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374
2011
04
月號論壇主題
檢視國民黨的兩岸政策
中國國民黨已化為台灣國民黨
李在方/銘傳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 (台灣)
~馬英九維持兩岸和平現狀為本之三不政策~
胡錦濤開啟了兩岸關係新時代
美國是兩岸關係發展之軸心。因應中國胡錦濤主席今年元月訪美機會,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總統歐巴馬之公開讚揚兩岸簽署經合協議,係「軸心」圓活之心聲,乃能一則消除了各方紛傳美國並不樂見兩岸交流合作腳步太快之偏差看法和說法,二則也適時表明其對馬英九兩岸政策之支持,軟化了台灣「朝野」反馬勢力之抨擊,乃使兩岸關係邁入較順坦之境。
兩岸簽署經合協議獲得美國政府之肯定後,馬英九政府認為其兩岸政策正確並「經得起考驗」。
蕭萬長副總統在3月8日海基會成立20週年研討會上講演宣示:台灣今後仍將本「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之方針以國家利益為先,堅持主權對等和尊嚴為前提,推動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申明馬英九在其第一屆任期內,將以深化兩岸經合為本。
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處長(大使)司徒文也在當天強調美國支持兩岸改善關係,支持台灣的安全防衛及民主發展,美國並將扮演「間接但重要的角色」。司徒文所言之明確性和重要性引起外交界之普遍重視。
一、對美國「間接但重要角色」之認識:
一般認為,中國和台灣分裂之現狀係「中國內戰」結果,然而國民黨基本上却認為美國在當年國共內戰中,未給予充分之支援是國府敗退至台灣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世人對美國在國共內戰中之角色和影響係眾說紛云,然而却一致認為美國參加韓戰-實質上是「中朝-美韓之戰」,是導致台灣轉危為安和兩岸分治迄今之最關鍵因素。
因韓戰台美簽署協防,美國開始對台大力支援,迅即使台灣之海空軍戰力在與中國相較乃居相對優勢;在1958年金門和馬祖兩島受到中共砲擊和中共同時發動之空戰,美國對台之全力支援使中國深切體認今後兩岸一旦戰爭,美國絕對不會袖手傍觀,乃有台灣自茲迄今在安定中之經濟發展和成就。
其後因應70年代國際局勢之遽變,美國在已無法保住台灣在聯合國席位,以及在不得不與中國建交的情怳下,「安排」其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乃係以行動向全世界和中國宣告:美國未來絕對不會棄台,乃有兩岸之共存迄今。
在前述歷史背景下,台灣政府、朝野政黨和全民在現實和道義上,皆以台美關係是台灣生存之命脈和發展壯大之靠山。因此國民黨自蔣總裁起和其後之蔣經國、李登輝和馬英九三位主席,皆致力維護台美「禍福存亡與共」之關係,始終不變。雙方偶或因一方之不夠週到或未能體會外交用語之「意會」部分,彼此難免有「情緒」問題,但皆迅即溝通化除了歧見,故而台美關係基本上可說是「生命共同體」,所以台灣之大陸政策和美國之對華政策多年以來皆密切呼應配合。
二、共產世界崩潰美國唯我獨尊:
1980至2000年期間,除了中國、北韓、越南和古巴4個共產國家內部未呈現動搖外,以蘇聯為首之世界其他共產政權則皆搖搖欲墜,並在1990年前後相繼土崩瓦解,其內部陷入全面之混亂以及政體之大變動。
其間台灣之內外情勢却相對處於安定富足繁榮之有利局面,尤其在兩岸對峙中,台灣更已居相對優勢,因此在國民黨1987所策訂之大陸政策至1991年轉化為「國統綱領」。當時台灣確有實力可以主導兩岸經濟方面之全面交流合作,却因李登輝和當時國民黨之「戒急用忍」主張,使兩岸失去展開非政治性全面交流合作之良機,否則今日台灣之經濟實力和總體國力必然皆已飛躍壯大,而中國之崛起因之或可能提早10年。
今日回顧,李登輝當政(1988年1月23日-2000年5月)12年期間,也正是美國日正當中期間,中國則處於內外交困之境,而中美關係也處浮動「不」定狀態,此際李在兩岸非政治性層面之開展上,確有頗大運作空間,却未善加利用,確係失策。
而今中美確已邁入「異中求同」之伙伴關係,美國現今不但特別鼓勵兩岸之全面經合,而且更明示其願在兩岸關係中扮演「間接但重要之角色」,則今後在美國「鼎力之調和」下,兩岸實可效法歐洲共同市場進而為歐盟之發展,先則形成兩岸共同市場進而歡迎香港和新加坡加入形成「華盟」,而為了感謝美國這個「間接但重要」之幕後推手的重大貢獻,在華盟成立之當日可即與美國簽署「華美」首個自由貿易協定。
三、中國國民黨是國統綱領之策訂者:
(一)兩岸正式交流之開始:
在蔣經國總統兼黨主席去世前,國民黨祕書長第二辦公室(又稱信義辦公室)所謂「劉少康」辦公室已遵蔣主席之指示,確定了未公開之大陸政策指導方針,乃有1987年蔣主席逝世前一年台灣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民間交流化暗為明,並迅即放鬆限制,皆係蔣主席指示之「紀錄」,方能克服來自各方各種藉口之阻力。
李登輝於1988.1.13繼任總統兼黨主席,至1996年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前之8年期間,其仍受制於國民黨和政府之體制和國民黨長期培育之中上層人事佈局所拘束,基本上一切尚皆依既定之國策和黨策而作為。
(二)近中程階段多已實踐
依據蔣主席生前對大陸政策之指示,國統會於1990年成立,1991年3月行政院會通過國統會提出之國統綱領,作為兩岸關係發展之最高指導方針,並分近、中、長程三階段,本和平對等互惠和理性四原則,分階段完成國家統一。
事實上自1991年3月後迄今之兩岸關係就台灣方面而言,確已皆本國統綱領而行。而在近程和中程階段目前尚未突破者在於中國未協助台灣開展國際活動空間,乃使兩岸迄今無法晉入國統綱領之長程階段。
四、中國國民黨化為台灣國民黨
1996年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1996年5月20日李總統就任之當日起,中華民國即變為「台灣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變為「台灣國民黨」。
由於1996年5月20日前之國民黨本質為革命政黨,故而一切以主席旨意為本,因此李主席在1996年5月之後在短期內便掌控了「台灣國民黨」之人事和組織部門,加速國民黨之台灣化。
