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3,167
2011
08
月號論壇主題
展望台灣、香港、澳門新關係
重新認識老鄰居
張啟楷/中視兩岸新新聞主持人 (台灣)
最近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到港澳兩地,為我駐在機構更名揭牌。台灣政府在香港澳門的地位一直無法「名正言順」,半世紀後政府駐外機構的銜牌得以正式掛上,不再隱身於旅行社、經文中心等民間身分之後。也難怪賴幸媛要說這是台港澳關係的里程碑、重大進展,甚至認為台灣駐港澳機構的實質功能與地位也將提升。
賴幸媛的興奮些許透露了台灣政府在對港澳關係上的無力感,確實,無論是英葡治理時期,或是回歸大限之後,台灣與港澳之間的心理距離一直是遠大於空間距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北京的臉色始終左右著三地的親疏。
一個場景流變最能說明這種無形的控制力。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人在港澳五星飯店、精品商場及賭場裡縱走橫行時,台灣政府在港澳是最吃不開的時候,一個部會科長要去港澳都得想方設法遮掩身分,才有機會搶灘。但等到大陸當局開放人民自由行,購買力也雄霸全球觀光市場時,依賴著陸客的台港澳,三政府間的互動也追星趕月般地加溫靠攏了。
大家都很明白,兩岸關係的起伏嚴重影響台灣對外關係,那些政府高層最在意的互設官方機構、經貿協定、通航點及免簽等數字,其實都和兩岸關係的冷熱息息相關。不過,人民的事情不是只有政治說了算,台灣與港澳之間,就算永遠有第四隻手在其中,也不代表三地民間沒有交流的自主性。關鍵在於,台灣社會有無建構台港澳新關係的視野與動機。
民間並不在意政府官員在港澳究竟是走大路還是地下道,過去五十年,港澳在本地民眾生活中,是休閒角色,本來有陣子台商還運用香港作投資大陸的中轉地,但這個功能早已消失。除了吃喝玩樂外,究竟還有沒有什麼事是能將三地民間更緊密地串連起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台灣經貿實力還很亮眼的時候,官員最愛用的口號之一就是「推動台灣成為亞太XX中心」,遇到人家提起香港這個資深的亞太經貿中心時,就說台港可「雙城聯手」,不然就是拉進當時還有些漁村風貌的澳門美其名「三城互補」。這都是以我為主的膚淺,完全忽略港澳特殊的歷史身世、政治包袱及在地民情,也因此什麼都沒串起來。想想,港澳在北大人的關愛眼神下,敢自作主張跑在黨中央前面與台灣緊密交流?
如今情勢是有一百八十度翻轉,但北大人有變有不變,不變的是一切他說了算。賴幸媛揭牌時對三地關係的定位期許,馬上就被中宣部轄下的香港文匯報痛K,此即一例。所以官方也不必再犯以前的錯,自顧自地說些作不到的政策或期待。
從最近大陸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對香港公務員的露骨批評,台灣朝野都該體認到,香港澳門再怎麼歌舞昇平,畢竟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是特區也好,是中國南方的兩個城市也罷,總之台灣和這兩地的交流不該也不會是政府出頭主導;更不該再拿政治經濟作主題。否則只是讓港澳當局為難而卻步。
在當下這個新的、較具彈性的框架中,我們應期待的是,藉由兩岸關係營造出的和緩友善氛圍中,讓三地民眾多認識彼此的在地價值,特別是各自的人文與社會關懷。過去台灣自豪於民主,但殊不知,可貴的不僅在於投票罵政府,而是長期在自主空氣中積累開散在社會各角落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態度、多元價值與群體信任。
藉由更多的民間旅遊、文創商機、藝文交流等,彼此的價值與態度才能起化學作用,相互固著成為三地社會的情感基礎。台港澳源於各自不同的歷史身世,進而與北京發展出不同型態的政治關係,但不該因而限制彼此民間互動。兩岸大和解的時代早已揭開序幕,港澳不再是台灣往大陸的跳板、白手套,放下過去以政經目的為主的交流動機,重新誠懇地認識我們的老鄰居,關注港澳社會的當下變化,其實可以發現這兩個城市其實也正面臨發展的轉捩點上,對台灣的未來很有啟發性。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張啟楷/中視兩岸新新聞主持人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現任:中視兩岸新新聞主持人、和春技學院助理教授。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曾任:中國時報府、會、政治等路線記者;年代電視台新聞部副總編輯、中國時報政治組撰述委員、副主任、中廣節目主持人、TVBS電視台主持人兼資深評論員。
著作:《國庫潰堤》、《解讀政府總預算》、《搶救國庫》、《你應該知道政府怎麼用錢》、《新’雙城記》、《馬英九和謝長廷的黃金交叉》。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