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772,334
2011
02
月號論壇主題
世代轉換與兩岸關係 ─ 產經社會文化篇
兩岸互動中的「世代」議題
倪炎元/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對更早世代的人而言,世代所標誌的最大意義還是在「記憶」。兩岸關係中所糾結的許多複雜情感因素,泰半都與記憶有關。譬如說,以1949為界前後出生的不同世代,可能就有差異非常大的記憶。今天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如果是四九年隨國民黨來台灣,他就帶著「大陸記憶」,如果是待在大陸,他就帶著「民國記憶」,如果是原籍台灣,他就帶著「殖民記憶」,某種程度上說,兩岸與台灣內部的統獨問題,有大半植基在這種記憶的衝突上。
 拿兩岸領導人來說吧,第一代的蔣介石與毛澤東,第二代的蔣經國與鄧小平,基本上都共享著國共內戰的歷史記憶,甚至都還有互動的經歷,在這也就不必細談了。比較有意思的接下來沒有參與國共內戰這段歷史的領導人,他們的經歷就都是平行線了。例如江澤民是1926年出生,他是在汪精衛統治下的南京完成高等教育,還有近四年的民國經驗,他在1946加入共產黨,19 49年時他才24歲;而李登輝是1923年生,在台北念高校的前一年剛好碰上日本的皇民化運動,取名岩田正男,與江澤民一樣是在1946年加入共產黨,1949年時他差不多27歲,他們兩人雖然剛好都有某種「日本經驗」,但基本上已沒什麼記憶是重疊的了,但他們倒是都有國共內戰的記憶。
 再下來的世代,大概都與國共內戰無涉了。胡錦濤是1942年出生,陳水扁與馬英九都是1950年出生,他們的成長歲月正好經歷美蘇冷戰與兩岸對峙的年代,也都各自接受了共產黨與國民黨完整的黨國教育,胡錦濤學水利出身,差不多70年代步入政壇,他父親因為出身好,在文革時期還遭受過批鬥;陳水扁與馬英九都是學法律的,陳出身台南官田的貧農子弟,馬英九則是在香港出生,父親是國民黨的老黨工,他們兩人剛好代表台灣兩個族群,也享有各自相同與相異的生命經驗,這兩種生命經驗也是台灣內部政治分途的潛規則之一。
 以我個人而言,我出生於1957年,在台灣應該被歸類為四年級中段班。我的父母親都是四九年前後來台灣,是個典型的「外省」子弟,我受的是國民黨完整的「反共」教育,小時候作文都不忘要「反攻大陸,解救大陸苦難同胞」。九○年代初兩岸民間開始交流的時候,這種特殊的經驗常是我碰到大陸同世代時的有趣話題,大陸同世代的友人常跟我談他們的「老三代」與「新三代」如何如何,有一回接待大陸的一個訪問團,席間多半都是我這個世代,他們與我分享了去妙觀蔣介石「陽明書屋」,因為他們是在蔣介石形象被妖魔化教育中成長,看到陽明書屋的陳設與風格,突然有一種奇特的感受;我則與他們分享我在觀看大陸早年的一部由劉曉慶與陳沖擔綱的電影「小花」,片中的國民黨徒一概都是頭戴鴨舌帽、尖嘴猴腮,壞到極點,我跟他們說台灣早年反共電影中的共產黨徒,就是這個德性。有那麼一個年代,這種形象的打造在兩岸都是「政治正確」,如今這一切彷彿都是一場談笑了。而這種情趣,還真是要有那個記憶的世代,才能擁有啊!
 未來的兩岸關係會怎樣我不知道,但最起碼未來在兩岸接班的世代,是對兩岸過往恩怨完全沒有記憶的世代,他們會怎麼思考彼此關係,如何進行對話,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倪炎元/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國時報總主筆
任教銘傳、文化傳播學院、政大新聞系、台大新聞所教授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