「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則因文官制度和法令規定等等之約制,使李登輝在最後4年任內,約僅能掌握「他認為重要」之三分之一左右之重要「人事和部門」而已。
國民黨和政府內部之重要人事變化對兩岸關係發展自然有相對之影響,加上其後陳水扁8年執政和國民黨組織質變之深化,在開展兩岸關係方面也就自然有了相對之變化。
再度執政之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在繼陳水扁「四不一沒有」後之「三不」加上「不提」國統綱領也同是「四不」了。而陳水扁之「一沒有」是沒有「廢除」國統綱領之必要,馬英九則是沒有「提及」國統綱領之必要,故而實際上馬英九之兩岸政策也是四不一沒有。所以陳馬之兩岸政策大同小異。
蔡英文不久前已宣佈之「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之民進黨兩岸政策,簡言之乃是「存異求同」。若2012年民進黨執政,則馬蔡之兩岸政策也是大同小異。
五、馬英九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策:
民進黨陳水扁執政8年(2000.5-2008.5)期間,對國統綱領之國策並未「輕舉妄動」;2008年國民黨重回執政,各方原期望馬英九針對此一國策將採取較有開創性和進取性之宣示,故而對其「不統不獨不武」之兩岸政策普遍感到失望。
尤其在民進黨執政8年(2000-2008)期間,國際方面之區域整合與統合已經是時代主流,而兩岸急遽擴增之交流互動也早已是不可動搖之大勢所趨,因之普遍認為如馬政府將各界領導人士持續提出之促進兩岸文化等之「融合」、經濟方面之「整合」和政治層面之「統合」與國統綱領之短、中、長程三階段之作為相結合,則兩者「相輔相成」,將是順應民意實事求是之作法。用「合」或「和」或任何其他較積極性之字詞平衡否定之「不」字,令人將有新鮮感和較進取,也較符合兩岸關係發展之實況。而將「三不」與「三合」「相提並論」,將使為反對而反對者不易曲解「三不加三合」是促統和賣台。
而在兩岸關係之新時代,追求兩岸之融和,統合與整合之同時,勢須先求台灣內部之融和,統合與整合則為上策,否則違反由近及遠由內而外之近者悅遠者來之鐵則,不但徒勞無功,更將因急功近利而失算。
再者,今後台灣之政黨輪替勢將習以為常,故而政黨輪替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影響勢將日小。特別在世界單一市場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兩岸歐盟式之統合已是勢所必然。
大陸方面國台辦主任王毅在3月8日針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言強調「穩中求進」和不久前民進黨蔡英文所言之「和而求同」政策不謀而合。
六、胡運作空間大馬之配合度高:
目前馬英九已面臨連任選舉壓力,又顧忌民進黨之抨擊他賣台,加上馬已自信三不政策正確且成功,故而在2012年5月前勢必不願多事,但將順應配合大陸和美國「一致」之意向而行動。
正陷入中東戰亂之美國和其盟友,皆高度關切中國對此地區之可能反應。在此敏感關鍵時刻,美國對胡主席有關兩岸關係發展之希求,預料將「自然」發揮其「間接但重要」之影響力,助胡達成心願。因之如大陸「及時」推動兩岸建立「歐盟」式之「華盟」,將獲美歐順水推舟之助。而在東北亞之日本因核災已無心他顧,韓國則心在北韓,故而兩國對中國之意向也勢將呼應。
七、結論:兩岸同心「華盟」建立指日可待:
更加重要者,台灣媒體每日文字和畫面連日24小時對日本核災慘情之報導,已使台灣全民感同身受,惶恐不已;同時有關台灣4座核電廠皆列世界14座最危險核電廠名單之披露,以及多數民眾已獲知一旦發生如日本之核災,則因台灣面積狹小根本無逃生之地等,皆加深台灣社會之緊急和危機感。
在台灣民心不安之際,倘中國大陸適時宣佈若台灣願意則兩岸可當即簽署急難救助協議,「大難」發生時可即撤至中國大陸,將使台灣民眾普遍支持兩岸「歐盟式華盟」之建立。
在美國協助;台灣民眾支持;大陸可即「以簡馭繁」先「正」華盟之名,而後再謀求「架構」之落實,則在胡任內將可奠定兩岸統合之基業,強固兩岸和平之大本。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在方/銘傳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 (台灣)

教授(生於1939年、山東諸城人)。
韓國建國大學國際政治博士、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文學學士。
現任:私立銘傳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經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亞太文教基金會 中韓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中華民國國民外交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航業人員訓練中心董事長、中華民國正義促進會理事長。
曾任:中華民國駐韓國台北代表部代表、中華民國外交部顧問及無任所大使、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中華民國交通部顧問、中華民國新聞學會秘書長、中華日報副社長、中央通訊社駐韓國分社及東北亞分社主任、中華民國航海通訊社社長、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副教授、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及大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私立淡江大學韓國研究室主任、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副秘書長、中華商業海事職業學校校長及董事長、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館主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