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1,062
2011
06
月號論壇主題
陸客自由行對兩岸的啟示
從坐公車看自由行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 (香港)
每年都會去幾次台灣,不過,幾乎沒坐過公車。一天在上海一家咖啡館,我與幾位文人聊天。從上海的塞車談到發展公共交通。友人周天柱話題一轉,說到台北的公車。台灣的「公車」,不是大陸概念裡與「私車」相對應的公家的車,而是泛指公共交通車輛。周天柱的體會是,台灣開放大陸同胞自由行,要想觀景、購物、看朋友三不誤,省時、省錢的「熱身基本功」,是必須學會坐公車。
他說,台北公車簇新整潔,座椅不多,乘客也少,一路透過宛若觀光大巴的明亮大玻璃,參天綠樹,林立商舖,一覽無遺。車站牌的路線圖從右往左看,和大陸正相反,方向千萬別坐反了,上車無人售票,下車才投幣。他第一次坐公車,發現目的地過了,車卻未停,坐後排的他喊司機停車,司機或許沒聽見而毫無反應。前排一荳蔻少女回轉身,一臉甜美笑容示意他只需輕輕按一下座位旁的「下車鈴」即可。台北公車的下車門,與上海無人售票車恰恰相反,在右側前門下。到站了,司機會熱情地與每一位下車乘客道別,乘客也總是有禮貌地道聲「謝謝」。
周天柱坐了幾次公車,令他大開眼界:一位戴墨鏡、撐拐杖的老人要下車,司機飛速推開身邊車門,快步從車頭繞到右車門,打開車門後攙着老人移步慢慢下車,直到把老人送上人行道,耗時3分鐘,車上乘客沒有一句抱怨。坐公車,他學到不少道道:車號碼1字頭是休閒車,上車刷卡或投幣;2字頭是二段票收費(全程分兩段,下車收費);3字頭為三段票收費;漢字四字開頭是市民小巴;9字頭為快速公車。我不知道他說得對不對,印象中,台北的公車沒這麼簡單,不是還有6字頭的嗎?不過,要應對複雜收費嫌麻煩,最佳辦法是辦理一張旅遊版悠遊卡,一卡在手,走遍台北,快捷便利,盡顯瀟灑。
旅遊是一種文明的洗滌。周天柱看到了上海還欠缺的那種文明。自由行,能與台灣零距離接觸,與台灣人零距離接觸,這是隨團遊無法做到的。
年前,我讀法國人伯納·聖·若弘撰寫的《十二億火星人》,書中描述了典型的中國式旅遊,令人讀之噴飯。從重慶乘船沿江而下,他與數百個好奇、好動、好吃且好評頭論足的中國男女老少同行。在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觀日出,眾多遊客中,不時有人吼叫:啊,太美了。每到一景點,雁過留聲,人過留下的,不僅僅是嘰嘰喳喳,還有空礦泉水瓶、塑膠袋、香蕉皮、火腿腸衣、煙蒂和高談闊論聲。要有足夠的耐心,等着被拍照留念的人擋住眼前的好風景。雖然這些中國人拍出的照片上,總是只看到人而看不清楚究竟在哪裡,但人們仍樂此不疲,姿態多的是伸出兩指作勝利狀。每個遊客戴着旅行社贈送的印有廣告標誌的遮陽帽,跟在導遊小姐舉起的小旗後面,到一個地方就聽相關的神話傳說,眾人還會爭辯這座山究竟更像一個女人還是猴子。
這作者老頭對中國又愛又恨。他在書中寫得有點損有點狠,但卻不假。與中國人一塊旅遊,既熱鬧又紛亂,一路嘴不會停,不是吃這個就是吃那個,不是說這事就是說那事,不停地拍照,不停地上下車。中國人愛買東西,到哪兒都要買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土特產和小擺設小玩意。實在沒商品買,總有辦法淘到一根號稱前清的老木頭破瓦片。中國人愛熱鬧,不喜歡獨個兒或倆人結伴旅遊,到了沒有人跡的地方,面對一大片湖水、一大群山嶺,會感嘆說,這裡美得真安靜,但你要他呆半天,他就會搖頭,靜得可怕,再呆下去會得憂鬱症的。
有一回,從陽明山李敖寓所出來,我便去了林語堂故居。還記得他說過,只有知道一個人怎樣利用閒暇時光,才會真正瞭解這個人的個性。知道中國人愛上哪兒玩,玩什麼,怎樣玩,才真正瞭解中國人的性格。
前不久,在香港見被稱為台灣「飯店教父」的嚴長壽,長期來他將「以觀光旅遊讓台灣和世界交朋友」為自己的人生工作目標。他說,旅行永遠是一種學習,旅行有三個階段,一是走馬看花,二是深度旅遊,三是無期無為。他的旅遊資歷數十年,自然早就進入第三階段。如今60多歲的他,旅行就是安靜下來,擺脫雜務,遠離現況,他旅遊從來不帶相機,是純粹的在靜行中思考。他的旅程,不再是名山大川,而是跟三兩朋友,帶一瓶紅酒,加法包、芝士,跑到陽明山,在遍樹櫻花下坐着享受。一次他在台東租房,晚上與幾個朋友在後院看星星,十幾顆流星閃過,他特別感動,他說,「到這種年紀,已不是為了什麼地方而喜歡了」。
普通大陸客的旅遊,當然還到不了嚴長壽這樣的境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可以說,開始有相當數量的大陸客的旅遊,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化。自由行便為此創造了條件。
