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772,328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1
年
02
月號論壇主題
世代轉換與兩岸關係 ─ 產經社會文化篇
期數選單
政治暮氣沈沈,社會活力奔放
顧爾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回上一頁
大約五年前,中國的「中國網」曾經刊出一個專題,介紹民進黨的「新生代」。
專題中對這些「新生代」的介紹雖然不算深入,但基本上資料蒐收集還算完整。
專題的導言說:「
一大批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進黨新世代,也已走上了各級重要崗位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年過去了,再來看這份名單,卻發現這些「新生代」真正在「各級重要崗位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人數其實很有限,更上一層樓的人更少。最重要的是,這些所謂的「新生代」其實都已經步入四、五十歲壯年期了。
兩岸的政治體制不同,在中共的體制下,「接班梯隊」的培養有一定的步驟,「青年才俊」想要強出頭並不容易。而在台灣,國民黨是個嚴重老化的政黨,年輕世代可以冒出頭的,多是政治世家的第二代,例如吳伯雄、高育仁的兒子女婿。當馬英九選上總統,籌組執政團隊時,就可以發現國民黨人才斷層的嚴重性,馬英九所能倚賴的主要是八年前還沒有政黨輪替時,就已經在政府部門擔任要職的人。說好聽一點,是「經驗豐富」,說白一點是「暮氣沈沈」。
而靠選舉起家的民進黨,照理說年輕人出頭天的機會更大,事實上民進黨也一樣面臨老化的問題。當年從黨外到民進黨剛成立的時代,年輕人的確很容易出頭,像陳水扁、謝長廷三十出頭就選上市議員,成了黨外政治明星;游錫堃三十三歲選上省議員,四十一歲當上宜蘭縣長。問題在於二次大戰後出生這一世代的民進黨政治人很早就登上政治舞台,讓他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累積政治資源,到現在約六十歲,依然還有本錢、很有精力地活躍於政壇。他們當「天王」已經當很久了,而且看起來還很有機會繼續當下去。
在「天王」陰影下,民進黨年輕世代很多是大學、研究所畢業就去擔任立委助理、黨工、幕僚,十幾年過去了,還是在擔任二線工作,少數人好不容易有參選機會,但選上市議員都已經是四十出頭了。民進黨的老化,雖不若國民黨嚴重,但老化趨勢看不到逆轉的可能。
兩岸政治結構很難改變。在短期內期望中共這個「具有軔性的威權政體」有重大的改變並不切實際;而台灣政黨輪替還是會發生,但政治結構依然。也許有一整個世代注定要被犧牲,因為他們沒趕上上一波政治典範的大改變,他們也沒有機會在下一波政治典範轉換中擔任旗手。
相對於政治領域的暮氣沈沈,在社會領域卻看到年輕世代展現出他們的活力。在台灣,從收容麻瘋病患的樂生療養院的拆遷引發學生與社運團體抗爭,到陳雲林來台點燃「野草莓運動」,再延續到反對農地拆遷的「大埔事件」,我們看到年輕世代持續而積極地投入各種社會抗爭或者社區營造。而且一再地展現出強大的動能與創新力量。
不只在台灣,中國的社會領域也吸引了許多有夢想、有實踐力的年輕人投入。汶川地震的救災動員,點燃了公民社會生機。而像余志海的「多背一公斤」這個有創意的方案帶給年輕人開拓社會事業的新想像。這些在中國各地基層發展的社區、環保、扶貧等等社會實踐,欣欣向榮,從下而上在改造中國。
香港亦然,年輕世代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從
老街「喜帖街」改造、天星碼頭拆除等抗爭,到高鐵香港段引發菜園村的抗爭。這些抗爭直指香港政經結構核心的地產利益,而高鐵抗爭更讓港人思考到:與內地經濟融合的同時,如何保障自身主體性。這些撼動香港政經結構的社會運動,多是由「八○後」年輕世代主導。香港年輕一代已架構起兩岸三地的平台,透過像「一五一十」這樣的網站,讓內地、香港、台灣以及海外各種言論思想可以相互溝通衝擊。
兩岸三地參與社會事業的年輕世代,擁有許多共同價值與理想,一樣關懷社會正義。反對中國農民被上樓的人,一樣會支持菜園村抗爭,一樣會聲援大埔事件。
一位到臺灣求學的陸生參觀了實驗小學,在中國網站介紹這所小學的理念與教育方式,也引起很多讀者迴響,這就是兩岸民間社會的正面交流,
這些共同的社會關懷與價值觀,正是兩岸三地溝通合作的基礎。而資通科技的進步,也讓兩岸年輕世代更方便共同打造社會事業。而這些由下而上的社會工程,最改造暮氣沈沈的政治領域堅實的基礎。
End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顧爾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本名郭宏治)。
現任:專欄作家。
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碩士。
著作:與吳介民、范雲編有《秩序繽紛的年代》(2010,左岸)。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