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834
2011
02
月號論壇主題
世代轉換與兩岸關係 ─ 產經社會文化篇
歐胡會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
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台灣)
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2011年1月18日抵達美國進行國是訪問,有些人認為他與美國總統歐巴馬 (Barrack Obama) 將會為今後30年中美關係定調,未免想想像力過於豐富。
幾經折衝之後,兩人總算在2011年1月19日勉強發表兩國之間的第三個「聯合聲明」,宣稱兩國將在改善中美關係、增加兩國領導人會晤次數、穩定全球金融體系、延緩地球暖化以及解決區域和全球危機上繼續努力。問題是,儘管兩國看起來建立不少共識,但是撇開一些容易做到 (增加峰會次數) 或正在進行的議題 (地球暖化) 之外,大多數共識不是曲高和寡 (改善中美關係) 或形同具文 (穩定全球金融體系) ,就是難以達成的假共識 (北韓與伊朗核武問題)。
歐胡會發展成這樣一個結局,2011年1月以來美中兩國政治人物一連串針鋒相對的對話,就可以看出梗概。例如,從楊潔篪訪問華府與國務卿希拉蕊的談話,就可據以判斷:歐胡會應該只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居多,但仍難掩雙方在人民幣匯率、全球經濟、人權、北韓、伊朗等議題的深層矛盾。
20111月4日,楊潔篪會見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 (Hillary Clinton),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營造良好氣氛。他在會前表示中美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會後形容兩人會談具建設性、有成果,並感謝美方對胡錦濤國事訪問的重視。希拉蕊則表示,美方對胡錦濤此次國事訪問期待已久。從雙方高來高去的談話幾乎看不出,中美兩國在經貿與安全問題的嚴重爭執已快到了圖窮匕現的地步。歐巴馬在2011元旦講話中,矢言要全力確保美國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問題是,在胡訪美前,歐巴馬如果不施加壓力,北京又如何會在人民幣匯率與經貿議題上讓步?
歐巴馬深知對中國施壓成功,是讓美國經濟復甦的關鍵,也是他連任與否的決定因素。因此,當楊潔篪1月4日下午赴白宮與國家安全顧問唐尼倫 Tom Donilon會面,商量胡錦濤訪美的各項議題時,歐巴馬突然現身唐尼倫辦公室,並加入他們的會談。歐巴馬當天其實剛結束與家人在夏威夷的度假行程,剛返回白宮上班。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歐巴馬顯然是迫不及待地直接介入此事。
楊潔篪表示,胡錦濤的訪美具有十分重要深遠的意義,「將進一步推進中美的積極、合作、全面的關係;將進一步深化兩國在雙邊、地區、和國際事務上的合作;將進一步推進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希拉蕊也回應說,美方願與中方共同確保繼續發展積極、合作、全面的美中關係。
台灣議題 仍為中美兩國爭執焦點
顯然,楊潔篪與希拉蕊認為中美關係無所不包的談話,應該只是場面話,而非務實的談話。雖然以中美兩國的國力來看,都有資格涉及到各個層面與各個領域,但要談到全面合作恐怕還言之過早。從過去兩年的交往經驗來看,為什麼雙方關係忽好忽壞,時起時落?中美兩國真能在六方會談與制約北韓問題上獲致可長可久的協議?也許,華府與北京可能都要從辭藻華麗的外交辭令中清醒過來,以因應政治現實。
在問及楊潔篪與希拉蕊的會談是否觸及台灣議題時,國務院發言人克勞理 (Philip J. Crowley) 回答說,「僅簡短地提到」。後來的發展證明,克勞理所言非實。雙方都大談特談台灣議題,不僅為是否簽訂「第四公報」互不相讓,也對是否將涉及台灣主權與領土的「核心利益」納入第三份「聯合聲明」有嚴重歧見。
此外,從美國國防部長蓋茲 (Robert Gates) 與中方國防部長梁光烈2011110日的會晤,以及已透露的雙方對話與聯合記者會內容來看,儘管美中兩國的軍事關係暫時回到正軌,但恐怕難以持久。
蓋茲提議,美中兩軍應建立戰略對話機制,今後不論發生什麼困難,希望雙方對話都不要中斷。從表面上來看,他的建議有點突兀,惟從五角大廈的角度來看,美中兩國軍方成立專屬的戰略對話機制,的確有其必要。
