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3,413
2011
07
月號論壇主題
剖視大學生在兩岸就學趨勢
剖視大學生在兩岸就學趨勢
曾建元 /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自從臺灣開放民眾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探親以來,即有無數臺灣學子前往對岸留學,而就在對岸單向對臺灣招收大學生二十年後,臺灣也終於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打開大學校門了。
臺灣直到一九九七年〈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和二零一一年〈大陸學歷採認辦法〉頒布,始有限度採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歷,儘管如此,仍有絡繹不絕的臺灣人民前往對岸留學,筆者在一九九五年即曾經通過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報名,而在香港理工大學參加過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班法理學專業入學筆試,不幸鎩羽而歸,當時筆者已是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報考北大的動機,坦誠而言,並不是基於學術或著眼於另一個博士學歷,而是有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菁英交手,廣結人脈,深入瞭解對岸,可惜事與願違。
臺生登陸多具功利動機
一般而言,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單獨招考臺灣學生之錄取學力標準遠較一般考生寬鬆,碩士與博士學位取得時限均較臺灣短,又可專為臺灣學生彈性調整修課上課時間,加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歷在全球普遍得到承認,又可藉此一躍而晉身中國大陸菁英階層,與未來的中國各界領袖建立社會關係網絡,所以便對於有心在中國大陸發展的臺灣人民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因此純粹基於學術出發的考慮,乃在少數,從而臺灣社會多數乃不從學術價值來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歷
。大陸大學學歷認證問題之所以在臺灣引起偌大議論,就是出在大陸大學對於臺灣學生的成績考核,往往出於統一戰線工作或是人情的需要,容易放水,學位水份高,連帶使其社會評價全面受到牽累。
大學為追求真理的神聖殿堂,沒有學術自由的保障,不可能產生一流的大學,也難以培養具有博雅知識的秀異人才,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在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因為獨立研究的需要,更依賴於學術資源和學術自由的支持,無論在全球學術資料的自由取得,以及研究課題與觀點的自由開放程度,臺灣任何一所大學的條件都遠較中國大陸大學環境優越,在這一情況下,除非是中國大陸強項的傳統醫學、考古、中國共產黨黨史或是國防科技,否則很難想像臺灣人攻讀中國大陸高級研究學位的學術動機。不過本科教育可能又另當別論,因為獨立研究的要求程度低,中國大陸名校學生都來自各省菁英,資質聰明不說,努力上進更不在話下,這種求知和用功的校園風氣反倒是臺灣一般大學裡少見者,所以也有不少學生家長願意送子女到大陸大本科磨練磨練,以做好未來到第三國留學的基礎學力準備。當然,志在早日進入中國大陸的自也不在少數。筆者二舅蔡惠風在一九四六年曾經參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考選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公費生,到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系留學,當年中國大陸大學吸引臺灣學生的條件之一,就是學術自由、思想進步和中國人文精神,而後一九四九年一月華北勦匪總司令傅作義叛變,在外祖父蔡崔源和外祖母林展的苦勸和力阻下,才放棄投身共產主義革命的念頭,逃回臺灣。那個時代的中國早已經遠去。李敖的兒子李勘在北大就讀,放聲批評臺灣學術不自由,又說他學經濟學不需要學術自由,就被兩岸知識界視為世紀大笑話,等著看他出洋相。總體而言,臺灣人到中國大陸升學的功利取向比重甚高,所以選讀的學校,也僅限於二一一工程當中為臺灣人所熟悉的幾座名校,這些學校也都在臺灣採認的範圍之內。這一現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整體大環境未改變之前,仍將持續下去。
學術自由為臺灣大學最大優勢
