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789
2011
09
月號論壇主題
評民進黨十年政綱
二○一二:增長和分配之戰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在「空心菜」的譏諷聲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競選團隊,七月起一波一波地公布了「十年政綱」。其中引發兩黨最多交火的,莫過於「土地、住宅政策」和「兩岸政策」兩個領域。這兩個領域,又能拉出一條主軸:台灣明年的總統大選,藍、綠將在「增長」和「分配」這條戰線上短兵相接。
        發布土地、住宅政策時,民進黨推出了一部廣告:兩個年齡、長相類似的年輕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能力,一個等公車、一個有司機接送;一個人時刻關心股市漲跌,另一個翻找著地下錢莊的貸款廣告;換個場景:兩個人都拿筆簽著字,一個人簽著購買精品的信用卡帳單,另一個人塗劃著彩券號碼,這是他唯一翻身致富的機會。
       這樣的訴求之所以能打動人,得自以下的統計:在二○○八年民進黨交出政權時,台北市房價和年所得比是八倍,也就是工薪階級者如果能不吃不喝,只存錢買房,平均八年可以買一幢房子。但二○一○年底,超過十五倍;二○一一年中,根據房仲業者的計算,仍然達到十三倍。
        另一個指標是家庭收入比,以收入最高百分之二十的家庭和最低百分之二十相比,二○○九年的六點三四倍,創下台灣歷史新高,今年降到六點一二,仍然是史上第三,第二名是二○○一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六點三九倍。當年的吉尼係數零點三五,則是近年最高。
       除了二○○一年外,吉尼係數次高的是二○○九年的零點三四五;近十年的其它時候,大約在零點三三九到零點三四二之間,國民黨執政後,沒有比民進黨更差,但也沒有顯著改善。
        這些統計數字,加深了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對國民黨政府的定性:追求經濟增長,但不重視分配。相對地,民進黨的傳統裡,原本就有更強的左派色彩。因此,儘管民進黨執政時期,對於拉近貧富差距的表現也不搶眼,卻還是打出改革土地稅制、不動產實價課稅和政府主導都市更新、社會住宅只租不賣等直接碰觸選民的政策,很靈敏地找到了大軍的攻擊發起線。
        放眼台灣以外,民進黨的主攻方向,背後是全球化下的國際大趨勢:○八年金融風暴,起於美國對自由市場的監管完全失敗,全世界同受其害。接下來是大陸的連串罷工事件;○九年十月,香港「反高鐵運動」,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發起「千人撐菜園村」和「五區苦行」活動;八月初,倫敦大暴動。一連串的事件,曝露了當政者過度放任資本主義,迷信「發展就是一切」,終致引發「贏者圈」外的農民、工人激烈反彈的惡果。
        今年七月十七日,國民黨執政的苗栗縣政府強徵農地闢建開發區,引發千人夜宿凱達格蘭大道的農民抗議事件,同樣也可以放在上述的脈絡下理解。就在全世界開始反省,應該重新喚醒社會主義政策,來修正過度放任這個大趨勢下,蔡英文適時喊出:「公平的社會,政府的責任」,不早不晚,一記重拳,正中馬政府的軟下腹。
前頭說到,十年政綱另一個引發激烈論戰的領域,是兩岸政策。事實上,在馬英九政府施政圖象裡,兩岸和經貿政策是大幅重疊的:經濟力求保住增長;保增長最主要的發動機在中國大陸;連接這架發動機,要靠兩岸制度化協商;制度化協商的成立和維繫,要靠兩岸執政黨都承認「九二共識」。
平心而論,上述這套邏輯,在過去三年,乃至於馬英九如果當選下一任,大概都能確保有效。但若當選的是蔡英文,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和馬英九當選究竟會有什麼差別?上述的增長方程式,是直接斷裂?凍而不斷?或是藕斷絲連?我們目前能想像的場景極其有限,因為社會科學的難處就在於「濯足常流,舉足復入,已非前水」,在歷史的關口,選擇了就不能回頭,不可能再精確控制變項後,找到另一個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蔡英文除了強調分配正義外,還要喊出「在地經濟」的口號。用意之一,就是填補一旦中國大陸大幅限制和台灣的經貿往來,必須立刻有方案,最大程度補上這個空隙。哪怕只是心理性的填補,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重點在於,如果執政才三年,馬英九的「增長方程式」就面臨了這麼嚴重的挑戰,那麼剩餘的,或下一任任期,能夠繼續靠這個模式執政嗎?如果答案是不,那缺少的又是什麼呢?