雖然目前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的平台從未因兩國關係出現緊張而中斷;但是,兩軍交流的情況卻不穩定,不是北京威脅說要切斷,就是實際上中斷好一陣子。蓋茲指出,「美中軍事關係太重要了,不能受到政治上任何風吹草動的影響。」因此,美方認為建立兩軍戰略對話機制,應有助於兩軍交流趨於正常化。
中美防長會談挑戰兩軍極限
過去經驗顯示,兩軍交流中斷,多因美國對台軍售引起。最近一次事例就是,歐巴馬政府2010129出售台灣總值高達6.4億美元的武器系統後,北京隨即中止兩軍交流。在此議題上,美方的立場一向是根據《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售台防禦性武器,以增強台北與對岸談判信心。因此,建立一個穩定的戰略對話機制,不因美對台軍售而影響美中兩軍交流,自然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自從歐巴馬總統與中方領導人胡錦濤20091117發表聯合聲明以來,美中兩國即對「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s) 爭議不斷,或明爭或暗鬥,從台灣、黃海到南中國海的主權與領土完整,華府與北京都各有各的立場,相持不下。
既然美方的立場是透過對話解決釣魚台與其他領土爭議;為了避免未來為「核心利益」爭執而影響美中關係,建立一個穩定的戰略對話機制應是未雨綢繆的安排。
對於五角大廈的如意算盤,中方國防部當然一清二楚。第一,梁光烈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的建議,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他這種不痛不癢的回答不啻給美方一個軟釘子碰。中方未必對蓋茲所提成立戰略對話機制的建議完全沒有興趣,但既然是美方先提,自然要好好討價還價一番。
中方最在意的顯然仍是美國對台軍售。在這方面,梁光烈表示:(1)他希望美方能認識到台灣問題對中方至為重要,就應在對台軍售上做出調整,這個問題不解決,戰略對話將窒礙難行;(2)針對美最近售台陸軍戰術飛彈,他表示不希望看到類似事情再次發生而損害中美關係;(3) 他說,中方反對美國軍售台灣立場是一貫及明確的,因為此事「損害中國核心利益」,暗示今後美若繼續對台軍售,不排除中美軍事關係再度中斷的可能性。
針對美方透過對話解決釣魚台與領海爭議的立場,梁光烈指出,如果美方再次忽略中方核心利益,兩軍關係將會再度受到影響。
美中兩軍在以上這些問題的立場,可說是南轅北轍,特別是在美國對台軍售議題上,雙方更是全無交集,正如蓋茲2011111在北京媒體圓桌會所說:「他們說他們的,我說我的。」更不用說在胡錦濤訪美之後,釣魚台列島、東海、南海、朝鮮半島等問題,都可能陸續登場,挑戰兩軍交流的極限。
美中外和內爭本質 不因歐胡會改變
在2011年1月14日在國務院內紀念已故中國通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的一場演講中,希拉蕊強調美中兩國正面、合作、全面關係的重要性,但也堅持美國在許多問題的原則與立場。此顯示,儘管她為歐胡會定調,但美中兩國外和內爭的本質顯然不會在歐胡會後有所改變。
雙方不但在全球金融、人民幣、北韓與人權四大議題的觀點南轅北轍,連表達同一個「零和」概念,也措詞不同。國務卿希拉蕊演說中期望北京放棄19世紀「零和」思維,而胡錦濤則在2011116回應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 與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 聯合提問時,要求華府放棄冷戰「零和」思維。從其他國家角度看來,這種針鋒相對本身就帶代表兩國是以壓倒對方取得上風為主要考量。雙方在許多問題上,各有原則與立場,有些可能在基於交換基礎上相互妥協,有些則是各自都無可讓步。
 
希拉蕊指出,美中關係的三項要素分別是:(1) 參與亞洲事務;(2) 強化美中互信;(3) 擴大雙方經濟、政治與安全的合作。

在持續參與亞洲方面,她指出美中關係固為關鍵,但絕非「G-2」(美中兩強),區域與全球事務不能缺少其他國家的合作,美國也將持續強化與他們的雙邊關係。
美國在亞洲的立場在此表露無疑:美國不但不會因中國大陸快速崛起而退出亞洲,反而會與美國的傳統盟邦與夥伴加強關係;美國軍力也不會因為中方成功發展「航母殺手」的D—21飛彈或J-20隱型戰機就退到第二島鏈。美國的目的何在?說穿了就是一種變相的「有備無患戰略」(Hedging Strategy) 或是「圍堵交往戰略」(Congagement Strategy) 的借屍還魂,意為如果中國行為良好,遵守國際規範,則美中自可繼續朝正面、合作、全面關係發展,否則美國自會聯合其他國為中國劃紅線定規矩。然而,快速崛起的中國會甘於接受其心目中為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規範嗎?