在杭州工作的陳薇萍,是我好友的女兒。她紮着馬尾辮,總是笑咪咪的陽光女孩。去台灣看看,是她期待已久的一場邂逅。兩年前去過一次台灣,從台北遊到台南,10天團體遊,她說,「自由安排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在台北,她早就知道台灣師大附近的南村落、溫州街,有不少很有情調的咖啡小店,有梁實秋故居、殷海光故居,那老樹老屋的自然步道,是找靈感的地方,但在台北的3天,跟着導遊走,還是沒能去成溫州街,還有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經常提到的那些地方,這成了她那次台灣遊最大遺憾,她說:「如果台灣開放自由行,我很快就會再去,自己慢慢走,慢慢看,細細感受台灣的人文氛圍。」
2011年3月6日,我在北京採訪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在香港團的會議上,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談到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邵重申,力爭在年內第二季度啟動,首先由上海、北京等城市試點,「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推動。三個月過去了,赴台自由行終於啟動,6月底率先開放北京、上海、廈門陸客自由行。兩岸討論多年的大陸遊客赴台自由行,一波三折。是否實行繳納保證金制度等具體操作方法,成為台灣方面針對大陸遊客的「自由行」的關鍵所在。陸客遊台灣,一直是「團進團出」,行程中,大陸領隊和台灣導遊聯手主管大陸遊客的旅程安排,而一旦自由行就難以掌控了。這是開放自由行最為棘手的問題。
據台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透露,從2002年台灣有限度開放大陸人士赴台觀光以來,大陸人赴台脫隊滯留者185人,其中47人還沒有找到,2008年7月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之前有10人,2008年之後有37人,相對於遊客總數而言,這比例屬於安全水準之下。
2010年抵台旅遊的觀光客總人數為556萬人,2011年設定的目標是650萬人,之前台灣旅遊的最大境外市場是日本,但目前大陸遊客是成長最快的部分,2010年大陸遊客赴台人數為160萬人,首度超越日本遊客,成為台灣觀光產業的最大宗客源,預計2011年大陸遊客赴台人數有望達200萬人。2011年是台灣遊開放的第三個年頭,大陸赴台遊名額,從2010年每天3000人,增加到2011年每天4000人,自由行意味着每天赴台的大陸遊客配額還會增加。這些年來,陸客赴台的門檻越來越低,手續越來越簡化,但「團進團出」的方式仍缺乏彈性,限制諸多,自由行則較符合個人口味,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人對去台灣自由行,表現出濃厚興趣。
陸客赴台自由行,給台灣帶來經濟發展,但依我看,不能忽略的是,讓大陸遊客感受台灣的民主、有序,感受台灣的自由、平等,用大陸的語言說,這是難以抗拒的「和平演變」。正如有人說,旅遊是一個沒有語言的外交,是一個沒有口號的政治。雖然,北京對台不能說是「外交」,但不能否認,對兩岸而言,旅遊無疑是最佳共贏方式,特別是自由行,有機會坐公車,零距離接觸這個社會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江迅/香港《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 (香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
發表和出版了600多萬字的非虛構(紀實)文學、散文和評論,發表了1000多萬字新聞作品,獲20多項全國和香港、上海、北京、吉林等文學獎和新聞獎,目前在北京、上海、吉隆坡等地傳媒寫專欄。已出版的作品集有﹕《崛立雷州》、《大下海》、《1998中國病》、《行筆香港》、《跨越2000年》、《聚焦洋紫荊.第一卷.屐痕》、《聚焦洋紫荊.第二卷.星辰》、《漣漪香江》、《香港的七情六慾》、《港人創業上海》、《香港,一個城市的密碼》、《干物女與草食男——從故事碎影關照中國社會》,作品被收入48部合集,當下正在撰寫《解碼朝鮮》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兩書。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