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2,676
2011
01
月號論壇主題
世代轉換與兩岸關係 ─ 政治篇
台灣是兩岸的領頭雁,還是孤雁?
─ ─ 從雁行理論看台灣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
王尚文/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歷經了兩次「江陳會」,原本預期台灣在拿到「東協+1」的門票後,會乘勝追擊、扳回頹勢,中國大陸也會投台灣之所好,完成兩岸經濟整合的階段性任務,可惜在台灣五都選舉過後,兩岸當局都已明顯地將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的腳步緩慢下來,其原因除了複雜的政治因素考量外,彼此信心不足、缺乏互信、合作的基礎,還是最大關鍵。
江陳第五、第六次會議,除了未再觸及如何擴大早收清單(台灣、大陸貿易貨品早期收穫商品清單)名目外,連台商最關切的「投資保障協議爭端解決機制」都未能簽署,且在兩岸文官代表進行會商之時,無論是在金融、智財權、空、海運飛航等等議題上,都可以觀察到彼此給對方穿小鞋、設界線等小心眼,攻防心態處處可見,正因為互相爭設門檻,導致原來預期的,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等後ECFA時代諸多兩岸經貿開放進程,也都因而延宕。
曾經熱絡一時、引起國際關注的兩岸ECFA簽署,又為何會在短短半年不到,就被刻意的「冷處理」呢?原因當然擺脫不了政治因素,去年11月底台灣經歷了一場五都市長選舉,選後國民黨勉強穩住北北中三席,民進黨則強勢囊括南高兩席,而且總得票數已經過半,這樣的結果,導致馬英九政府不得不冷卻一下兩岸正處高峰的經貿熱度,以爭取淺綠的選民支持,而中共方面看到南台灣的一片綠油油,也感到投鼠忌器,不敢輕忽南部民眾的恐共心態,因此,在後ECFA兩岸進入實質合作討論時,反而刻意避免被攪入「政治意圖」的漩渦中。
兩岸後ECFA 都沒有退縮的理由
政治問題原本就是充滿複雜性,必須從多角度去權衡與審視的,這都無可厚非,但是,若從經濟的角度觀察,無論台灣或是中國,都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結論,尤其,兩岸簽署的ECFA協議,在本質上也是屬於WTO(世界貿易組織)之下,一種特殊的FTA(自由貿易協定),既屬FTA,就應互相視為「自由貿易區」,在逐步擴大早收清單的協議之下,成為互免關稅的「同一市場」,然後運用兩岸各自的競爭優勢,擴大利基,達成兩岸合作,進軍亞太、問鼎國際的互利雙贏目標,這不也正是台灣更多民眾之期待嗎?難道不是中國讓利給台灣的心意嗎?豈有退縮的理由!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魏啟林曾經分析,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那就是20年前台灣曾想規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卻因為兩岸未能三通、又沒有像ECFA的自由貿易協定,以至於夢想幻滅,但20年後的今天,不但前述問題均已迎刃而解,台灣還戲劇性地,於2009123,將遺產稅及贈所稅從50%降為10%,更於去年初通過產業創新條例,將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由25%降為17%(中國大陸公司稅為25%,台商若欲將所得匯回台灣還需再課10%的稅率),這樣的優勢,不但已觸動台商「鮭魚返鄉」的熱潮,具備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條件,台灣甚至可能出現,掀起中國企業亞太化、國際化的「平台效應」。

魏啟林教授指出,台灣不但地理位置剛好是亞太區域的中心點,台灣的幾個國際機場往返日本(成田、羽田)、韓國(首爾)、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各城市,都十分方便,台灣的高雄港吞吐量曾經是世界第三大港,再加上台灣的經濟制度、資本市場早已透明化,股、匯市的各種監督管理已經成熟,而且台灣的中小企業充滿活力,中國大陸企業如果能夠來台灣投資企業,然後股票上市,將可得到全世界最有效率、大眾資金成本最低的效益,陸商若想朝向亞太、國際發展,只要能獲得台灣四大會計師的簽證,其信用評等立即提升,當然,日本、韓國甚至於歐、美國家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也以台灣為平台最便捷。
台灣善用貿易優惠 經濟利益龐
一位曾經叱吒風雲於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知名企業家-劉董事長也呼應這種觀點,劉董事長說,台灣產業外移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台灣不必害怕大陸的崛起與磁吸作用,台灣要與大陸競爭,唯有重拾台灣原有的「貿易王國」優勢,重新喚回台灣早年企業家拎著一只皮箱跑遍全世界的開拓精神,而台灣執政者也要掌握這個優勢,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以台灣幾個國際港為中心,將營業稅降至比香港、新加坡更低,如果台灣能夠祭出超越星、港的「貿易優惠」,扶持台灣貿易商巧妙運用魏啟林教授所謂的「亞太營運中心平台效應」,將MIC(大陸製造)轉換成MIT(台灣製造),中國大陸的貨品將源源不斷地經由台灣運往亞太、國際市場,其槓桿效應、經濟利益之龐大,將難以想像。
長期專注於台灣及兩岸產業經濟發展的淡江大學副教授莊孟翰,最近重提台灣從50年代的農產品、60年代的輕工業、70年代的重工業、80年代的資訊工業、90年代的半導體工業,以及21世紀前10年的生物與奈米科技,形成了台灣工業化的經驗「雁行理論」,莊孟翰教授說,台灣早期的政府財經政策領導人,如尹仲榮、李國鼎等,皆具有國際前瞻的眼光,將台灣經濟帶向蓬勃發展,到了蕭萬長成為經濟部長時,曾欲藉其貿易長才引領台灣邁向國際化,但因適逢大陸市場改隔開放,台商一窩蜂西進大陸,以為生產要素成本下降即可解決一切問題,結果反陷於一再遷徙、進退兩難的窘況,使得台灣產業經濟的「雁行理論」失去方向。
綜合以上三位經濟學者、台灣企業家的看法,在兩岸既已朝向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之下,台灣唯有與中國大陸攜手合作,並拿出台灣折衝於亞太(營運中心)、國際(全球運籌中心)市場的本能優勢,帶領中國大陸進軍海外,那麼,在世界市場上,除了美國已經佔有主導研發設計席次、歐洲搶下品牌形象席次之餘,另外由兩岸合作所能佔有的,則是主導國際市場行銷的席次(台灣的模具製作、代工技術、市場接單彈性、情報蒐集等都屬世界一流)。以「雁行理論」而言,台灣還有機會扮演兩岸「領頭雁」的角色,否則,若任令政治紛爭干擾經濟發展、讓不良的行政效率延誤ECFA的時機,台灣或將淪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亞洲「孤雁」罷了。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王尚文/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世新大學新聞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現任:自由撰稿人、桃園新報總編輯。
曾任:工商時報副總編輯、中時報系發行部副總經理。
著作:《企業蛻變三部曲》(2005年,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出版)、《中小企業藍海e策略》
(2006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群聚e串連-2007 Link成功方程式》(2007年經
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