在擴大經濟、政治、安全合作方面,希拉蕊強調雙方合作才能確保堅實、持續與平衡的全球經濟發展,認為北京除應讓人民幣加速升值、對美國與其他國家開放市場、共同化解伊朗與北韓核武問題之外,並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係基於三個公報與一個台灣關係法,樂見兩岸合作,未來也期待繼續交流、降低緊張關係。
在劉曉波等人權議題上,雙方較勁的痕跡更是有如斧鑿。人權議題向來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優先選項。希拉蕊在演說中大談新疆、西藏與異議份子等人權問題;但是,人權議題不在她所提美中關係的三項要素之列。然而,政治體制、意識型態與國情的不同,使得她的這番談話,好似對夏蟲語冰。好在她以大幅篇幅談人權問題的主要聽眾並非中國領導人,而是美國大眾。這使得她希望大陸領導人不要壓抑人民言論自由,以免滋生不滿造成政治不安,不如早日進行改革的善意規勸,也好像是生公說法,只是要讓頑石點頭卻絕非易事。面對希拉蕊的人權攻勢,胡錦濤則以「中美兩國應該尊重彼此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就四兩撥千金輕輕化解。
在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壓力之下,胡錦濤表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將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當然,胡錦濤也只能這樣委婉地回答了,因為一旦撕破臉,雙方面子上都不好看。長期存在於中國大陸領導階層的一個謎團就是:1990年代初東京在美國壓力之下大幅升值日元,結果20年來日本經濟一蹶不振。胡錦濤或有可能讓人民幣逐步升值,但卻絕無可能「一步到位」,讓美國滿意。
在國際金融方面,胡錦濤則反嗆美國未能善盡大國責任,以致美元地位不穩,暗示美國2010年11月推出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印行六千億美元的政策,是以鄰為壑的做法。
在安全合作方面,希拉蕊認為共同化解伊朗與北韓核武問題;胡錦濤也同意要加強對話和溝通,增進戰略互信。表面上,美中之間在防擴散議題上似乎存有共識,但卻只是「假共識」而已;因為伊朗與北韓核武發展都已接近成功,華府卻仍在尋求與自有考量的北京做注定徒勞無功的努力。
希拉蕊在演說中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係基於三個公報與一個台灣關係法,樂見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未來也期待繼續交流、降低緊張關係。此舉不啻擺明美國仍會依據台灣關係法支持台灣的立場。問題是,在中國大陸不斷干擾美國對台軍售、我國與對岸談判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台北又怎可能同意華府與北京進行政軍談判?
在美中互信方面,希拉蕊強調,雙方雖有「戰略與經濟對話」(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s, S & E D)等平台,但中方的戰略意圖仍為各方所關切;因此,持續與穩定的軍事交流和對話是必要的。不過,胡錦濤在訪美前接見美國防部長蓋茨時說J-20隱形戰機的發展並非針對美國,情況與美國說1999年南斯拉夫炸館事件是地圖錯誤所致,幾乎如出一轍。在這種彼此都認為對方說謊的情況下,即使雙方有再多溝通管道,可能也無助於互信的建立。
第四公報 是喬不攏還是時候未到?
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到我國說明歐胡會,提到北京在前置談判過程中曾希望會後能發表「第四公報」,將領土、主權等核心利益納入公報之內。在美方拒絕後,中方官員又希望將核心利益納入美中第三份聯合聲明中,仍為美方否定。為什麼美中兩國不但在第四公報問題上喬不攏,連核心利益的問題也歧見日深?
