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6,340
2011
05
月號論壇主題
1蔡英文的挑戰 2日本災變的啟示
不一樣的社會力
姚蘊慧/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台灣)
日本的震災與核災風暴,讓我們重新看到這個社會的民族性與公民素質。一個多月來,許多媒體都不斷強調日本人那令世人訝異的自律性格。包括新聞工作者的自律、面對家破人亡生存困境的災民自律、救災工作者的自律。他們面對公益與私利,總是不製造麻煩,壓抑自己,尊重他人,以期達到群體的共善。此種好公民的特質,展現在災區社會各個面向,即便內在有極大的悲痛焦慮,仍以絕佳的自制力,展現有秩有序的規律,無人趁火打劫,各項資源主動的整合進來,商家、旅館、甚至黑道都統整在救災中。
高度的秩序、高度的信任
    如此的秩序展現,其實表明了這個社會成員在對人、對組織、對制度有高度的信任。高度信任是經由一套內化的倫理習慣和互相約束的道德義務(文化)所凝聚而成,成為日本重要的社會資本。由於對非血親的社群(如公司、社區)有強烈的向心力,因此對組織的奉獻與求好精神隨處可見,任何事都以群體的力量追求完美細緻與和諧。個人的守法與秩序只是達成群體和諧的基礎,對規則與對他人的信任,對組織的忠誠,造就了社會整體。
    如此強的向心力,與追求秩序的熱情,使得組織領導責任加增,企業的終生雇用文化、政府的福利國家傾向,都說明了組織與個人間的互動模式。日本政府在立法上的細緻與緩慢是國際馳名的,對於人民的照顧與福利制度,也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父母官的用心,增強了民眾的信任與支持,為了群體的良善,即使政策傷及個人,或個人有不同意見,日本人會壓抑隱忍,繼續支持政府。因為,政府一定會保護照顧人民,這是來自心底的信任。
 對規則的尊重
    因此遵守規則、不製造特例、不破壞體制,是日本由政府到民間的約定。政府用心的訂定各種規則,經過層層關卡,詳盡討論。一旦訂定,全民遵守。這就可以回答許多人的疑問,為什麼日本政府這麼慢,這麼沒效率?因為他們不像台灣921時立刻頒布緊急命令,統整全國物力資源投入救災,而必須將各方案通過國會詳盡審查。即便之前有許多救難經驗與規則,此次的核災因素成分,使得救援難度加增,朝野兩黨又對救災內容各懷鬼胎,都希望打擊對手為自己加分,因此日本政府無法迅速的自國會取得資源預算,動員力量投入救災。
    此種遵守規則的特質還可以從自衛隊在清理災區現場狀態看出,只能小心謹慎的處理確實無主的房舍及公共區域。重建最大的障礙是私有財產,民間一根柱子一輛毀損的車都不能隨便處置。目前日本政府只能通過國會立法處理這些私人財產,而國會何時能處理妥當而授權,只怕遙遙無期。
   災民等待政府有計畫的救援
        而災民一開始是信任政府的,相信日本政府一定會救他們。這樣的信任與日本福利制度的周全有關,人民遇到事情較少透過社區或人際社會連帶來處理,反而直接透過社會安全制度達成。雖說福利是個互助系統,但真實的互助互動反而被福利制度制約了。大家都在等待政府。
然而,在面對一個半月的艱困日子,和政府的消極無作為,極少的救助和極大的不確定性,災民開始恐慌。政府給災民的補助金只有10萬日元,只夠一個人在仙臺生活半個月。
因為地震伴隨著核災,災區民眾被其他地區人民汙名化而排斥,不容易離開災區謀生,而當地又難以就業,災民的自主能動性甚低,只能被動地期待政府有計畫的救援。然而政府對災民的安置與工作,至今尚無明確規劃,民眾只能繼續等待那不知道的未來。
   無法積極作為的NGO
    台灣近年亦災難頻傳,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是民間NGO的積極救難身影。他們有高度的自主性,總是比政府先抵達災區,搶救災民,迅速提供飲食與避難處,並與政府合作進行災後重建。從921的震到八八風災,慈濟、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等大小組織在災區賣力的身影,總令民眾主動掏錢捐款支持。那麼,日本的NGO呢?
    我們仍然看到許多國內、外的社會救援NGO進入日本災區協助,但也明顯發現日本社福NGO自主性較低,且較弱勢。日本人民投入NGO的比率也不少,然而由於日本的福利國家傾向較濃,人民生存上的大小事政府都積極規劃照顧,因此需要NGO救助的人並不多。而日本的社福NGO多半與政府成為伙伴關係,在財務上領取政府補助,來自民間的捐款很少,而NGO領導人常常是退休公務員或被指派的官方成員,成為不公不私的特殊樣貌。因而多半從事為政府執行福利輸送的工作。常言一個組織的自主性是與其依賴政府金援程度呈反比,當絕大多數日本NGO皆靠政府扶持生存時,即使遇到災難也很難有所作為。
    日本也是少數訂有NGO管理法規的國家,政府對各類團體組織行為與財務均有詳細的規定,並可入內檢查。結果一方面雖使各NGO有秩有序,一方面卻也使其缺乏彈性而無作為。像慈濟、世展這樣的組織,能積極介入災難現場,以其強大的募款與志工資源進行災民安置、災民輔導、災後重建,協助災民自立,在日本是不容易看到的。因為許多細緻的規則束縛了組織的熱情,行動力與參與力明顯降低。
  總之,日本此次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並引發了福島核災危機,無論在人民的秩序、政府的軟弱及民間社會的失功能,皆有其盤根錯節的深層因素。只靠政府的規劃,人民的服從,已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若能統整社會資源,群策群力,方能事半功倍。也許,這次災後重建是日本經濟復甦,並在重建中深自檢討、重新塑造社會力的最佳時機。期待兩岸社會也能從其中吸取經驗,各自努力,塑造一個充滿社會力的和諧社會。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姚蘊慧/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台灣)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政治研究所、社會福利系所暨行政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任:新聞局國內處秘書
中央日報專欄組記者暨主編
立法委員辦公室主任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