之事許多有違常理,盡其嘩眾取寵之能事,但贊成者認為郭文貴有愛國之心,所以持續爆料中共官員貪腐內幕及八卦軼事,甚至影響中共19大的人事佈局。郭文貴雖多次表示無意發動改朝換代或政治革命,重申他追求的「四反三不反」(反對以黑治國,以警治國,以貪反貪,以黑反貪;不反國家,不反民族,不反習主席),但郭文貴卻讚揚習近平是中國千年來少有之聖君。
 
郭文貴認為中國今天的發展和繁榮,要歸功於過去江澤民和曾慶紅的領導,但郭文貴更加碼爆料說江澤民時期的總理朱鎔基是趙高、李斯式的人物,是中國金融腐敗的始作俑者,是欺騙老百姓的假清廉。而王岐山擔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除了是中國政壇的權力核心成員,更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打貪計畫的重要官員。然而,許多海外民運人士紛紛質疑郭文貴爆料真實性,直言其動機心態可疑,決心與郭文貴劃清界線,甚至質疑郭文貴經商發跡過程也是狗屁倒灶,始終是依附權勢失敗而被迫流亡海外的商人,既沒有道德性也無正當性。任意讓郭文貴現象倘若持續發酵,只會把海外民運搞得更加烏煙瘴氣,讓反華勢力看笑話罷了。
 
盜國賊一說恐反映出中國金融體系淘空的徵兆
 
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壞帳總額將達到51兆元人民幣(約合7.6萬億美元),該估算數字意味著壞帳率為34%,遠高於官方的數字,而且高於官方界定為不良貸款或關注類貸款的銀行貸款數字的五倍以上。事實上,中國金融體系的透明度一向讓人存疑,按郭文貴爆料的跡象,顯現金融系統的壞賬風險不斷顯現,金融機構出於規避監管的目的,將高風險信貸隱藏在資產負債表之外,而大量資產早已外移至境外,導致中國經濟呈現泡沫階段,始作俑者乃一群將國內資產移轉海外的盜國賊所導致。
 
中國金融市場有個特殊的現象,乃金融市場資源會根據政府不同的政策方向而流向不同的地方,當發現某個地方可能面臨金融風險時,政府也能夠利用其可見之手,將金融市場的風險向其他地方轉移。不過,金融市場的風險並沒有消失,但是這種轉移可以讓金融市場危機爆發不斷延遲,用空間換時間考驗有關當局調控可轉移風險的能力。尤甚,中國當局究竟有無調控風險的能力,按照郭文貴的說法這是一種金融資產淘空的騙局,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完全就是房地產化,一切都依賴於房地產繁榮和興衰,但中國房地產的估值並不能用西方經濟學或產權觀念來釐清,老百姓的資產都被鎖房地產市場而無法脫手。
 
政爭輸家通常被會冠上貪污腐敗的罪名
 
至於盜國賊體系一說,郭文貴直指王岐山表面上打貪腐,實質上更貪腐,過往中國官僚貪污只是蠅頭小利,而盜國賊卻能將貪污得來的蠅頭小利加以證券化、金融化、資產化,因此王岐山家族坐擁大筆財富。19大不僅為中共政權換屆更替的例行公事,更是影響中共政局存滅的十字路口,而中國內部的政治腐敗問題,包含貪官利用公權力或職務之便,牟取特定族群、團體、或個人的政經利益。所有形式的政府都可能在實踐中出現政治腐敗,腐敗的程度可以有天壤之別,從利用影響力作某事而牟利、到機構性行賄,導致要治療中國政治貪腐只能用政治解決,很難從制度設計或法令規範上加以根除。
 
對於郭文貴現象引發各種官場現行記的怪象,中共在19大召開前確實面臨一個騎虎難下的局面:郭文貴現象是否是個威脅?以及如何消弭郭文貴現象?倘若北京當局勢必要除去郭文貴,是否會坐實外界認為反腐運動本質上就是打擊政敵的遮羞布。不過,筆者對郭文貴的離奇爆料事蹟有各種質疑,但該現象終究對於19大中共政權的「有序更替」形成一種挑戰,表面上各種政治勢力中的暗中較勁,實際上中共將矛盾稱之為路線鬥爭,政爭輸家的罪名,通常是「貪污腐敗」來收場。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台灣)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著「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論文。時常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年輕人應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尋求安身立命的基礎。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