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974
2011
03
月號論壇主題
檢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生澀、矛盾與靈活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從漫長的歷史進程權衡,台獨成敗不論,它牽扯的力道終將短暫有限,因此台獨並非兩岸一統的最大癥結 ; 而統一勢必會釋放龐大的能量,這些正負能量激盪至某個階段,即會引爆其它更複雜的問題,所以<統一後衍生的內外矛盾>,才是中國與國際間最大的威脅與挑戰 ”
就在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2月23日抵台進行六天的經貿考察之旅,逾600名中外記者爭相報導 ,創兩岸交流活動採訪人數最多紀錄的同時,民進黨智庫正式揭牌成立。
 黨主席蔡英文在以智庫董事長身分致詞時,揭櫫她對兩岸未來發展的最新論述,強調民進黨主張台灣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應從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持以和平發展為基礎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之關係。
蔡英文指出,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社會認同方面,台灣與中國都彼此不同;但台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掌握繁榮發展的契機;這就是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真義所在。
    她表示,台灣與中國的發展,國民黨走的是「和而要統」、「和而必統」的路線,馬政府執政三年來,不論在經濟、政治、外交施政上,都是以中國認同、中國價值為核心。
同時她也呼籲,中國做為一個大國與強權,必須在這樣認知下,重新審視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之道。若台灣與中國之間,能夠以此作為建構共識的基礎,那這將是最對等、 也最符合期待的對話與交流基礎。民進黨智庫下設立的「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將會 成功扮演研究、交流與對話的角色。
蔡英文還強調,民進黨作為台灣主要政黨,必須提出與歐、美、日、中及亞洲各國的互動策略,特別是有責任處理好中國議題。而民進黨不能像國共兩黨一樣,侷限於兩岸 的結構或陷入歷史的框架中,更不能被「政治前提」壓縮了處理兩岸問題的空間。   
她指出,必須把台灣放在國際的結構當中,把政策思考著眼在未來關係的建構,民進黨站在穩定亞太區域安全的出發點;理解並認同維持台灣對中國關係穩定與和平的重要性,這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責任,兩岸的議題並不只是台灣與中國雙方的問題,還需要考量全球與區域戰略的平衡,和亞洲各國一齊,共同面對中國的崛起。   
尤其在經貿交流上,台灣不能只從雙邊的基礎上發展,應該以國際多邊體系作為與中國互動的架構。    
民進黨的智庫,下設「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和「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蔡英文表示政策將會有「可實踐性」及「對話性」,不閉門造車,要走出去與國際交流,到基層聆聽心聲,而且眼光會有「未來性」,台灣的處境猶如在虎口下,需要思考,也需要行動。這個智庫將扮演「有行動力的思考者」之角色,同時也幫助民進黨成為「有思考力的行動者」。
蔡英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八字箴言,平淡樸實,訴求震撼性不夠強烈,但相較呂秀蓮「九六共識」、謝長廷「憲法共識」及蘇貞昌「台灣共識」等主張,其實質內容則較具體、務實也更有國際觀 ; 尤其比起馬英九只顧在半虛構的「一中各表」泥淖中打轉,蔡英文的論述及主張顯然更具有高層次的突破。
台灣藍營及中共一向抨擊民進黨的台獨論調與色彩,但卻從不深入瞭解這個代表本土利益之政黨,其黨性及主張形成的歷史脈絡與背景。   
台灣地處西太平洋要衝,左扼中國,上控日韓,下制南海,400多年來向為國際強權爭戰之地。這些恩怨宿命,凝結出台灣矛盾、多元及複雜的民族思緒,不時左右著台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不瞭解台灣歷史者,很難理解其緣由。    
公元1387年(洪武20年),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元代西征海外慘敗及為防國人販海通夷,遂頒令海禁,並廢澎湖巡檢司,下令遷民墟地。    
萬曆中期後,為防備倭寇及各國海盜,再將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繼站的澎湖收入版圖,台灣遂取而代之成為中日及國際間走私與自由貿易的重鎮。    
1604年(萬曆32年)及1622年(天啟2年),荷蘭軍兩度佔領澎湖均遭明軍逐退,1624年乃轉佔台灣,築城赤崁 ; 1626年西班牙軍則駛抵今台北貢寮,取名San Diego(三貂角地名由來),並先後佔領基隆、淡水與宜蘭。    
1661年(明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延平王鄭成功逐退荷蘭後,據台抗清,大力設治、屯田、殖民及撫番,清廷則「靖海禁民」,勒令魯、江、浙、閩、粵五省居民盡遷內地。   
翌年(康熙元年),佔領台灣不足5月鄭成功即病逝,在台諸將立擁鄭襲為東都王,世子鄭經則在廈門宣告嗣位,並集兵澎湖,擊敗鄭襲大軍而繼位。    
康熙17年再申遷界之令,並置兵重守,濱岸數千里復無人煙,延平王國經貿深受重創 ; 3年後鄭經去世,再度引爆繼位政爭及骨肉相殘,最終鄭克塽繼位,但2年後就遭降清大將施琅於澎湖盡滅其軍,台灣從此淪為清屬。    
