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3,859
2011
07
月號論壇主題
剖視大學生在兩岸就學趨勢
去北大,還是去台大?
張啟楷/中視兩岸新新聞主持人 (台灣)
對台灣許多大學校長來說,今年暑假招收陸生的計畫開高走低,錄取率不到四成,四十多校一個碩博士生都沒招到。現實與期待的落差竟是如此懸殊,這其中有很多值得省思的問題。
包括私大與科大招收大學部學生,其實都面臨一個問題,報考人數不如預期。國立大學招碩博士,私大科大招大學生,都遇到生源不足,有些學校主事者認為是宣傳不足,但倘若如此,又何以有九百多所大陸高中分別有一名學生報考呢?
兩岸的升學考試容或有許多時間或規定不相容之處,可是對考生而言,決定的優先順序並不是兩岸招生單位所訂的時程表,而是升學選項本身的競爭優勢。無論教育交流的深層處有多少意識型態的攻防爭議,但升學本身有相當程度是經濟問題,特別是對個別的學校及學生而言。
國立大學碩博士班除了台清交之外,其他學校的國立光環失色,這背後意味著,社會知名度及就業/學術競爭實力,都不在大陸研究生的考慮範疇。私大與科大招生時程與和大陸高考時間部分重疊,被大陸高中生放在考慮選項之末,並不令人意外,畢竟過海讀台灣的私大,在大陸沿海六省高中生的人生規畫中,並沒有太大的成就誘因。
反過來看台灣學生近十年赴大陸讀大學及碩博士班的趨勢,已從人數穩定成長,演變到優秀學生也加入西行之列。錄取國立大學及研究所的學生決定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開創未來的可能性,這種量變到質變的趨勢,同樣突顯了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被學生質疑的困境。
教育經營者可以說大陸學生不了解台灣高教的優勢,但對於自己學生也開始將北大清大復旦等大陸名校,放在與台清交等台灣名校同一個天平上衡諸輕重利害時,教育部門的高官及校長們不僅該想想為什麼,更要像學生一樣看遠些:問問自己的未來在那裡?
教育本來就是經濟問題,沒有競爭力的教育品質,學生讀不起、畢業就不了業、學校愈辦愈窮愈招不到好學生,這個惡性循環早就在台灣高教市場裡發生。
過去高教市場封閉,學生受限經濟能力可選的有限,但當兩岸開放,大陸當局以一個市場的觀念看待台灣學生,以更優質的教育環境,甚至經濟條件優待來吸收台灣的好學生,如果再加上就業市場的我消彼長,很快台灣人才失血的情況會逐漸顯現。
台灣教育主政者往往以學風自由彰顯自我優勢,但不要忘了,辦學講的不是抽象的學風,更重要的是學術成就與學生就業優勢。即使在招生人數上,台生西進與陸生東渡數字相當,但學生素質是否相當呢?大陸的好學生是否也像台灣那些高分通過學測的高中畢業生,樂意當兩岸留學生?
大陸在政策上已著手讓台生有留在當地就業的機會,這對高成就的學生來說更無後顧之憂;即使就業不順利,名校畢業生的頭銜要再轉戰歐美就學也不困難。反過來看台灣,我們除了招生手段沒有汰弱爭強的機制,更不見將人才留為己用的空間。這樣的開放究竟是為了和平口號,還是學校廣開財源,真是讓人看不到遠景。
大陸學生固然對台灣校園有新奇的心理,但不至於不務實,教育官員若真以為開放陸生來台就能改變廿年後的大陸執政當局,未免過於天真無知。開放是為了和平,但維持和平需要競爭力,不是打開大門就可以交差,人才競爭力沒有因交流而提昇,則將是失血的開始。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張啟楷/中視兩岸新新聞主持人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現任:中視兩岸新新聞主持人、和春技學院助理教授。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曾任:中國時報府、會、政治等路線記者;年代電視台新聞部副總編輯、中國時報政治組撰述委員、副主任、中廣節目主持人、TVBS電視台主持人兼資深評論員。
著作:《國庫潰堤》、《解讀政府總預算》、《搶救國庫》、《你應該知道政府怎麼用錢》、《新’雙城記》、《馬英九和謝長廷的黃金交叉》。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