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89,830
2011
06
月號論壇主題
陸客自由行對兩岸的啟示
陸客自由行,雙贏的佈局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總統批評中國沒人權,限制人民出國,當時,中國的領導人聽了,開玩笑的說:那我明天就送一萬人到你們美國去,這句話,著實把老美嚇壞了。
上世紀,中國人讓人害怕,一則是人多,二則是人窮,三則是人的素質差。不僅是美國怕,打著自由民主旗幟的國家都怕。來到二十一世紀,中國變了,中國人也變了,變得最明顯的是中國變的有錢,中國人變的富裕,至於其它,變化沒那麼明顯,但誰在乎?很多國家敞開大門歡迎中國人去,準確來說,就是看上中國的人民幣。
中國人的消費有兩種,公家消費遠甚於私人消費。中國人的公家消費出手大方,反正是預算內的,毫不手軟;私人消費就看近二十年改革開放後誕生的爆發戶,像是煤老闆、房產開發商... ...,日進斗金,花錢如水,一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還記得一句流行語嗎:臺灣錢、淹腳目。現在,大陸的公家消費與有錢人的財富也構成:大陸錢、淹腳目。
香港在2003年開放陸客自由行後,嚐到甜頭,SARS非典、2008年金融危機,連著兩次,香港都靠大陸拉動經濟,特別是排山倒海而來的自由行陸客。在深圳的羅湖海岸,有簽證的陸客進出香港狂血拼,沒簽證的陸客也有辦法弄到轉機簽證來個香港一日遊。不管如何,香港已成了陸客離開內地的首選。
除了經濟考量,自由行讓兩地人民從磨擦到磨合,從誤解到認識,從經濟數位的量變到人心的質變,這可能才是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最終企圖。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但對多數廣州人來說,對香港的印象真正清晰卻是在開放自由行之後。從那時起,兩地的民間交流才頻繁起來,相互的瞭解也就是這樣的交流中產生。臺灣比香港要晚個八年,香港模式有很大比例會出現在臺灣上。
《香港商報》曾刊出評論說:開放陸客到臺灣自由行最可貴之處,在於讓陸客親身體會臺灣的無限可能,這句話經典。想想,什麼是臺灣的無限可能?
初步可以看到的無限可能是商機。
依臺灣觀光局統計,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數2010年為164萬人次,較前一年成長67.8%,在人數和比例上都是大幅成長;海基會則估計陸客帶來了約新臺幣600億元的經濟效益。2011年陸客來台配額已由每天3000人提高到4000人,再加上開放自由行,估計陸客今年的成長會更突破。
開放自由行之前,儘管陸客給臺灣帶來了龐大的商機,但團進團出讓陸客的購物點大多是在旅行社特約商店,對臺灣整體的經濟貢獻有限。開放自由行,入台簽證核發15天,在這15天內,陸客才是真實地旅遊臺灣各地,屆時,陸客的消費金額將惠及一般民眾。
後來看到的無限可能是文化衝擊。
自由行最可貴之處,在於讓陸客親身體會臺灣“在地”文化相關的文創產業,而這些產業早已讓大陸客耳熟能詳,像是:誠品書店、西門町、九份... ...;另外,高爾夫行程、美容醫療、地鐵之旅... ...,都會讓陸客與臺灣文化貼身接觸。
臺灣最大的資本是民主的成果,開放陸客自由行,讓大陸人自願來臺灣接受洗禮,這點,臺灣賺了,大陸也算賺了,雙贏模式,何樂不為。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台灣)
知名運動專欄作家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現任:西尼爾運動管理公司技術顧問。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e-mail:hwang-2008@hotmail.com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