臺灣自今年起開放大陸人民來臺就讀大學,今年共有兩千個大學入學名額保留給陸生,但或許是因為決策公布倉促,各校配合宣傳不力,以致留下許多缺額。臺灣招收陸生各校動機不一,私立大學或後段公立大學期待以陸生填補少子化帶來的學生缺口,傳統國立大學則希望爭取優秀高級研究人才,未來拓深學術影響力。臺灣大學教育的優勢,在於學術自由、學術規範化,以及相對於香港和海外的低廉學費與生活開支。在臺灣的任一所大學,都可以利用圖書館蒐集到各國資料,不用擔心屏蔽問題,而自由的環境,更可以使優秀的學生自由學習,盡情享受知識探索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在自由的社團活動的社會化過程中,有完全的機會發揮潛能,鍛鍊成為領袖人才。臺灣由於高級研究人才過剩,大學生存競爭激烈,大學師資陣容均極為整齊,留學各國人才兼備,就算是毫不起眼的學校,亦復如此。臺灣各大學教師多半空有一身功夫,卻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只要對於臺灣大學教育的自由、進步、人文精神和學術水準有所認識,其實臺灣的任何一所大學,都是大陸人民就讀大學可以放心的選擇。大陸人民在臺灣留學,因具有臺灣人脈,或深諳臺灣和當代文化,畢業後更有機會在臺灣人或外國人參與投資企業中服務,而臺灣自由民主法治之社會與校園文化的洗禮,使陸生在中國民主轉型過程中更有機會扮演思想、觀念和行動上的領導角色,所以來臺留學,除了在學術專業訓練上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保證之外,亦有助於個人的全人發展和生涯規劃。臺灣公立大學學費一學期約新臺幣兩萬元,大約人民幣四千元,私立大學僅約在一倍左右,可以說是相當實在。筆者對於臺灣的大學教育極具信心,當然也期待與優秀大陸學生分享。
最初臺灣在討論招收大陸學生政策的時候,社會人不乏其人擔憂陸生會造成臺灣教育資源的排擠。陸生來臺升學,一樣要收取學費,就是在創造大學的教育資源,對於招生困難的學校而言,也就是在避免教育資源的閒置浪費。有人還擔心職業學生統戰,更是可笑,戰後到一九五零年代臺灣校園的左傾,是因為中共代表社會的良心與進步的力量,自然贏得臺灣知識菁英的青徠,今天兩岸情勢易位,該擔心資產階級自由化污染的,是對岸,不是臺灣。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臺灣如能經由招收陸生,而將進步價值藉由大學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輸出中國大陸,豈不是能成為促進中國日後改變的動力嗎?這對於兩岸和平發展,乃至於臺灣的國家發展,豈不是最佳的安全保障?
臺灣本地大學應致力成為兩岸與國際節點
不過,對臺灣的大學招生和高等教育發展策略而言,筆者則觀察到其已逐漸走出一條活路,就是雙聯學位和短期進修。兩岸學生在本地大學就讀,而皆可以通過兩岸校際學術合作協議,到對岸合作大學進修,如此則全然不涉及學位採認和招生名額問題,此因陸生招生名額有限,於臺灣大部份的學校乃猶如杯水車薪,對校務經營幫助有限,但短期進修則就不受名額限制,進修一定學分,尚可授與雙聯學位。臺灣本地大學不僅在與中國大陸大學的合作逐步開展,與國際各大學的合作亦早經積極推動,未來政府和大學當局應當更加強此方面的力道,使得在臺灣讀大學的同時也可以有很多機會到國外進修,特別是高級學術人才的培養,政府要兼顧到提昇本國博士國際競爭力提昇的問題。
前已言之,臺灣的最大優勢在於自由,只要國際化的節點功能得以健全,則有志的大陸學生將會選擇通過來臺留學,兼取涵化中國人文精神和現代普世價值的好處,未來陸生市場乃可以再大幅擴張,臺灣在引領中國現代化和民主化上的軟實力乃得以發揮,尊重臺灣和認同普世價值的中國大陸新一代才可能出現,兩岸未來才可能真正和解和共享光榮;另一方面,我們也需加強兩岸和國際間的大學合作,把優秀的臺灣學生留在臺灣攻讀學位,而使其在臺灣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到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短期進修或攻讀雙聯學位,滿足其功利上的需求或理想的追求。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曾建元 /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
學者、教授(1966年生於台北市、台灣苗栗客家籍,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
現任: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係副教授、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華人民主書院董事、台灣北社法政組召集人、台灣智庫諮詢委。
東吳大學法律係比較法學組法學士、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法學碩士、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2002年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暨紀念陳同仁先生台灣研究博士論文獎得主。
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法政組召集人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