主張第四公報最力的是美國的中國通郝爾布魯克,已於去年辭世。其次則是前美國駐中國大使芮孝儉。郝爾布魯克是國務卿希拉蕊的大將,若是希拉蕊2008年獲民主黨提名並勝選,郝爾布魯克非常可能出任國務卿。問題是,郝爾布魯克過於親中,並可能犧牲日本、南韓與我國利益,以滿足北京需要。因此,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主任、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即揚言,如果希拉蕊當選總統提名郝爾布魯克出任國務卿,他將起而反對。
2009年11月17日歐胡會後,美中發表第二份聯合聲明,美方輕易在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讓步,讓外界誤以為華府同意並尊重北京在新疆、西藏與台灣領土與主權的核心利益。美方不成比例地對中方退讓,連芮孝儉都不以為然,認為亞太助卿坎柏與白宮亞太資深主任貝德做了過多不必要的讓步。好在雙方在第二份聯合聲明的文字中並未將台灣領土、主權以及核心利益的文字緊扣在一起,使得華府仍有很大的迴旋空間加以否認。
到了2010年,在雙方對台灣領土與主權的核心利益仍存有很大爭議的情況下,北京竟然進一步企圖將核心利益擴大引申到南中國海、黃海等地區,結果是美中兩國在核心利益問題上更難形成共識。
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年底美中兩國決定展開戰略對話,以免雙方因兩岸衝突而捲入不必要的戰爭。1997年起,郝爾布魯克大力推動第四公報,一則雙方在許多細節談不攏,一則中方態度並不積極,認為美國連第三公報 (八一七公報) 都未能遵守,即使簽了第四公報也沒多少用處。
事隔15年,中方領導人胡錦濤竟然舊事重提。北京提出的理由不外是:(一) 當年美中相互猜忌,現在雖非水乳交融,但至少互信增加不少;(二) 當年美國經濟實力遠非中國大陸所能望其項背,但今天的北京已非吳下阿蒙;(三) 當年北京尚無力影響美國對台軍售,現在北京已有自信,即使無法改變美方軍售台灣的政策,但至少可以延緩或影響軍售的時程與項目;(四) 胡錦濤不僅有意為自己留下簽訂第四公報規範中美關係的歷史記錄,更希望為接班人習近平留下一個和緩的中美關係。從這個角度看,胡錦濤既有此意,未來他本人可能仍會繼續嘗試,習近平也可能鍥而不捨。
至於美國為何斷然拒絕中方提出第四公報的主要原因,倒未必就是如薄瑞光所說的是「我們一直把台灣放在心上 (We always keep Taiwan in mind),否則為何在簽訂第二聯合聲明時,不做此想?真正的原因則是如他所言,「那將導致一些困難與互解」;畢竟,美方已經受夠了中方對核心利益的過度引申。對我國的挑戰則是,既然他說美中未簽第四公報,只是時候未到,顯示只要條件談攏,時機成熟,美方未必不會動心。
歐巴馬再創「斯普特尼克時刻」直指中國成美國新威脅
歐巴馬總統25日在華府的國會山莊,對參眾兩院的議員發表國情咨文,指出美國應該再創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 (Sputnik moment)。史普特尼克1號,俄文原意「旅行者」,是世界第一枚進入地球軌道的蘇聯人造衛星,於 1957年10月4日發射升空。美國隨後急起直追,與蘇聯數進行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競賽。
由於他在國情咨文中4度提及中國在教育、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提醒美國民眾不能落後。因此,他提及再創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顯然意有所指。
兩國相交,以誠為貴。如果只是建立在爾虞我詐的基礎上,美中互信顯然不可能由歐胡兩人與主要幕僚闢室密談就能達成。歐胡會想為今後30年美中關係定調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無功。歐胡會後,中美外和內爭的局面仍將長期持續下去,能夠在歐巴馬任內不撕破臉反目相向,也就難能可貴了。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台灣)
學者、教授。
現任: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博士。
曾任: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
著作:《從軟硬權力對比看中美在東南亞的競逐》,宋鎮照主編;變遷中的東南亞政治:制度菁英與政策的磨合(台北市:五南,2007年)、《入聯公投將把台灣帶到哪裡?》,王緝思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08年(總第一期)(北京市:北京大學,中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08年)、《美國對兩岸外交休兵的看法與反應》,林碧炤主編,(台北市:遠景基金會,2008年)、《兩岸外交休兵的美國因素》,國防戰略摘要,第三卷、第三期,2008年。專長領域:國際關係理論、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濟、美國對中國與台灣的決策過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