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046
2011
04
月號論壇主題
檢視國民黨的兩岸政策
兩岸媒體的保險模式接觸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1949年兩岸分隔,歷經上世紀80年的兩岸人民互訪,眼尖的媒體仿佛看到了希望,但,苦等20多年過去了,有些媒體人走了,有些人退了,有些人頭髮斑白了,大家看到的是:媒體交流,還得戴上套子。 
臺灣人看大陸媒體:除了幾年幾月幾日大概錯不了外,其它,沒有多少是真的。 
大陸人看臺灣媒體:過癮。 
海峽兩岸的傳媒,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糾結著。大陸的媒體一如我30年前的印象:越靠近北京,越沒變;越接近政治,口徑越一致;越接近經濟,全是歌功頌德的數字。在大陸,學新聞,或學大眾傳播幹嘛!?進入媒體工作的第一條件是:你(妳)必須是忠誠黨員,思想與黨一致,夢想、能力擺一邊。 
看看大陸的傳媒,再來看看臺灣的傳媒,如檳榔西施,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臺灣人自己看麻木了,大陸人看了直呼過癮。我有位大陸朋友,說起臺灣政治生態,比我還熟,原來他為了關注臺灣新聞,裝了小耳朵,這還不夠,想看報紙、雜誌沒機會,透過網路,但多數被封殺,我介紹他看兩岸公評網,他說,好看,但更新速度太慢,不夠刺激。至於大陸官方,看到臺灣媒體,像是看到了鬼,敬而遠之。 
 
兩岸媒體的較勁很有意思。臺灣的主流媒體指的是黨派色彩降到最低,自由度拉到最高,新聞更新速度奔到最快;而大陸最紅的主流媒體是央視,儘管不紅的主流媒體也得跟著黨的感覺走,政策指到哪,就打到哪,只有依循這樣的生存法則,才有活著的一天,特別是電視媒體。 

臺灣的媒體環境跟著美國的感覺走,多數的媒體人有著美國留學經驗,再把美國那套新聞遊戲法則傳授新聞學子,可以這麼說,新聞挖挖挖的興奮點吸引著年輕人投入新聞大軍行列,我也曾是其中之一。大陸呢?卻有反常現象,一位到我朋友公司應聘策劃的年輕人畢業于浙江一所名牌大學的新聞系,她說,做過一年記者,只幹兩件事:領導交辦的新聞寫多一點,寫好一點;新聞發佈會時,主動要車馬費,不給就不發稿。看來,大陸的新聞是很有特色的產品。 
兩岸交流,人來人往,物來物往,新聞或媒體呢? 
稍微瞭解一下背景後,就知道,新聞媒體會是兩岸交流清單的最後部分。記得約20年前,臺灣媒體就部署準備“反攻大陸”,前進香港布點,被限量的郵寄報紙到對岸,也曾化明為暗的在大陸搞個最沒政治味的女性雜誌,這些努力終究是船過水無痕,誰說算都沒用,只有“那個黨”同意了才管用。 
兩岸媒體交流隨著網路化而出現一些生機,不過,機會與危險總是並存。網路無國界這句話,在兩岸之間不一定行的通。 
在大陸,臺灣的網路媒體是限行的,誰不乖,就封住,誰想反動,就徹底封住。網路查核是大陸的一支黑手,設定一些禁用字,只要涉及,就會被封殺,而這些禁用字,從臺灣的角度來看,不過爾爾,但在大陸,是不折不扣的限制級。穀歌事件是個典型不聽話後被整理的實例,現代文明,擋不住野蠻的一道口令。 
兩岸媒體交流,純民間的期望是樂觀其成,但非民間的阻撓因素是存在的。想交流,又怕得愛滋病,戴個套子有點不爽,但這是目前沒辦法中的辦法。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現任:西尼爾運動管理公司技術顧問。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e-mail:hwang-2008@hotmail.com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