         經濟有增長和分配,兩岸政策同樣有增長面和分配面。
        增長面,就如同馬英九政府現今的操作,明年如果連任,相信差別不大。但兩岸政策的「分配面」,指的是「和平紅利」的分配。
        ○八年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以來,簽署了十五項協議,大半的協議性質偏向經濟,無論是總體或是個別產業,以ECFA總其大成。在其間,直接藉著協議獲得經濟利益行業,包括海運、空運、旅行、金融、出口大陸的農業、生技醫藥業和智慧財產權的普遍保護。或許,還可以加上利用直航往來台灣和大陸的旅客。
         先把「和平紅利」界定為「直接的經濟利益」。第一個問題:這樣的分配幅度,夠廣泛嗎?上述族群中,最大的一塊,應該就是「往來台灣和大陸」的旅客了。根據台灣旺報去年的民調,台灣有百分之五十五的民眾,完全沒有去過大陸。換言之,十五項協議最大的直接覆蓋面,也只及百分之四十五的台灣民眾。這還沒有扣除因為直航的高票價引發的反彈。
        當然,三年來受惠於兩岸交流的廠商不在少數,但從文章最初的分析看來,沒有證據顯示,這些交流利益對改善台灣工薪階級的生活起到顯著的作用。換言之,三年來,有形的和平紅利,事實上絕大多數只被圈在產業鉅子和少數中介代理人之間。
        除非台灣完全不顧安全疑慮,比照香港、澳門,大幅開放大陸民眾個人遊;或者馬英九政府執政的意識型態出現重大轉移。否則,可以想見,就算馬英九連任,未來四年兩岸經濟交流的獲利,不太可能出現新的分配模式;換句話說,有形和平紅利的分配,是有時而窮的。
         如果「和平紅利」本來就只有少數人享有,那麼國民黨又怎麼能夠期望會有多數民眾在意,一旦民進黨上台所可能造成的兩岸交流中斷的「損害」呢?
        從這裡可以導引出第二個問題:有沒有除了經濟利益以外,能讓台灣民眾普遍得到「受益感」的和平紅利?的確有,但它存在於馬英九政府迄今不願碰觸的「政治議題」中。
        這裡所說的「政治議題」,並不是狹隘地侷限於「兩岸政治定位」,而是兩岸政府應該開展包括文教、新聞、乃至於冷戰時期死亡的軍人遺骸和間諜犯交換等方方面面的協商。
        事實上,台灣民眾對大陸「敵對感」的根源,來自我們恐懼現有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會,可能在與中國大陸的交往、整合中逐步遭到剝奪。而經濟上的讓利,更只是為最終剝奪一切預做鋪墊。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帶給台灣民眾安全感的方法,就是馬英九政府願意在兩岸協商中,加入政治、社會性議題。
         試想,如果在兩岸新聞交流的協商中,台灣能成功說服大陸,解除對台灣新聞網站的管制;又或者,一名台灣間諜被交換回台;一架黑蝙蝠中隊機組員的遺骸,被順利發掘出來,迎回台灣。表面上看來,談成這些議題,幾乎沒有直接受益者,但事實上,它比有形的經濟利益更能感動多數人。同時讓台灣人民相信,兩岸制度化協商,也能夠成就多元、和平與開放等進步價值。
        二○一二大選在即,挾執政的巨大優勢的馬英九政府,竟然只能勉強略勝過蔡英文,這反應了台灣民眾對於「經濟利益重分配」和「和平紅利重分配」的巨大呼聲。如果馬英九政府仍舊抱著只要致力增長,自然能夠達成平均分配的迷思,明年選戰,毋寧是前途多艱的。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目前任職於外籍媒體
曾任:聯合報政治組、大陸新聞中心記者
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