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769
2011
03
月號論壇主題
檢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台灣的中國戰略:從扈從到平衡
童振源/ 國立政治大學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台灣)
台灣即將進入總統大選熱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成為焦點。過去將近三年,馬總統採取扈從中國的政策,換取兩岸的緩和與經濟讓利。然而,台灣的民主自由戰略優勢逐漸流失,台灣內部的分化與對立持續擴大,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戰略地位價值降低,使得台灣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愈來愈少。民進黨應該提出一套新的兩岸論述,既要記取民進黨執政的經驗,也要避免馬政府的政策盲點。
目前藍綠兩大政黨以統獨為區分,作為彼此政策訴求與政治動員的基礎。事實上,經過台灣民主化與兩次政黨輪替之後,目前藍綠兩大陣營的中國政策交集愈來愈多。然而,為了動員支持者,藍綠陣營往往會將對方描繪成比較極端的統獨立場與政策,並且強調選舉結果將是國家前途的選擇。這樣的選舉過程不斷製造社會對立與分歧,讓台灣陷入民主內戰而無法休止。
其實,經歷過62年休戚與共與族群融合的發展歷史,台灣人民早已經形成命運共同體。在1990年代台灣人民完成修憲之後,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代表台灣人民的總意志。同時,中華民國總統與國會議員皆由台灣人民選舉產生,執行台灣人民賦予的憲法權力,中華民國國家體制就是台灣的國家體制。
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儘管選舉的對立與激情,台灣民意的共識卻愈來愈清晰,包括下列三項元素:
         1、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為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2、   台灣人民希望維持台灣主權獨立的現狀,不願意在現階段推動兩岸統一,也不願意在現階段推動更改台灣的國號。
         3、  兩岸關係的未來是開放的,但台灣的前途應該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
其次,在憲法規範與具體實踐經驗過程中,從主權的構成要素而言,台灣的國家定位也非常清楚如下:
       1、        人民:中華民國(台灣)國民為2,300萬台灣人民。
       2、        領土:中華民國(台灣)的有效管轄領土為台澎金馬。
       3、        政府: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是2,300萬台灣人民選舉授權,僅代表台灣人民。
       4         主權: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所有。
至於兩岸關係的定位應該是中華民國憲法下的特殊關係。中華民國憲法將領土區分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並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範兩地人民之往來。因此,憲法與法律的「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僅僅說明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而「自由地區」是中華民國的治權範圍。然而,憲法並沒有規範中華民國政府要與大陸地區存在的一個政府、甚至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個主權國家的互動關係。
由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張絕大部分重疊,但是在治權上完全分立,因此兩岸關係是一種特殊關係。兩岸關係並非國內關係,因為在大陸實存另外一個國家,兩岸互動是在中華民國領土內的兩套憲法秩序互動關係。然而,中華民國國民不包括13億大陸人民,兩岸政府互不隸屬,互不代表對方人民。
台灣政府應該在台灣共識與憲法兩岸定位的基礎上,從冷戰時期的扈從美國政策及當前的扈從中國政策,調整成平衡美中的戰略方向,應對中國崛起與國際格局變遷的挑戰。具體而言,台灣的中國戰略應該包括三大支柱:民主、和平與繁榮,這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首先,民主是決定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兩岸關係(台灣主權獨立)現狀之改變必須獲得台灣人民之同意。事實上,民主是超越統獨的台灣共識、高於統獨的台灣利益、也是化解統獨的唯一方法。支持兩岸應該統一的國民黨,在2006214《自由時報》上刊登廣告強調,「任何改變中華民國現狀的決定,都應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本於民主的精神,台灣的未來有很多可能的選項,不論是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必須由人民決定。」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進黨,在其台灣前途決議文也強調,「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
也就是說,兩岸關係的發展是開放的,統一與獨立不是對立的,只要透過民主的程序是可以被台灣人民包容與接受的。如果中國希望兩岸統一,請中國以文明與理性說服台灣人民,過程應該是民主與和平的方式,結果應該是兩岸雙贏與繁榮,而不是透過武力威脅與國際圍堵脅迫台灣人民的自由意志,甚至以武力方式完成統一。
其次,台灣願意與中國和平交往、建立互信與友誼,但這不應該只是口號。台灣的和平政策應建立在兩個要素上:台灣共識與平衡交往。一方面,在台灣共識基礎上,台灣在兩岸政策與外交政策作法上願意與中國通過協商取得彼此求同存異的共識,同時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可以與中國針對未來一個中國與兩岸關係發展的議題進行討論,建構兩岸和平繁榮架構。另一方面,在推動兩岸關係與建構台灣安全上,台灣應與主要強權(包括美國、日本與歐盟)諮商,確保台灣與中國和平交往的戰略籌碼,建立實質的亞太利益與安全共同體。
第三,台灣是國際經濟發展相當成功的模範,在當前的國際分工體系與全球市場共享當中更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台灣應該善加利用這項優勢,強化台灣與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經濟交流、建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合作與利益共享關係。面對被排除在東亞經濟整合體制之外的困境,台灣應以「平衡與多軌並進」原則化解中國障礙的因素、避免受制於中國的政治企圖,達成台灣促成全球貿易自由化與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國家目標。
最後,兩岸關係不是完全理性,還有歷史與情感。為了連結兩岸互動的紐帶與搭建兩岸人民的情感橋樑,兩岸人民應該建構「華人」(Chinese)與「華人社會」(Chinese community)的認同,成為兩岸社會的公約數。台灣人、大陸人、中國人都是華人,以說明錯綜複雜的兩岸歷史、文化、血緣、語言與情感連結,推動兩岸全方位合作與互惠交流。以「台灣共識」作為兩岸互動的前提下,歷史、文化、血緣的認同應該與國家認同分割,感性交流應該與理性國家選擇同時並存。
總而言之,兩岸關係錯綜複雜,要兼顧台灣內部、兩岸互動、國際情勢,要兼顧理性與感性,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需要建構總體的中國戰略。面對美國國力的持續衰退與中國國力的快速成長,台灣必須重新界定在此國際新戰略格局的角色與地位,以平衡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取代扈從中國的戰略。但是,分裂的台灣絕對沒有實力對抗快速崛起的中國強權。因此,以台灣共識團結藍綠、以民主超越統獨之爭,是民進黨候選人必須肩負的最起碼責任。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童振源/ 國立政治大學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台灣)

學者,教授。

現任: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事務碩士與博士。
曾任: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8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獎。
主要學術專長為國際政治經濟、中國經濟發展、臺、美、中三邊關係及預測市場等領域。著有《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2003)、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hina’s Leverage and Taiwan’s Vulnerability(2008)、與《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2009)等專書,編著《人民幣匯率:經濟與戰略分析》(2004),《胡錦濤時代的挑戰》(2002)書中專章、《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2002)書中專章、《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2004)書中專章、及《 China as the World Factory 》(2006)書中專章。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