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564
2011
02
月號論壇主題
世代轉換與兩岸關係 ─ 產經社會文化篇
世代轉換媒體改變- 跨文化觀點看網路社群工具

謝如珍/文山報導雜誌發行人、淡海報導雜誌社長 (台灣)
世代轉換,媒體也在轉變。網路社群工具如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微博(微網誌/microblog)、噗浪(Plurk)等,早已不僅只是年輕人在網路上的虛擬社交場域,而儼然成為商機滾滾、政治人物與民眾接觸的超級平台。
 2009年開始在網路上流傳的Social Media Revolution影片指出一些事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群媒體的重要性:首先,30歲以下的人口已超過全球人口數的一半,而他們當中96%已加入社群網路;社群媒體已取代情色內容,成為排名第一的網路使用行為;2009年在美國,每 8對結婚伴侣中,就有1對是在社群媒體上認識的;如果Facebook是一個國家,人口數將排名全球第4,僅次於中國、印度及美國,但中國騰訊的Qzone擁有更多使用者,總數超過3億;對YZ世代而言,email已成為過去式;而當你以為只有年輕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時,Facebook統計,用戶成長最快的族群是5565歲的女性
 近期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總統為了增加和民眾接觸的機會,在128正式上線使用臉書,並於數日內吸引數十萬名粉絲,也成功博得其他媒體爭相報導;中國人口多,隨著各地逐漸現代化,「網民」的規模更龐大,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在2008年就曾以「考察」之名,在人民網與網民互動;溫家寶則用新華社的平台「觸網」,雖然兩次都是短暫接觸,但當權者願意嚐試新媒體及主動與人民雙向溝通的誠意,已獲網友的肯定及好評,去年胡錦濤本人是否曾試圖在人民網「微博」上線註冊,也成為中國網友們2010年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政治人物以網路問政,其心可證,於情有理,說穿了,就是要爭取人民的支持相挺,宣導政策。但網路社群的經營和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需要花時間長期的與網友互動「博感情」,而由於上線無時差,所發佈的一言一行都被紀錄,對於有心想使用社群媒體的政治人物,反而要加強自己及幕僚的危機處理應變能力,否則只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另外,在這些平台上也造就了一群新的意見領袖,挾帶著在網路上的高人氣,這些由虛擬世界中推舉出來的年輕意見領袖,在兩岸有諸如中國「80後」的韓寒、台灣的「宅神」朱學恆等新人類,無論自身本來對政治是否感興趣,在實體世界中卻「身不由己」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藉由他們對社會上某些事件的發聲,也改變了許多問題慣常被解決處理的方式,更甚之,網友們的力量,可能令這群網路意見領袖威脅到實際在政治舞台上的人物,甚至也可能顛覆一個國家的政權,近來國際間最極端的例子,即是不久前突尼西亞政府被推翻事件。
 中國大陸曾有社會分析家指出,微博(註)之所以被民眾廣泛接受使用,主要原因即為其進入門檻低、操作方便簡易,與手機綁定,每次最多發140字,溝通方式不限於文字,可使用圖片、影像等。對於一些沒有時間,或一些文字及思考能力無法完成一篇論點清晰、架構完整的部落格文章的網路使用者來說,微博的出現,打破了網民的階級、年齡、教育程度等等藩籬,授權更多人以簡單快速的「同意」、「不同意」來抒發己見,聽見更多基層的聲音。
 綜上所述,伴隨著數位生活全球化,社群媒體已然且必然地跨越各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面向,可以快速傳播訊息,也成為平民發聲的場域。但值得討論的是,網路平台既是最多異文化碰撞的場域,卻仍未有一全球性的倫理規範架構訂定出來,讓使用者在不牴觸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尊重他人並解決衝突,以促進全球總體經濟的共榮共存、各族群平等融合。
 再者,網路社群快速傳播訊息,也快速聚集強大的意識形態,但眾多人的意見,並不代表其為正確的看法,也不等同於真理,而當一群人對單一事件不經深思或了解即發表評論意見時,其結論極易淪為主觀的評論,或人云亦云的產物,真相也容易因此被扭曲或被忽略。
凡事都可行,但未必都有益處
 猶記得去年底楊淑君比賽失格事件,在台灣掀起不小的反韓風潮,雖然此事件的確與爭取公平正義有關,但在許多真相未釐清前,台灣網路社群已以支持楊淑君之名,迅速發動以民族為對象的對立及仇恨,後來還流傳著蕃薯(台語音同:韓籍)、含果仁(韓國人)巧克力因此滯銷的「笑話」,甚至有國中小生,只因喜愛韓國偶像明星,在校園慘遭同學霸凌,而加害者還義正詞嚴的指稱,都是因為被害者不愛國,才讓他們受點教訓。而楊淑君本人,雖然因此事件成了民眾眼中的明星,但只要她表達出較客觀中立的言論,反而被不理性的網友攻訐謾罵,讓她後來不得不違背她長久所受的運動員精神訓練,一改起初理性客觀的立場及態度而迎合輿論。
 另外,前幾日,台灣媒體報導總統馬英九臉書上線後吸引數十萬名網友按讚,竟有某些在野黨人士回應,那是因為臉書只能按「讚」,不能按「幹」的緣故,否則唾棄總統的網友應比支持者眾。以上的網路串連及言論,在自由之名下,其實皆可成立,並且也多少反應部份人的真正心聲,是應受到尊重,我不贊同粉飾太平,但深究其對社會的影響卻是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狹隘思維,挑起負面的對抗與仇恨,整個社會因此進步了嗎?值得人們深思。
 在歐洲,烏拉圭籍學者Rafael Capurro1999年在德國創立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formation Ethics(資訊倫理國際中心),提出在網路平台上建立起一跨文化溝通的倫理與道德規範,迄今號召近3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以「有利全球及區域性的政策往正向發展」的中心思想,來關懷新世代網路媒體的使用,他們認為,政治文化和總體經濟是密不可分的,而網路使用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都追求富足的經濟,但只有正向運用網路社群媒體,眾人才能得益。
 在亞洲,尤其是主導華人思想脈動的中國及台灣兩岸,網路技術及社群人口數皆以倍數快速超越歐美,但在社群平台上對多元聲音的尊重、對事件提出客觀邏輯的批判思考等,仍有待更多有心人士的教育及推動。我深切期盼,未來華人網路社群媒體可以為兩地基層理性的民眾發聲,監督檢驗並淘汰只求利益權力的政客,建立一充滿真善美的在地及全球接軌的跨文化互動平台。
註:中國大陸禁用臉書,目前熱門的社群網站包括中國騰訊QQ空間(Qzone)、開心網(Kaixin001)、人人網(renren)等等。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謝如珍/文山報導雜誌發行人、淡海報導雜誌社長 (台灣)
現任:(台灣)文山報導雜誌發行人、淡海報導雜誌社長、景文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世新大學終身學院兼任講師。
英國德倫大學跨文化溝通教育博士、
美國聖荷西大學整合行銷傳播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新聞公關學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