1860年(咸豐10年)清廷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遠在天邊的淡水卻被迫開放為國際港埠。1885年(光緒11年)台灣正式建省,10年後 「甲午戰爭」清國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更無端被祖國割讓給日本,再度淪為強權殖民地。    
依馬關條約規定,台灣住民有2年的「猶豫期」選擇為清國臣民或日本臣民,若於1897年5月8日去留決定日截止前未離台者,即自動成為日本國民 ; 當時選擇回歸唐山祖國者僅6,456人,絕大部分的人都決定認同這塊土地。    
1945年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日本遭美國二顆原子彈重創後,8月15日裕仁天皇即向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宣佈無條件投降 ; 10月5日國民政府奉盟軍之令首度來台接管,10月16日40餘艘美國運輸艦將3000接收部隊載抵台灣,10月25日則代表受降。    
自日本宣佈投降至國府代表受降這段無政府真空期間,台灣各地民間領袖及知識份子等紛紛籌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趕製標準國旗分發,指導民眾練唱國歌及建造歡迎牌樓,同時自動擔負維持地方秩序及確保水電交通等順暢與保全任務。
第70軍接收部隊進入台北時,來自各地數以萬計的民眾夾道熱烈歡呼,盛況空前。然祖國接收才1年3個半月,台灣即發生有史以來最悲慘的228事件,慘遭國軍屠殺之,台灣平民數以萬計,即便代表談判之原先籌備歡迎會的民間領袖與眾多知識菁英,亦難逃毒手,屍曝市街數日,連家人都深恐受累而不敢收屍 ; 僥倖脫逃者則潛遁日美,成為日後反國民黨及宣揚台灣獨立的堅實主力。    
4年後,國民黨在大陸內戰重挫,5月20日即宣佈台灣戒嚴,12月9日更全面撤退台灣,未久則展開一連串政治整肅及思想管控,1958年警備總部開始運作,白色恐怖時代於焉降臨,直至1987年蔣經國相繼遭逢國內外接踵而來的政治衝擊後,方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    
白色恐怖時代不分省籍,凡政治異議或與大陸沾上邊者,皆被打成叛亂犯,惟本省籍多被冠罪台獨,外省者則被栽罪匪諜或附匪份子,一時各路匪獨罪犯同囚共室,相濡以沫,甚至結為莫逆 ; 當時眾多台獨思想犯政治立場是反蔣不反共。    
文革末期,部分冒險台商私闖中國,身著毛裝,手持毛語錄,四處遊覽經商 ; 文革結束後大陸社會逐漸鬆綁,兩岸透過第三地通商通郵及接觸者日增,一些老兵苦思返鄉探親,卻四處陳情未果,不得已轉向民進黨陳情,該黨部分候選人乃將此納為政見,於大選期間廣為宣揚主張,終迫使蔣經國開放探親,開啟兩岸交流之濫觴。
對於蔣家國民黨堅定的反共政策,原先台灣人並不茍同,總認為那是國共間的恩怨,然在1996年台灣首度總統民選的最後階段,中國再次對台舉行「海峽九六一」連串的軍演及發射導彈恫嚇,徹底改變了台灣人民對中國既有的期待與看法。    
儘管其後諸多不愉快事件,讓兩岸關係起起伏伏,然因台灣投資環境的眾多局限,以及大陸各項條件的優渥,終使雙方的民間往來持續向前發展。    
惟在官方方面,中共始終抱持既定教條,加上聽信島內部分片面之詞,以致在李登輝及陳水扁總統任內,均缺乏較具突破性的作為,讓兩岸關係空轉十餘年。
事實上,今日兩岸關係的基礎及開放政策,大部分皆是於李、陳總統任內所完成 ; 尤其民進黨當家時除了關鍵性核心企業或諸如農業等弱勢產業外,幾乎都大幅開放,像大陸專業人士放寬來台、開放陸客觀光、兩岸航機對等直飛、松山機場改為國際機場、人民幣清算兌換等,皆是在陳水扁任內召開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所定調,督導會議現場的就是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
然而,這些善意卻皆未獲得中共方面的對等回應。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歷史長程演化下的軌跡定律,重要的是其分合的內涵如何,才是關鍵所在。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一統王朝,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治持續萬年。平定天下後,他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尤其統一車軌、貨幣、文字及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即是由「秦」而來。
不幸,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四年,就因能量過度釋放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留給後世的除了長城、兵馬俑就是焚書坑儒。
前蘇聯版圖規模空前龐巨,然國家能量終究也有耗盡之時,紅色帝國解體後無論政經、社會等,整體來說各獨立國人民的尊嚴及幸福感皆高於蘇聯時期。
西德不論面積、人口、國民所得、社會建設與政治體制等均遠優於東德,然兩德統一後至今問題重重,兩造雙方對現狀也都不甚滿意。    
台灣自1895年無端被割讓給日本至開放探親止,這90年當中僅有4年的時間與中國大陸有所往來,而且是不愉快甚至是慘痛的接觸,其他80多年間,雙方關係幾乎是切離的。    
二次大戰結束時全球60餘國,如今已197國,台灣不管人口、面積、經濟狀況、社會條件、開發時間及國際責任等,在國際間都屬中前段,台灣也有自己的憲法、軍隊、鈔票、郵票等,然卻因國際強權霸行,400年來均無法當家自主成為正常國家,比起南蘇丹還不如,這對台灣人民既不公平,也是人類歷史上極端負面的一頁 ; 同樣曾經遭受國際列強欺凌的中國,非但不能感同身受,反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真是情何以堪。
前蘇聯時期尚容許波羅的海三小國加入聯合國為觀察員,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原係聯合國的創始常任理事國,如今卻是世界唯一非聯合國會員,這不啻是聯合國的恥辱。
比起毛澤東時期的「血洗台灣」,現在中國「錢洗台灣」的政策,對移民社會性格的台灣人民而言,是務實、文明多了 ; 習慣了「世界公民」角色的台灣人民,並非非獨立或成為正常國家不可,但對等、尊嚴與自主性的選擇權總也不能被踐蹋 !    
像“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属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三段論及據此衍生而出的《反分裂國家法》,即是典型的政治框架,也是霸權的彰顯 ; 揆諸各國的統獨,皆是基於現實利益的權衡考量,而非法條的制約 ; 套句中國的宿命論 : 「統獨皆是天意」!    
從漫長的歷史進程權衡,台獨成敗不論,它牽扯的力道終將短暫有限,因此台獨並非兩岸一統的最大癥結 ; 而統一勢必會釋放龐大的能量,這些正負能量激盪至某個階段,即會引爆其它更複雜的問題,所以<統一後衍生的內外矛盾>,才是中國與國際間最大的威脅與挑戰 ”   
簡單來說,統獨是兩岸的是非題,如何統一是選擇題 ,<統一後會怎樣>則是艱澀的作文題,更是國際間腦筋急轉彎的大考題。   
民進黨係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也擁有常態性30%左右的民意支持度,代表著一定的力量,也是台灣二大具有執政機會與能力的政黨之一。    
從訴求效益及市場區隔而言,民進黨總得與國民黨有所差異,尤其她具有高度的理想性與前瞻性,像「大膽西進」、「強本西進」等主張皆是民進黨首倡 ; 中共一直對於民進黨成見甚深,加上框框太多,也不曉得如何交往應對 ; 相對的,民進黨再怎麼釋出善意,也難獲中共的回報,以致在基本教義派的牽扯下,也只能跟中共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對中國還停留在早期印象。
事實上,部分民進黨支持者與中國的黨政領導皆有一定的關係,像已故的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在擔任上海市長任內就與親民進黨人士關係良好,也讓他對台灣政局充分熟稔 ; 此外,前國民黨主席連戰2005年首度訪問中國及會見胡錦濤,協助接洽者即包括許信良擔任民進黨主席時的親信和民進黨中央吳姓高層的堂兄等多人,當事者或許未必全然瞭解,即使知情也不能承認 ; 但卻足以說明兩岸交流已是如何的盤根錯節。
毛澤東建國後獨尊馬列共產,徹底鏟除傳統中華文化,倖有台灣善加保存並發揚光大,以致大陸觀光客來到台灣,倍感陌生卻又甚感親切。    
諸多因素杆格下,民進黨要訪問中國也不是那麼順暢,面對廣大的台商及千變萬化的大陸既生澀也矛盾 ; 至於國民黨日思夜夢的都是大陸,但對於中共的本質與中國的風險與挑戰卻不盡清楚,可謂 :“ 共產黨全面贏得大陸,卻澈底顛覆<傳統中國> ; 民進黨難能碰觸中國,也矛盾面 對<百變大陸> ; 國民黨日夜擁抱大陸,但不曾認識<當下中國> ”
 尤其中國這隻龐大的巨龍,每個角度都有它每個角度不同的面相,如果不從歷史切入,再從現實中鑽出,即難以透視它的全貌,只能看到一鱗半爪。   
不論台灣或中國,對於兩岸關係的探討或論述一向局限於統獨的框架中,缺乏國際性元素的考量,蔡英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最新論述,則從台灣價值出發,兩岸和平進入,最後落腳於區域安全的穩定,算是較具突破性的思維。
當然以現今中共政治意識及權力結構的固化觀之,短中期內尚難接受和體悟這方面的意涵,但隨著中國內部日漸複雜的挑戰,與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終將深切領略到它的重要性。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顯然已從生澀至矛盾到靈活,同時勇於務實面對,值得關注。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